•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可视化超声技术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的应用

杨洋 李业桂 吴旭峰

引用本文:
Citation:

可视化超声技术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 杨洋(1986-), 女, 主管护师
  • 中图分类号: R445.1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visualized ultrasound technology in difficult vascular puncture of severe patients

  • CLC number: R445.1

  • 摘要: 目的探讨可视化超声技术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的应用。方法收集ICU外周疑难血管穿刺病人120例,随机分为2组,60例病人按照传统穿刺法为对照组,60例病人按照可视化多普勒超声引导法穿刺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2组的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较高,皮下血肿、局部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观察组穿刺成功所用时间较少(P < 0.01)。结论将可视化超声技术应用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能够显著提高一次性和总体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且并发症少。
  • 表 1  2组临床资料的比较(x±s)

    分组 n 年龄/岁 SBP/mmHg BMI/(kg/m2) 白蛋白/(g/L)
    观察组 60 32 28 63.5±13.8 144.9±9.8 28.5±2.5 25.3±3.8
    对照组 60 33 27 62.4±11.3 145.8±8.4 28.2±2.1 25.6±4.4
    t 0.03* 0.48 0.54 0.71 0.40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示χ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病人穿刺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百分率(%)]

    分组 n 一次穿刺成功 总穿刺成功 穿刺并发症
    观察组 60 58(96.67) 60(100.00) 0(0.00)
    对照组 60 22(36.67) 38(63.33) 9(15.00)
    χ2 48.60 26.94 7.69
    P < 0.01 < 0.01 < 0.01
    下载: 导出CSV
  • [1] HEINRICHS J, FRITZE Z, VANDERMEER B, et al. Ultrasonographically guided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nnulation of children and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Ann Emerg Med, 2013, 61(4): 444. doi: 10.1016/j.annemergmed.2012.11.014
    [2] LIU YT, ALSAAWI A, BJORNSSON HM. Ultrasound-guided peripheral venous acces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s[J]. Eur J Emerg Med, 2014, 21(1): 18.
    [3] 孙建华, 李欣, 张红彩, 等. 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12): 1487.
    [4] 王小亭, 刘大为, 于凯江, 等. 中国重症超声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16, 55(11): 900. 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6.11.020
    [5] 刘大为. 重症超声: 医学理念与技术结合的新乐章[J]. 中华内科杂志, 2016, 55(11): 831. doi: 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6.11.003
    [6] 孙建华, 刘大为, 王小亭, 等. 超声技术在重症护理领域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6): 729.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6.06.020
    [7] LEE D, KIM JY, KIM HS, et al. Ultrasound evaluation of the radial artery for arterial catheterization in healthy anesthetized patients[J]. J Clin Monit Comput, 2016, 30(2): 215. doi: 10.1007/s10877-015-9704-9
    [8] WITTING MD, SCHENKEL SM, LAWNER BJ, et al. Effects of vein width and depth on ultrasound-guided peripheral intravenous success rates[J]. J Emerg Med, 2010, 39(1): 70. doi: 10.1016/j.jemermed.2009.01.003
    [9] 李玉峰, 李松梅, 杜长虹, 等. 多普勒超声引导在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病人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7(5): 117.
  • [1] 陈齐郭敏蒋维维盛奎黄春霞宋永生胡宪文张野 . 超声引导全程可视化桡动脉穿刺置管方法在肥胖病人麻醉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4): 473-47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4.012
    [2] 蒋成义詹晓东王文忠张明洁 . 显微耳科学的可视化教学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4): 494-495.
    [3] 李成王震寰沈龙山隋东莉 . 国人大脑外侧裂三维可视化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1): 11-13.
    [4] 丁梅陈玲玲赵红程矿兰 . 可视化健康教育在首发脑卒中病人认知及自我管理行为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8): 1094-109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8.037
    [5] 丁春玲张爱华王艳玲马多朵洪柳束燕朱正芳 . 改良超声引导技术在CT增强检查困难血管穿刺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2): 1729-173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2.035
    [6] 张磊王震寰张艳 . 大脑中央后沟的三维可视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2): 109-111,114.
    [7] 沈龙山王震寰张磊张顺花张艳张俊祥刘志军 . Rolando裂的三维重建与可视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6): 719-722.
    [8] 张顺花王震寰张俊祥沈龙山张磊张艳刘志军 . 大脑中央前沟的三维重建与可视化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9): 865-868.
    [9] 周牧野王震寰沈龙山李成陈刘成向春锋 . 大脑额上沟的三维重建与可视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5): 561-562,56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5.001
    [10] 凡雪霖王震寰李丹辉李成沈龙山叶苗苗 . 大脑扣带回皮层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8): 1001-1003, 100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8.006
    [11] 李秀辉王震寰沈龙山李成李丹辉凡雪霖 . 成人大脑颞平面的三维重建及三维可视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4): 421-42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4.001
    [12] 张燕菊王震寰沈龙山李成隋东莉 . 基于1H-MRS脑胶质瘤影像病理分区及三维可视化模型构建的方法学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1): 3-6.
    [13] 靳鹏李阳 . 超声“萤火虫”成像技术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应用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6): 799-80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6.023
    [14] 蒲春华黄柱华林喃谢广龙刘新群 . 超声引导下穿刺注射平阳霉素治疗肝血管瘤68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8): 680-681.
    [15] 吴福生邱煜炎江婧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蚌埠医学院学报》可视化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8): 1132-113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8.039
    [16] 张懿瑶丁中张锋 . 超微血管成像、超声弹性成像及细针穿刺活检对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诊断的应用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5): 661-66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5.026
    [17] 汪文生 . 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541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954-955.
    [18] 丁中张锋程将黄筠璐 .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价值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1): 1517-152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1.023
    [19] 李林李阳孙医学杜欢张盼盼胡阳慧 .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结节血管特征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9): 1246-124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9.023
    [20] 李邦安刘鹏鹏 . 数字化多点成型技术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16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7): 707-709.
  • 加载中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59
  • HTML全文浏览量:  1378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2-12
  • 录用日期:  2020-06-05
  • 刊出日期:  2021-08-15

可视化超声技术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 杨洋(1986-), 女, 主管护师
  • 安徽省合肥市滨湖医院 重症医学科, 230061

摘要: 目的探讨可视化超声技术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的应用。方法收集ICU外周疑难血管穿刺病人120例,随机分为2组,60例病人按照传统穿刺法为对照组,60例病人按照可视化多普勒超声引导法穿刺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2组的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较高,皮下血肿、局部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观察组穿刺成功所用时间较少(P < 0.01)。结论将可视化超声技术应用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能够显著提高一次性和总体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且并发症少。

English Abstract

  • 外周静脉穿刺是临床上一种最为常见的护理操作,主要应用在采血、输液、输血治疗等。但临床上会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导致穿刺困难,疑难外周静脉是指穿刺时显示不清、摸不到静脉或经多次穿刺均失败,进一步影响病人及时治疗、增加不必要的耗材消耗、增加护士的护理时间和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特别是ICU重症病人,由于休克、水肿、年龄等因素,疑难血管更是多见。此外,由于穿刺次数的增加,既导致了病人痛苦、焦虑,也增加感染、局部血肿、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风险[1-2]。怎样能够解决以上问题,成了当代医学特别是重症医学护理研究的方向。基于这样的背景,可视化超声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多普勒超声引导凭借可视化的优势,大大地提高了疑难血管穿刺成功率。我科护士将可视化超声技术用于重症病人的疑难静脉穿刺,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作报道。

    • 疑难外周静脉穿刺的病人120例随机分为2组,60例采用传统穿刺法为对照组,60例采用可视化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穿刺法作为观察组。入组标准:疑难血管穿刺是因肥胖、低蛋白血症、皮下水肿、年老体弱、脱水或血管畸形、血管病变等原因,血管在体表显示不清、触摸不良致穿刺困难。2组的年龄、性别、收缩压(SBP)、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白蛋白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具有可比性。

      分组 n 年龄/岁 SBP/mmHg BMI/(kg/m2) 白蛋白/(g/L)
      观察组 60 32 28 63.5±13.8 144.9±9.8 28.5±2.5 25.3±3.8
      对照组 60 33 27 62.4±11.3 145.8±8.4 28.2±2.1 25.6±4.4
      t 0.03* 0.48 0.54 0.71 0.40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示χ2

      表 1  2组临床资料的比较(x±s)

    • 观察组均由经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使用超声定位引导法,具体穿刺方法为:根据病人病情及输注药物的需要,选择合适部位,再使用超声仪器(迈瑞M7)的高频线阵探头进行血管筛查,筛查内容为血管深度、血流信号及血管形态走向,若该部位未发现合适穿刺血管,则更换另一部位重新筛查合适血管进行穿刺。穿刺前选择合适进针位置,并标记清楚,常规消毒,铺治疗巾,线阵探头使用无菌保护套,在可视化超声引导下进行血管穿刺。

      对照组病人的穿刺方法都采用临床常规使用经验定位的方法,具体方法为:根据病人病情及输注药物需要,使用肉眼观察结合指触来选择合适血管,确定血管位置及血管的走向,并判断血管弹性及深浅位置,穿刺前常规消毒,铺治疗巾,再根据经验进行穿刺置管。

    • 观察并比较2组病人中的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总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较高,皮下血肿、局部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 < 0.01)(见表 2)。

      分组 n 一次穿刺成功 总穿刺成功 穿刺并发症
      观察组 60 58(96.67) 60(100.00) 0(0.00)
      对照组 60 22(36.67) 38(63.33) 9(15.00)
      χ2 48.60 26.94 7.69
      P < 0.01 < 0.01 < 0.01

      表 2  2组病人穿刺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百分率(%)]

    • 与对照组(8.3±2.1 min)比较,观察组(5.1±2.5 min)穿刺成功所用时间较少(t=7.59,P < 0.01)。

    • 重症病人由于疾病危重、凶险,需积极精准治疗,而治疗的首要重点是建立病人的静脉通道,在接受血管穿刺和置管护理时,常常由于病人肥胖、低蛋白血症致皮下水肿、血管畸形或年老体弱、脱水等原因,静脉充盈不良,在体表显示不清晰,甚至触不到血管, 这些通常是护士用传统血管穿刺方法失败的最常见原因[3]。传统的盲穿不仅穿刺失败率高,而且还会引起病人多样化的并发症,如局部血肿、感染、静脉炎、疼痛等。

      现代医学的发展将可视化超声技术应用在重症护理领域中[4-6],能够很好地将病人血管的结构图像清晰显示出来,可视化超声技术不但可以精准评估外周静脉血管的直径和深度,而且还可以根据测得血管的直径与深度来选择合适的进针角度[7],指导护理人员更精准地选择适合的血管进行穿刺[8]。可视化超声引导下的外周静脉血管穿刺方法,不仅能显示该穿刺血管的形态、走向及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对血管进行评估筛选、确定穿刺位置,还可以通过超声声像显示来指导穿刺针顺利进入血管,避开了周围血管和神经,减少损伤概率。将盲穿操作变为可视化操作,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可视化超声技术可以提高疑难血管病人的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所需时间,而且在并发症方面明显少于传统穿刺方法,这与之前国内学者[9]研究一致。其中,穿刺时间不包括超声引导穿刺前所需评估的时间。因此,对于临床中需要抢救的危重症病人,需要ICU护理团队整体合作,掌握较熟练的超声技术,充分做好穿刺前超声引导的各项准备工作,以便减少穿刺过程不必要的失误。

      综上所述,对于外周血管条件较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视化超声引导较传统穿刺方法有着一定的优势,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少病人由于反复穿刺带来的的痛苦及焦虑。此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但操作者需参加相应超声规范化培训,具备较为熟练的超声应用技能,这样才可在可视化超声指导下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估血管和穿刺操作,提升疑难静脉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