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建议

李金梅 吴义云 马良菊 李明

引用本文:
Citation:

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建议

    作者简介: 李金梅(1985-), 女, 护师
    通讯作者: 吴义云, yqu4223@163.com
  • 基金项目:

    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 1704f0804045

  • 中图分类号: R641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nurses and protection suggestions

    Corresponding author: WU Yi-yun, yqu4223@163.com ;
  • CLC number: R641

  • 摘要: 目的分析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并给出防护建议。 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166名急诊科室护士近一个月尖锐器械损伤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是否发生尖锐器械损伤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影响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相关因素。 结果参与问卷调查的166名急诊科护士近一个月内尖锐器械损伤率为16.86%。2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尖锐器械操作带手套、注射器使用后回套针帽护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非正式护士、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掰安瓿未使用纱布、工作环境光线不充足、工作环境吵杂、无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认为尖锐器械伤不可避免护士构成比均较高(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非正式护士、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掰安瓿未使用纱布、工作环境光线不充足、工作环境吵杂均是导致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OR=3.955、6.481、7.478、2.906、2.627、2.321,P < 0.05~P < 0.01),而接受有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认为尖锐器械伤可避免是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保护因素(OR=0.557、0.652,P < 0.05)。 结论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发生率较高,影响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引起临床关注和重视,从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防护知识和意识着手,尽量避免尖锐器械损伤。
  • 表 1  影响因素赋值说明

    变量名称 变量 赋值说明
    性别 X1 女=0、男=1
    年龄 X2 ≥35岁=0、 < 35岁=1
    婚姻状况 X3 已婚=0、未婚或离异=1
    急诊室工作年限 X4 ≥5年=0、 < 5年=1
    学历 X5 中专=0、大专=1、本科及以上=2
    职称 X6 护士或护师=0、主管护师及以上=1
    雇佣形式 X7 正式=0、非正式=1
    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 X8 否=0、是=1
    尖锐器械操作带手套 X9 每次=0、偶尔=1、从不=2
    掰安瓿使用纱布 X10 是=0、否=1
    注射器使用后回套针帽 X11 是=0、否=1
    工作环境光线 X12 充足=0、不充足=1
    工作环境吵杂 X13 否=0、是=1
    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 X14 有=0、无=1
    认为尖锐器械伤可避免 X15 是=0、否=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比较

    可能      影响因素 发生组(n=28) 未发生组(n=138) χ2 P
    性别
      男 2(7.14) 6(4.35) 0.40 >0.05
      女 26(92.86) 132(95.65)
    年龄
      ≥35岁 8(28.57) 35(25.36) 0.13 >0.05
      < 35岁 20(71.43) 103(76.64)
    婚姻状况
      已婚 13(46.43) 67(48.55) 0.04 >0.05
      未婚或离异 15(53.87) 71(51.45)
    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 24(85.71) 86(62.32) 5.70 < 0.05
      ≥5年 4(18.33) 51(42.31)
    学历
      中专 6(21.43) 56(40.58) 3.69* >0.05
      大专 19(67.86) 59(42.75)
      本科及以上 3(10.71) 23(16.67)
    职称
      护士或护师 19(67.86) 115(83.33) 3.58 >0.05
      主管护师及以上 9(32.14) 23(16.67)
    雇佣形式
      非正式 16(57.14) 44(31.88) 6.43 < 0.05
      正式 12(42.86) 94(68.12)
    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
      是 8(28.57) 11(7.97) 9.75 < 0.05
      否 20(71.43) 127(92.03)
    尖锐器械操作带手套
      每次 16(57.14) 82(59.42) 0.08* >0.05
      偶尔 7(25.00) 41(29.71)
      从不 5(17.86) 15(10.87)
    掰安瓿使用纱布
      是 5(17.86) 52(37.68) 4.06 < 0.05
      否 23(82.14) 86(62.32)
    注射器使用后回套针帽
      是 10(35.71) 68(49.28) 1.72 >0.05
      否 18(64.29) 70(50.72)
    工作环境光线
      充足 16(57.14) 107(77.54) 5.04 < 0.05
      不充足 12(42.86) 31(22.46)
    工作环境吵杂
      是 12(42.86) 88(63.77) 4.25 < 0.05
      否 16(57.14) 50(36.23)
    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
      有 23(82.14) 130(94.20) 4.69 < 0.05
      无 5(17.86) 8(5.80)
    认为尖锐器械伤可避免
      是 4(14.29) 51(36.96) 5.40 < 0.05
      否 24(85.71) 87(63.04)
    *示Z
    下载: 导出CSV

    表 3  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 B SE Waldχ2 P OR 95%CI
    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 1.375 0.417 10.87 < 0.05 3.955 2.012~5.736
    非正式护士 1.869 0.532 12.34 < 0.01 6.481 2.309~10.952
    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 2.012 0.503 16.00 < 0.01 7.478 3.547~11.336
    掰安瓿未使用纱布 1.067 0.437 5.96 < 0.05 2.906 1.615~4.034
    工作环境光线不充足 0.966 0.529 3.33 < 0.05 2.627 1.456~3.541
    工作环境吵杂 0.842 0.397 4.50 < 0.05 2.321 1.595~3.562
    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 -0.603 0.184 10.74 < 0.05 0.557 0.284~0.853
    认为尖锐器械伤可避免 -0.428 0.140 9.35 < 0.05 0.652 0.312~0.986
    下载: 导出CSV
  • [1] HUANG SL, LU Q, FAN SH, et al. Sharp instrument injuries among hospital healthcare workers in mainland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MJ Open, 2017, 7(9): 177.
    [2] 谢青路. 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特点分析[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7, 16(7): 66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7.018
    [3] 谈宜斌, 孙代艳, 宋世会, 等.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及防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1): 221.
    [4] 杨冰, 张敏, 李文捷, 等. 2000-2016年护士锐器伤发生率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汇总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 2018, 18(4): 476.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18.04.010
    [5] FERNANDES LHF, NUNES WB, SILVA LC, et al. Needlestick and sharp instruments injuries among brazilian dentistry students[J]. Contemp Clin Dent, 2017, 8(1): 112. doi: 10.4103/ccd.ccd_1173_16
    [6] 张华, 刘聪. 211例医务人员锐器伤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7, 16(7): 66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7.017
    [7] 封秀琴, 方萍萍, 张波, 等. 我国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现状与对策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14): 3335.
    [8] 刘雪萍. 护理人员对艾滋病认知及感染风险认识与其照护意向的相关研究[J]. 广西医学, 2017, 39(3): 364.
    [9] ONADEKO MO, BALOGUN MO, ONIGBOGI OO, et al. Occupational exposure, attitude to HIV-positive patients and uptake of HIV counselling and testing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 tertiary hospital in Nigeria[J]. SAHARA J, 2017, 14(1): 193. doi: 10.1080/17290376.2017.1398104
    [10] 谢红珍, 聂军, 潘绍山, 等. 广州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3): 172. doi: 10.3760/j.issn:0254-6450.2003.03.003
    [11] 庞才滨, 叶报春. 2012年某三甲医院实习护士锐器伤调查[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16): 1940. doi: 10.3760/j.issn.1674-2907.2014.16.017
    [12] MULLER K, CHEE Z, DOAN Q. Using nurse practitioners to optimize patient flow in a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J]. Pediatr Emerg Care, 2018, 34(6): 396. doi: 10.1097/PEC.0000000000000676
    [13] 李彩霞, 田英平, 王国英, 等. 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护士职业压力的调查分析[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10): 1205. doi: 10.3969/j.issn.1007-3205.2017.10.021
    [14] 贾巍, 骆朝辉, 代亚丽. 健康教育干预对预防护士锐器伤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6, 33(5): 492. doi: 10.3969/j.issn.1673-5625.2016.05.027
    [15] 李彦, 李岩, 陈同利, 等. 锐器伤专项微型培训在职业暴露风险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9): 2148.
  • [1] 黄秀兰 . 急诊科护士应对效能与拖延行为调查.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8): 1097-1098,110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8.041
    [2] 杨杰 .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急诊科护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12): 1772-177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12.033
    [3] 刘丹桂谈碧波 . 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结合督查考核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 118-12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1.038
    [4] 余翔张敏刘建光 . 孤立性肺结节影像学特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7): 936-93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7.025
    [5] 罗平平龚唯李潺任启万 . 查尔森合并症指数在急诊病人留院观察时间预测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9): 1207-121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9.016
    [6] 孙雷雷李洁茹马怀幸杨守梅石汉平李苏宜 . 肿瘤病人营养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2): 1637-164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2.017
    [7] 胡挺丁士海陈立权 . 甲状腺癌根治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9): 1191-119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9.023
    [8] 祖大玲杨素云陈力 . 获得性耐药肺结核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8): 1109-111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8.043
    [9] 刘敏魏薇萍管佳慧 . 急诊科新上岗护士急救能力强化培训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4): 491-493.
    [10] 齐静胡媛媛赵咏芳张艳梅 .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2): 1671-1673.
    [11] 徐文鹏应佑国方玉明秦宗和 . 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1): 1473-1476.
    [12] 张国文李惠萍宋瑰琦张小红林文风 . 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与工作投入现状及二者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2): 259-26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2.029
    [13] 崔然时萍申国明王文杰聂小曼方玉梅盛万里 . 安徽地区大学生抑郁症危险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4): 455-458.
    [14] 贾海娟汤道雄黄可 .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及危险病人评分对急诊科抢救室病人预后的评估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9): 1156-115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9.011
    [15] 朱畅潘凯夏利刚 . 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相关保肛因素的Logistic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6): 617-620.
    [16] 彭梅张学珍王圣应尹正银张晖 . 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声像图多元回归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3): 356-358.
    [17] 宋永瑞盛茂李成隋东莉王震寰 . 大脑岛叶脑沟立体定位数据集的构建及平面回归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1): 14-18.
    [18] 李丹辉王震寰凡雪霖沈龙山李成叶苗苗 . 大脑颞横回立体定位数据集的构建及投影回归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8): 989-99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8.003
    [19] 段亚梅刘蕾 . 高校离退休教师身体活动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8): 1087-109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8.031
    [20] 燕浩刘海清 . 结核病人临床单耐药及风险因素回归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3): 375-37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3.024
  • 加载中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67
  • HTML全文浏览量:  1487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12-20
  • 录用日期:  2020-12-20
  • 刊出日期:  2021-11-15

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建议

    通讯作者: 吴义云, yqu4223@163.com
    作者简介: 李金梅(1985-), 女, 护师
  • 1.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 急诊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 2.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 消毒供应室, 安徽 合肥 230000
基金项目:  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 1704f0804045

摘要:  目的分析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并给出防护建议。 方法采用问卷方式对166名急诊科室护士近一个月尖锐器械损伤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是否发生尖锐器械损伤将其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影响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相关因素。 结果参与问卷调查的166名急诊科护士近一个月内尖锐器械损伤率为16.86%。2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尖锐器械操作带手套、注射器使用后回套针帽护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非正式护士、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掰安瓿未使用纱布、工作环境光线不充足、工作环境吵杂、无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认为尖锐器械伤不可避免护士构成比均较高(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非正式护士、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掰安瓿未使用纱布、工作环境光线不充足、工作环境吵杂均是导致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OR=3.955、6.481、7.478、2.906、2.627、2.321,P < 0.05~P < 0.01),而接受有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认为尖锐器械伤可避免是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保护因素(OR=0.557、0.652,P < 0.05)。 结论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发生率较高,影响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引起临床关注和重视,从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防护知识和意识着手,尽量避免尖锐器械损伤。

English Abstract

  • 尖锐器械损伤是医院急诊科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是急诊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由于针头、手术刀、剪等尖锐器械所造成的皮肤出血意外伤害[1]。近年来,急诊科护士由于尖锐器械损伤引起的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血液传播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危险随之增加[2-3]。有研究[4]显示,部分急诊科护士对尖锐器械损伤的防护知识缺乏,防护行为也有一定问题,因此了解急诊科尖锐器械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提高急诊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尖锐器械损伤发生有重要意义。有报道提示医务人员尖锐器械损伤的发生与操作不规范、防护意识不足有关[5],但关于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因素仍缺乏全面探讨。为此,本研究对166名急诊科护士进行相关调查。现作报道。

    • 选择166名急诊科室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58名,男8名;年龄22~46岁;婚姻状况:已婚80名,未婚或离异86名;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者110名、≥5年者56名;学历:中专78名,大专112名,本科及以上26名;职称:护士或护师134名,主管护师及以上32名。纳入标准:(1)急诊科工作时间超过6个月;(2)自愿参与问卷调查者;排除标准:(1)经常请假者;(2)罹患重病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 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2部分,一为现况调查,即近一个月内尖锐器械损伤情况,二为基本资料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急诊室工作年限、学历职称、雇佣形式等人口学资料;尖锐器械操作习惯,如操作时是否带手套、掰安瓿时是否使用纱布、注射器使用后是否回套针帽;工作环境因素,如是否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工作环境光线是否充足、工作环境是否吵杂、有无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其他如认为尖锐器械伤是否可避免,共15项基本资料。调查前对急诊科护士进行宣传动员,提高参与意识,调查人员经培训后参与调查且均保证如实填写,不纳入可能存在造假行为的问卷。本研究中共发放166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00%。

    • 根据调查结果,将发生尖锐器械损伤护士纳入发生组,其余纳入未发生组,对可能引起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影响因素进行赋值,并以之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尖锐器械损伤(否=0、是=1)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见表 1

      变量名称 变量 赋值说明
      性别 X1 女=0、男=1
      年龄 X2 ≥35岁=0、 < 35岁=1
      婚姻状况 X3 已婚=0、未婚或离异=1
      急诊室工作年限 X4 ≥5年=0、 < 5年=1
      学历 X5 中专=0、大专=1、本科及以上=2
      职称 X6 护士或护师=0、主管护师及以上=1
      雇佣形式 X7 正式=0、非正式=1
      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 X8 否=0、是=1
      尖锐器械操作带手套 X9 每次=0、偶尔=1、从不=2
      掰安瓿使用纱布 X10 是=0、否=1
      注射器使用后回套针帽 X11 是=0、否=1
      工作环境光线 X12 充足=0、不充足=1
      工作环境吵杂 X13 否=0、是=1
      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 X14 有=0、无=1
      认为尖锐器械伤可避免 X15 是=0、否=1

      表 1  影响因素赋值说明

    • (1) 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发生情况;(2)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比较;(3)计算影响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因素的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

    • 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参与问卷调查的166名急诊科护士近一个月内发生尖锐器械损伤28名,尖锐器械损伤率为16.87%。

    • 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尖锐器械操作带手套、注射器使用后回套针帽护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发生组相比,发生组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非正式护士、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掰安瓿未使用纱布、工作环境光线不充足、工作环境吵杂、无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认为尖锐器械伤不可避免护士构成比均较高(P < 0.05)(见表 2)。

      可能      影响因素 发生组(n=28) 未发生组(n=138) χ2 P
      性别
        男 2(7.14) 6(4.35) 0.40 >0.05
        女 26(92.86) 132(95.65)
      年龄
        ≥35岁 8(28.57) 35(25.36) 0.13 >0.05
        < 35岁 20(71.43) 103(76.64)
      婚姻状况
        已婚 13(46.43) 67(48.55) 0.04 >0.05
        未婚或离异 15(53.87) 71(51.45)
      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 24(85.71) 86(62.32) 5.70 < 0.05
        ≥5年 4(18.33) 51(42.31)
      学历
        中专 6(21.43) 56(40.58) 3.69* >0.05
        大专 19(67.86) 59(42.75)
        本科及以上 3(10.71) 23(16.67)
      职称
        护士或护师 19(67.86) 115(83.33) 3.58 >0.05
        主管护师及以上 9(32.14) 23(16.67)
      雇佣形式
        非正式 16(57.14) 44(31.88) 6.43 < 0.05
        正式 12(42.86) 94(68.12)
      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
        是 8(28.57) 11(7.97) 9.75 < 0.05
        否 20(71.43) 127(92.03)
      尖锐器械操作带手套
        每次 16(57.14) 82(59.42) 0.08* >0.05
        偶尔 7(25.00) 41(29.71)
        从不 5(17.86) 15(10.87)
      掰安瓿使用纱布
        是 5(17.86) 52(37.68) 4.06 < 0.05
        否 23(82.14) 86(62.32)
      注射器使用后回套针帽
        是 10(35.71) 68(49.28) 1.72 >0.05
        否 18(64.29) 70(50.72)
      工作环境光线
        充足 16(57.14) 107(77.54) 5.04 < 0.05
        不充足 12(42.86) 31(22.46)
      工作环境吵杂
        是 12(42.86) 88(63.77) 4.25 < 0.05
        否 16(57.14) 50(36.23)
      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
        有 23(82.14) 130(94.20) 4.69 < 0.05
        无 5(17.86) 8(5.80)
      认为尖锐器械伤可避免
        是 4(14.29) 51(36.96) 5.40 < 0.05
        否 24(85.71) 87(63.04)
      *示Z

      表 2  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比较

    •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非正式护士、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掰安瓿未使用纱布、工作环境光线不充足、工作环境吵杂均是导致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OR=3.955、6.481、7.478、2.906、2.627、2.321,P < 0.05~P < 0.01),而有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认为尖锐器械伤可避免是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保护因素(OR=0.557、0.652,P < 0.05)(见表 3)。

      变量 B SE Waldχ2 P OR 95%CI
      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 1.375 0.417 10.87 < 0.05 3.955 2.012~5.736
      非正式护士 1.869 0.532 12.34 < 0.01 6.481 2.309~10.952
      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 2.012 0.503 16.00 < 0.01 7.478 3.547~11.336
      掰安瓿未使用纱布 1.067 0.437 5.96 < 0.05 2.906 1.615~4.034
      工作环境光线不充足 0.966 0.529 3.33 < 0.05 2.627 1.456~3.541
      工作环境吵杂 0.842 0.397 4.50 < 0.05 2.321 1.595~3.562
      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 -0.603 0.184 10.74 < 0.05 0.557 0.284~0.853
      认为尖锐器械伤可避免 -0.428 0.140 9.35 < 0.05 0.652 0.312~0.986

      表 3  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急诊科护士除接触大量安瓿、针头、清创刀片等尖锐器械外,还需要进行注射、输液等尖锐器械操作,此外,急诊外科护士多面对未知突发事件,病人病情多且较危急,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往往较其他科室大,更容易发生尖锐器械损伤[6-7]。调查[8-9]显示,因职业感染艾滋病的医务人员中,护理人员约占45%,尖锐器械损伤是其感染血液型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护理人员职业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本研究科学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针对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急诊科制定合理管理规章制度及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最终降低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发生率。

      本研究中,参与问卷调查的166名急诊科护士近一个月内尖锐器械损伤率为16.87%。经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非正式护士、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掰安瓿未使用纱布、工作环境光线不充足、工作环境吵杂均是导致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OR=3.955、6.481、7.478、2.906、2.627、2.321,P < 0.05~P < 0.01),提示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发生率较高,影响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引起充分的关注和重视。谢红珍等[10]对广州市3 010名护士进行锐器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锐器伤发生率为37.60%,数据高于本研究,且在其研究中,经常为不合作病人进行侵入性操作、掰安瓿未使用纱布、工作噪音均是导致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与本研究一致。分析其原因: (1)急诊护理时,若病人神志不清或躁动不安,在接受侵入性操作时可能突然运动,易造成护士操作失误,不仅可能造成护理人员出血性伤害,而且可能加重病人病情。(2)急诊护理人员工作繁忙,而使用纱布包裹程序繁琐,护理人员往往徒手操作[11],增加尖锐器械损伤风险。掰安瓿时使用纱布可增加对手部防护,减少不必要的损伤,掰安瓿损伤本身并无感染风险,但增加了破损皮肤接触感染性血液疾病的风险,因此掰安瓿损伤需要引起重视。(3)急诊室人员流动较大[12],接诊病人多为急性病,病人家属、朋友等社会人员复杂,可能造成工作环境吵杂,易导致护理人员工作时分心,增加尖锐器械损伤风险,另外,急诊室夜间接诊量较大[13],夜间光线可能不充足,也可能增加尖锐器械损伤风险。此外,本研究中护理人员急诊室工作年限 < 5年、非正式护士也是尖锐器械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文献报道,护龄在0~2年的护士尖锐器械损伤发生率最高[14],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急诊室工作年限高者应用尖锐器械经验丰富,且既往可能已经发生过尖锐器械损伤,有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在进行相关器械操作时具有较强的自我防护意识;非正式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在进行尖锐器械操作时对其危险性未充分认识,因此可能增加损伤风险。

      此外,本研究中,有尖锐器械伤上报制度、认为尖锐器械伤可避免是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的保护因素(OR=0.557、0.652,P < 0.05)。有尖锐器械损伤上报制度时,护理人员对操作规范更为注意,防护措施更为到位,降低尖锐器械损伤发生风险。认为尖锐器械损伤可以避免的护理人员可能对操作规范及标准防护措施的了解程度更高,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对操作要求更为到位,意外损伤风险更低。

      结合上述分析,特制定如下避免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发生防护措施:(1)改善急诊室操作环境,保证采光充分,减少闲杂人员流动,保证工作环境安静;(2)完善尖锐器械使用规范及尖锐器械损伤上报制度,定期开展尖锐器械安全使用、防护措施及锐器伤危害相关培训课程;(3)急诊室非正式护士和工作年限较少的护士需经严格尖锐器械使用培训[15],经考核合格后上岗,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综上所述,急诊科护士尖锐器械损伤发生率较高,影响尖锐器械损伤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引起临床关注和重视,从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防护知识和意识着手,尽量避免尖锐器械损伤。

参考文献 (1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