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踏车运动联合弹力带抗阻运动对Ⅲ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

李红云 孙晓宇 唐苗苗 赵园园 沈剑

引用本文:
Citation:

踏车运动联合弹力带抗阻运动对Ⅲ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李红云(1979-), 女, 副主任医师
  • 基金项目:

    江苏省宿迁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 Z2018152

  • 中图分类号: R541

Effect of the treadmill exercise combined with elastic band impedance exercise on the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grade Ⅲ heart failure

  • CLC number: R541

  • 摘要: 目的探究踏车运动联合弹力带抗阻运动对Ⅲ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2019年诊治的Ⅲ级心力衰竭病人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2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药物纠正心力衰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基础上,联合踏车运动及弹力带抗阻运动对心力衰竭进行治疗。观察2组病人在上述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6 min步行距离、心脏超声射血分数(EF)及氨基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情况,以此评价心功能水平。结果干预后,2组6 min步行距离均较干预前上升(P < 0.01),并且观察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 < 0.05)。干预后,2组心脏超声EF值均上升,NT-proBNP水平均下降(P < 0.05);且观察组心脏超声EF值上升幅度及NT-proBNP水平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结论踏车运动联合弹力带抗阻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提高心肌的收缩能力,提高运动耐力。
  • 表 1  2组一般资料比较(ni=40)

    分组 年龄(x±s)/岁 BMI(x±s)/(kg/m2) 病程(x±s)/年 合并高血压 合并糖尿病 合并慢性肾病
    观察组 18 22 76.9±2.6 24.5±2.1 3.8±2.5 12 11 8
    对照组 17 23 77.2±2.6 24.6±1.8 3.7±2.2 10 9 7
    χ2 0.05 0.52* 0.23* 0.19* 0.25 0.27 0.08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示t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6 min步行试验比较(x±sni=40;m)

    分组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观察组 175.5±65.0 465.2±84.0 17.25 < 0.01
    对照组 177.5±65.5 425.5±82.0 14.95 < 0.01
    t 0.14 2.14
    P >0.05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组心脏超声EF值及NT-proBNP水平比较(x±s)

    分组 n 心脏超声EF值/% NT-proBNP/(pg/mL)
    干预前
      观察组 40 55.0±15.5 1 511.2±601.7*
      对照组 40 54.5±16.0 1 490.5±610.5
      t 0.14 0.15
      P >0.05 >0.05
    干预后
      观察组 40 65.5±10.5* 906.1±300.9*
      对照组 40 60.5±10.3* 1 255.7±300.5*
      t 2.15 5.20
      P < 0.05 < 0.01
    t检验: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冯洁, 黄康, 吕爱莲. 慢性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现况[J]. 中国医师杂志, 2018, 20(8): 1275. doi: 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8.08.050
    [2] GUAN P, LIANG Y, WANG N. Fasudil alleviates pressure overload-induced heart failure by activating Nrf2-mediated antioxidant responses[J]. J Cell Biochem, 2018, 119(8): 6452. doi: 10.1002/jcb.26662
    [3] 许顶立, 马壮. 2018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成年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管理指南更新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17): 2015.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19.00.065
    [4] 张碧华, 杨莉萍, 唐鹏. 慢性心力衰竭与中医相关病证的渊源与发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38(5): 633.
    [5] 达木布·苏布生. 心力衰竭治疗药物托拉塞米与呋塞米两种药物临床疗效对比[J/CD].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8): 59.
    [6] 陈啸, 笪月芳, 张嘉玮, 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 18(8): 583.
    [7] 陈慧玲, 王淑东, 韩扣珍, 等. 不同运动强度下心脏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16): 61. 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19.16.025
    [8]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5(2): 6. doi: 10.3969/j.issn.1672-7185.2015.02.003
    [9] 崔贞, 刘文.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呋塞米治疗对血清NT-proBNP水平的影响[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9(3): 144. doi: 10.3969/j.issn.1671-7414.2019.03.037
    [10] SEFEROVĆ PM, PETRIE MC, FILIPPATOS GS, et al.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heart failure: a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 Eur J Heart Fail, 2018, 20(5): 853. doi: 10.1002/ejhf.1170
    [11] 孙玉梅. 缬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血浆脑钠肽表达水平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8): 72.
    [12] 李明思, 龚雯. 中医特色人文关怀配合心理疏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希望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9, 27(7): 1032.
    [13] 王亚青, 葛卫力. 运动康复干预对射血分数保存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运动耐力、生活质量及心肺功能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9, 57(17): 47.
    [14] 杨秀艳, 李爱伟, 郝正玮. 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分级运动康复与认知功能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并认知障碍患者的影响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1): 14. doi: 10.3969/j.issn.1008-5971.2019.01.004
    [15] 吴楠. 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疗法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8, 24(24): 3843.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8.24.039
    [16] 陈秀琴. 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在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刊, 2019, 46(4): 67. doi: 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9.04.022
    [17] 郑飞, 胡正宝. 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影响及对预后的作用分析[J]. 健康之路, 2018(2): 79.
    [18] 魏双, 王家宁, 何琼, 等. 个体化心脏运动康复训练对慢性稳定型心力衰竭病人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 17(20): 3159. doi: 10.12102/j.issn.1672-1349.2019.20.024
    [19] 王利冉, 程广清. 益气活血方与运动康复训练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8, 40(2): 11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8.02.005
  • [1] 黄涛程仁力 . 坎地沙坦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及心功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9): 914-916.
    [2] 薛礼刘瑶张磊孔祥勇陈鸿武 . 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8): 1083-108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8.024
    [3] 高琳琳 . 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肌细胞功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2): 1643-164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2.009
    [4] 赵甫黄涛 . 血清胱抑素C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3): 324-325,328.
    [5] 张爱雄 . 多巴胺持续泵入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9): 1146-1147.
    [6] 张学强 . 危重症患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2): 212-21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2.024
    [7] 蔡长霞甘桂芬牛毅赵海燕 .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病人病原学分析及预后.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3): 363-36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3.024
    [8] 赵德生佘强 . 脑钠肽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1): 121-123.
    [9] 张克良孟令民刘大成贾凤玖徐媛徐淑丽 .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门冬氨酸钾镁、呋塞米合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0): 1383-1385.
    [10] 王浩李霞林良毅王萍林少华 . 降钙素原对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病情预后判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3): 348-35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3.017
    [11] 徐晓飞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联合新活素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5): 609-611,61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5.014
    [12] 陈美霞梁冰 . BNP、CRP、D-D联合检测对评估高龄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8): 1048-105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8.011
    [13] 刘发军薛礼陈鸿武张磊 . 心率变异性联合NT-proBNP对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9): 1166-116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9.007
    [14] 吴华清严激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的死亡原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5): 518-520.
    [15] 郭鹏尹莉 . 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8): 966-967.
    [16] 周静徐静 .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 118-12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1.039
    [17] 张丽琴邢昌赢蒋艺萍解林花 . 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73例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2): 1590-1592.
    [18] 王邦俊王志芳周利民 . 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2): 1644-1646.
    [19] 陈开祥周新华孙成爱 . 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 32-3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1.008
    [20] 盛艳华孙秀才施霞孟娟 . 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7): 930-93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7.031
  • 加载中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43
  • HTML全文浏览量:  1865
  • PDF下载量:  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6-16
  • 录用日期:  2020-10-26
  • 刊出日期:  2021-12-15

踏车运动联合弹力带抗阻运动对Ⅲ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李红云(1979-), 女, 副主任医师
  •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民医院 心内科, 223800
基金项目:  江苏省宿迁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 Z2018152

摘要: 目的探究踏车运动联合弹力带抗阻运动对Ⅲ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2019年诊治的Ⅲ级心力衰竭病人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2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药物纠正心力衰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基础上,联合踏车运动及弹力带抗阻运动对心力衰竭进行治疗。观察2组病人在上述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6 min步行距离、心脏超声射血分数(EF)及氨基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情况,以此评价心功能水平。结果干预后,2组6 min步行距离均较干预前上升(P < 0.01),并且观察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 < 0.05)。干预后,2组心脏超声EF值均上升,NT-proBNP水平均下降(P < 0.05);且观察组心脏超声EF值上升幅度及NT-proBNP水平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结论踏车运动联合弹力带抗阻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提高心肌的收缩能力,提高运动耐力。

English Abstract

  •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人逐年增加,特别是发病年龄从原来的中老年逐渐向年轻化方向发展,对当代人的健康发展提出越来越大的挑战[1-2]。大部分的心力衰竭都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上以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最多见[3-4]。目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但仍未达到理想效果。随着治疗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慢性心力衰竭后期运用运动康复等治疗更有利于心功能改善。但实际诊疗工作中发现,虽然许多专家会建议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运动去改善心功能,在实际操作中许多病人对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有质疑[5-7]。本研究取2018-2019年我院诊治的Ⅲ级心力衰竭病人80例进行分组对比研究,观察2组病人治疗1个月后的6 min步行距离、心脏超声射血分数(EF)及血浆氨基端前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评价心功能水平,以期为更好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一些参考。现作报道。

    • Ⅲ级心力衰竭病人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2组,各40例。纳入标准:与《中国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8](2014年)诊断标准相符;通过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彩超EF值及血浆NT-proBNP水平检测等确诊;临床表现: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水肿等症状;无其他运动习惯;各资料数据齐全;依从性好。排除标准:不能耐受运动者;中途退出护理者;资料不完全者。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52~83岁;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慢性肾病8例;体质量指数(BMI)(24.5±2.1)kg/m2;病程5个月至6年。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50~83岁;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9例,合并慢性肾病7例; BMI(24.6±1.8)kg/m2;病程3个月至7年。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性别、年龄、BMI、病程、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具有可比性。

      分组 年龄(x±s)/岁 BMI(x±s)/(kg/m2) 病程(x±s)/年 合并高血压 合并糖尿病 合并慢性肾病
      观察组 18 22 76.9±2.6 24.5±2.1 3.8±2.5 12 11 8
      对照组 17 23 77.2±2.6 24.6±1.8 3.7±2.2 10 9 7
      χ2 0.05 0.52* 0.23* 0.19* 0.25 0.27 0.08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示t

      表 1  2组一般资料比较(ni=40)

    • 对照组用常规药物进行纠正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踏车运动及弹力带抗阻运动对心力衰竭进行治疗:病人必须在医生的指导建议下进行踏车运动和弹力带抗阻运动,踏车运动每次时间是20~30 min,一周3次。弹力带抗阻运动每周1次,基本流程为热身5 min+弹力带抗阻训练15 min。弹力带抗阻训练主要以弹力带操为基础,共3组,以每组8~20次来训练,组间间隔30 s,着重训练病人的上肢、下肢、核心肌肉。2组均进行1个月对比研究,注意以上操作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生在训练前要告知病人训练注意事项,不舒服及时提出,过度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疲劳程度,有不良反应如胸痛、心悸、恶心大汗等及时调整或终止训练。

    • (1) NT-proBNP水平:收集2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晨起空腹静脉血,利用免疫荧光层析法[9]测定。(2)6 min步行试验:病人在50 m的直线距离尽力行走,记录病人6 min步行距离,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步行距离值。(3)心脏超声EF值检测:在二维超声心动图的指导下,选择胸骨旁左心长轴切面,使二尖瓣前叶与声束垂直,其取样线通过二尖瓣瓣尖水平, 测量左心室的收缩末径和舒张末径,计算出左心室的射血分数。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心脏超声EF值。

    •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 干预前,2组6 min步行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均较干预前上升(P < 0.01),并且观察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2)。

      分组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观察组 175.5±65.0 465.2±84.0 17.25 < 0.01
      对照组 177.5±65.5 425.5±82.0 14.95 < 0.01
      t 0.14 2.14
      P >0.05 < 0.05

      表 2  2组6 min步行试验比较(x±sni=40;m)

    • 干预前, 2组心脏超声EF值及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心脏超声EF值均上升,NT-proBNP水平均下降(P < 0.05);且观察组心脏超声EF值上升幅度及NT-proBNP水平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见表 3)。

      分组 n 心脏超声EF值/% NT-proBNP/(pg/mL)
      干预前
        观察组 40 55.0±15.5 1 511.2±601.7*
        对照组 40 54.5±16.0 1 490.5±610.5
        t 0.14 0.15
        P >0.05 >0.05
      干预后
        观察组 40 65.5±10.5* 906.1±300.9*
        对照组 40 60.5±10.3* 1 255.7±300.5*
        t 2.15 5.20
        P < 0.05 < 0.01
      t检验: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表 3  2组心脏超声EF值及NT-proBNP水平比较(x±s)

    • 慢性心力衰竭作为一种进展性的疾病,病人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维持,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0-12],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运动康复使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病死率下降,同时反复住院次数减少,可提高病人运动耐力,减少医疗成本[13]。2013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心力衰竭管理指南及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都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一级A类推荐[14]。但现在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还未普及,受安全性、操作性、生活习惯等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康复比例不高,这需要不断完善实践和进行科普。

      弹力带是一种常见的锻炼器材,使用简单,且相对于其他运动器材来说更便宜;另一方面弹力带抗阻运动运动幅度小,并且可以让病人借助家里的桌椅凳等进行训练,节省训练活动空间。弹力带抗阻运动能适应躯体大部分部位的肌肉训练,同时根据病人情况提供不同的阻力,可增加心肌灌注,改善心肌缺血,增加肌肉质量,提高运动能力,也可减少过重训练可能出现的受伤等危险[15-16]。而踏车运动作为一项有氧运动,长期训练可以增加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肌力量,特别是会提高病人的心肌收缩能力,降低心肌的耗氧量,提高氧利用率,促进血液循环。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病人进行运动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用常规药物进行纠正心力衰竭治疗的疗效,同时提高运动的趣味性和依从性[17-19]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2组6 min步行试验指标都上升,且观察组在进行踏车运动联合弹力抗阻运动后,6 min步行试验值上升幅度高于只进行药物治疗的对照组;2组心脏超声EF值都显著上升,NT-proBNP水平都显著下降,同时发现,观察组心脏超声EF值上升幅度及NT-proBNP水平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和P < 0.01)。提示踏车运动联合弹力带抗阻运动比单纯用常规药物进行纠正心力衰竭更有利于增加心肌灌注,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肌的收缩能力,增加肌肉质量,提高运动能力,适合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长期训练管理和康复。

      综上所述,踏车运动联合弹力带抗阻训练可以明显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肌的收缩能力,提高运动耐力,是一种有利于心力衰竭病人康复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