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良学风班”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崔晓霞 杨积芳

引用本文:
Citation:

“优良学风班”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 崔晓霞(1975-),女,讲师
  •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SK2016A094

  • 中图分类号: G444; R3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excellent learning style classes

  • CLC number: G444; R3

  • 摘要: 目的调查优良学风班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分析不同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之间的人格差异,探讨上述因素对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量表(16PF)人格因素的交互作用。方法运用16PF对2016、2017、2018年“优良学风班”1 3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优良学风班男大学生稳定性(C)、怀疑性(L)、实验性(Q1)与自律性(Q3)得分均高于女生(P < 0.05~P < 0.01),乐群性(A)、紧张性(Q4)得分均明显低于女生(P < 0.01)。城市大学生恃强性(E)、兴奋性(F)、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和世故性(N)得分均高于农村大学生(P < 0.05~P < 0.01),有恒性(G)得分低于农村学生(P < 0.05)。独生子女大学生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实验性(Q1)和独立性(Q2)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P < 0.05~P < 0.01),有恒性(G)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P < 0.05)。性别*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对优良学风班大学生16PF部分人格因素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性别*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对优良学风班大学生C、E、F、H、I、O、Q3、Q4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优良学风班大学生的16PF人格特征,在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三个维度均存在差异,性别*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对优良学风班大学生16PF部分人格因素影响作用较大。
  • 表 1  优良学风班大学生16PF不同性别结果比较(x±s)

    特征 男大学生
    (n=525)
    女大学生
    (n=835)
    t P
    A 5.54±2.02 6.04±1.86 4.73 < 0.01
    聪慧性(B) 5.86±1.61 5.84±1.61 0.24 > 0.05
    C 6.95±2.04 6.66±2.05 2.55 < 0.05
    恃强性(E) 6.13±1.99 6.22±1.88 0.77 > 0.05
    兴奋性(F) 7.02±2.30 7.12±2.34 0.80 > 0.05
    有恒性(G) 6.09±2.02 6.01±2.06 0.68 > 0.05
    敢为性(H) 6.64±2.33 6.55±2.37 0.71 > 0.05
    敏感性(I) 4.83±2.12 4.98±2.00 1.26 > 0.05
    L 2.67±1.80 2.38±1.67 2.99 < 0.01
    幻想性(M) 5.40±1.75 5.58±1.71 1.88 > 0.05
    世故性(N) 5.24±1.80 5.12±1.79 1.14 > 0.05
    忧虑性(O) 3.86±2.12 3.94±2.07 0.63 > 0.05
    Q1 5.34±1.84 5.01±1.81 3.29 < 0.01
    独立性(Q2) 3.88±1.87 3.82±1.60 0.58 > 0.05
    Q3 6.38±1.85 5.78±1.77 5.96 < 0.01
    Q4 4.84±2.00 5.13±1.97 2.64 <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优良学风班大学生16PF在不同生源和是否独生子女维度的比较(x±s)

    特征 城市
    (n=587)
    农村
    (n=773)
    t P 独生子女
    (n=494)
    非独生子女
    (n=866)
    t P
    A 5.81±1.93 5.87±1.94 0.59 > 0.05 5.78±2.01 5.89±1.89 1.03 > 0.05
    B 5.78±1.60 5.91±1.61 1.53 > 0.05 5.79±1.57 5.89±1.63 1.05 > 0.05
    C 6.72±2.15 6.82±1.98 0.87 > 0.05 6.83±2.08 6.74±2.04 0.73 > 0.05
    E 6.34±1.83 6.06±1.98 2.67 < 0.01 6.29±1.88 6.12±1.95 1.59 > 0.05
    F 7.44±2.23 6.81±2.36 5.02 < 0.01 7.23±2.32 7.00±2.32 1.76 > 0.05
    G 5.88±2.11 6.17±1.99 2.58 < 0.05 5.88±2.10 6.13±2.01 2.13 < 0.05
    H 6.87±2.29 6.37±2.37 3.92 < 0.01 6.74±2.37 6.50±2.34 1.87 > 0.05
    I 5.15±2.04 4.75±2.04 3.59 < 0.01 5.22±2.04 4.75±2.04 4.08 < 0.01
    L 2.71±1.82 2.32±1.63 4.07 < 0.01 2.82±1.88 2.30±1.61 5.16 < 0.01
    M 5.64±1.72 5.40±1.72 2.52 < 0.05 5.67±1.70 5.42±1.73 2.58 < 0.05
    N 5.30±1.77 5.07±1.81 2.30 < 0.05 5.32±1.82 5.08±1.78 2.28 < 0.05
    O 3.81±2.11 3.98±2.07 1.47 > 0.05 3.87±2.18 3.93±2.04 0.49 > 0.05
    Q1 5.13±1.80 5.14±1.85 0.04 > 0.05 5.29±1.74 5.05±1.87 2.46 < 0.05
    Q2 3.95±1.70 3.77±1.72 1.93 > 0.05 4.11±1.79 3.69±1.64 4.23 < 0.01
    Q3 5.99±1.87 6.03±1.79 0.42 > 0.05 6.05±1.89 5.99±1.79 0.61 > 0.05
    Q4 5.02±2.01 5.02±1.97 0.02 > 0.05 5.06±2.03 5.00±1.96 0.54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优良学风班大学生16PF人格特征影响因素多变量检验结果

    因素 效应 F 假设df 误差df P
    截距 0.991 8 748.255a 16 1 337 < 0.01
    性别*是否独生子女 0.013 1.060a 16 1 337 > 0.05
    性别*生源地 0.021 1.750a 16 1 337 < 0.05
    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 0.014 1.213a 16 1 337 > 0.05
    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 0.012 1.041a 16 1 337 > 0.05
    a示精确统计量
    下载: 导出CSV

    表 4  性别*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对优良学风班大学生16PF人格特征影响

    因变量 SS df MS F P
    A 1.410 1 1.410 0.38 > 0.05
    B 4.998 1 4.998 1.93 > 0.05
    C 17.912 1 17.912 4.27 < 0.05
    E 16.869 1 16.869 4.59 < 0.05
    F 24.997 1 24.997 4.72 < 0.05
    G 2.906 1 2.906 0.70 > 0.05
    H 47.330 1 47.330 8.68 < 0.01
    I 33.489 1 33.489 8.14 < 0.01
    L 1.012 1 1.012 0.35 > 0.05
    M 3.112 1 3.112 1.06 > 0.05
    N 0.244 1 0.244 0.08 > 0.05
    O 46.537 1 46.537 10.74 < 0.01
    Q1 10.186 1 10.186 3.08 > 0.05
    Q2 0.940 1 0.940 0.33 > 0.05
    Q3 13.459 1 13.459 4.15 < 0.05
    Q4 28.218 1 28.218 7.22 < 0.01
    下载: 导出CSV
  • [1] 劳拉·金著. 劳拉·金普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视角)[M]. 王飞雪, 戴潇虓, 冯夏玫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380.
    [2] 刘新民, 李珑.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调适[M].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2: 54.
    [3] 郭琦, 黄悦勤, 刘肇瑞, 等. 大学新生人格和精神状况队列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7, 31(11)(增刊1): 53.
    [4] 张庆吉, 涂叶满. 贫困和非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的3年追踪观察[J]. 现代预防医学, 2017, 44(8): 1478.
    [5] 徐建财, 邓远平. 基于学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曾留守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6: 41.
    [6] 韩玉荣, 白艳茹. 蒙古族大学生人格特质研究—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大学生为例[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6(5): 127.
    [7] 王秀清, 毛勇, 赵锦平, 等. 某医科大学本科生16PF与性别、专业和年级的关系[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 40(8): 28.
    [8] 任滨海, 董睿. 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21(1): 80.
    [9] 王挺, 沈永健.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优势人格状况调查与研究[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7(5): 68.
    [10] 王智, 何静, 欧薇, 等. 大学新生心理韧性与其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分析[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 1(3): 56.
    [11] 李依芃, 王艳霞, 杨晓旋, 等. 在校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 19(2): 36.
    [12] 崔晓霞, 汪国瑞, 杨积芳, 等. 某高校2016-2018年"优良学风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9, 38(5): 482. doi: 10.3969/j.issn.1002-0217.2019.05.021
    [13] 祝蓓里, 戴忠恒. 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中国常模的修订[J]. 心理科学通讯, 1988, 25(6): 14.
    [14]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三级)[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2: 227.
    [15] 马广前. 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J]. 思想理论研究, 2017, 11: 105.
    [16] 余亮, 李娜, 鲁炜, 等. 某高校2014-2016级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8, 37(1): 85.
    [17] 许燕, 钱筠. 大学生人格因素的性别差异研究[J]. 心理学探析, 1994, 19(4): 21.
    [18] 李百珍. 亲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0.
    [19] 魏鹏程. 大学生16PF人格特征调查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11(2): 160.
    [20] 周振华, 李燕, 胡捷, 等.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16种人格因素差异的Meta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16, 43(22): 4139.
    [21] 周振华, 周秀芳, 李燕. 男女大学生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测查结果比较的meta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25(8): 630.
    [22] 张小远, 俞守义, 赵久波, 等.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与素质的对照研究[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8, 4: 482.
  • [1] 沈岩 . 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2): 200-202.
    [2] 杨舒馨薏段磊 . 临床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10): 1475-147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10.033
    [3] 张玉媛韩慧芈静 . 医学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及个性特征关系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2): 210-212.
    [4] 谢晖陈刚孙雪芹叶红 . 护理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3): 304-306.
    [5] 刘显阳林万忠王姗程淑亮王赞利刘丹 . 心理治疗对风湿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5): 620-622.
    [6] 李静孙雪芹马杰 . 积极心理干预对促进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1): 1561-1564, 156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1.028
    [7] 刘翠翠胡岚 .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0): 1040-1042.
    [8] 齐静胡媛媛赵咏芳张艳梅 .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2): 1671-1673.
    [9] 王丹妮张勤张玉媛高金霞高扬丽 , . 蚌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2): 231-234.
    [10] 姚仁斌张秀军马启章新生刘璐周洋刘畅姚荣英翟长平 . 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4): 513-515.
    [11] 程鹏朋文佳 . 临床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0): 1408-1411.
    [12] 宋涌孙业桓 . 考研对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2): 232-23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2.031
    [13] 孙婷唐启寿张武丽何梦雨张利华 . 农村在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1): 1544-1549, 155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1.024
    [14] 葛传惠赵婷婷马猛弟吴维胡林云王利新张梁英宋红梅翟长平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众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2): 159-16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2.006
    [15] 李悦 . 团体心理辅导对全科护士职业倦怠感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1): 1563-156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1.040
    [16] 杨影蒋祥龙 .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师范院校留守经历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 81-8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1.023
    [17] 吴曼梁晓军孙雪芹 . 本科护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0): 1394-139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0.027
    [18] 陈艳玲张俊杰王平 .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 102-10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1.034
    [19] 陈婷婷张利周爱萍 . 儿科护士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2): 221-22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2.029
    [20] 陈艳玲叶霖张俊杰王平 . 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3): 388-39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3.033
  • 加载中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50
  • HTML全文浏览量:  1670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9-16
  • 录用日期:  2020-06-12
  • 刊出日期:  2022-03-15

“优良学风班”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 崔晓霞(1975-),女,讲师
  • 1. 皖南医学院 检验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1
  • 2.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学生处,浙江 杭州 311231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SK2016A094

摘要: 目的调查优良学风班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分析不同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之间的人格差异,探讨上述因素对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量表(16PF)人格因素的交互作用。方法运用16PF对2016、2017、2018年“优良学风班”1 36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优良学风班男大学生稳定性(C)、怀疑性(L)、实验性(Q1)与自律性(Q3)得分均高于女生(P < 0.05~P < 0.01),乐群性(A)、紧张性(Q4)得分均明显低于女生(P < 0.01)。城市大学生恃强性(E)、兴奋性(F)、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和世故性(N)得分均高于农村大学生(P < 0.05~P < 0.01),有恒性(G)得分低于农村学生(P < 0.05)。独生子女大学生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实验性(Q1)和独立性(Q2)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P < 0.05~P < 0.01),有恒性(G)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P < 0.05)。性别*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对优良学风班大学生16PF部分人格因素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性别*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对优良学风班大学生C、E、F、H、I、O、Q3、Q4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优良学风班大学生的16PF人格特征,在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三个维度均存在差异,性别*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对优良学风班大学生16PF部分人格因素影响作用较大。

English Abstract

  • 人格是个体为了适应环境而有特点的持久性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模式[1]。人格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础,它决定了一个人如何面对外界刺激以及反应的性质、速度和程度[2]。大学生是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培养对象, 承载着社会的未来。然而,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人格应该得到关注。

    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学者在开展此类研究时往往将研究对象限定于大学新生[3]、贫困大学生[4]、曾留守大学生[5]、少数民族大学生[6]、医学生[7]、研究生[8]和高校学生干部[9],聚焦于高校先进班集体大学生的研究鲜见;在分析人格特征差异方面,大多局限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出生地、是否独生子女等单一因素上[10-11],鲜见对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的研究。

    优良学风班是皖南医学院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创建形成的、相对优秀的先进班集体,大约占该校班级数的5.56%。本文在前期研究[12]的基础上,通过测查优良学风班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分析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的交互作用是否存在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以帮助学校了解优良学风班学生人格特定和影响因素,为维护该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新思路,也为高校辅导员建设班级提供参考依据。

    • 本研究纳入的“优良学风班”,是皖南医学院校2016年、2017年、2018年下文表彰的“优良学风班”,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班级集体获奖和班级学生奖学金获奖情况、考风考纪、科研创新等10方面,分布于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麻醉学院等7个学院10个专业,共计46个班级1 360名学生,其中男性大学生525人,女性大学生835人;城市生源大学生587人,农村生源大学生773人;独生子女大学生494人,非独生子女大学生866人。

    • 采用戴忠恒、祝蓓里1988年修订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量表(16PF)(大学生版本), 该量表平均重测信度为0.61,结构效度较高[13]。本研究采用标准分计算16PF测量结果,标准分总分1~10分, 1~3分为低分,4~7分为中间状态,8~10分为高分[14]

    • 回顾性分析新生心理普测结果。新生进校后一个月内,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学生集中上机,在独立、无干扰情况下完成测试。

    • 采用t检验和正交试验设计计量资料方差分析。

    • 该群体大学生16PF人格因素,除怀疑性(L)外,其余15个因素处在中间水平(3.86~7.02)。男大学生稳定性(C)、怀疑性(L)、实验性(Q1)与自律性(Q3)得分均高于女生(P < 0.05~P < 0.01),乐群性(A)和紧张性(Q4)得分均明显低于女生(P < 0.01),其余因素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特征 男大学生
      (n=525)
      女大学生
      (n=835)
      t P
      A 5.54±2.02 6.04±1.86 4.73 < 0.01
      聪慧性(B) 5.86±1.61 5.84±1.61 0.24 > 0.05
      C 6.95±2.04 6.66±2.05 2.55 < 0.05
      恃强性(E) 6.13±1.99 6.22±1.88 0.77 > 0.05
      兴奋性(F) 7.02±2.30 7.12±2.34 0.80 > 0.05
      有恒性(G) 6.09±2.02 6.01±2.06 0.68 > 0.05
      敢为性(H) 6.64±2.33 6.55±2.37 0.71 > 0.05
      敏感性(I) 4.83±2.12 4.98±2.00 1.26 > 0.05
      L 2.67±1.80 2.38±1.67 2.99 < 0.01
      幻想性(M) 5.40±1.75 5.58±1.71 1.88 > 0.05
      世故性(N) 5.24±1.80 5.12±1.79 1.14 > 0.05
      忧虑性(O) 3.86±2.12 3.94±2.07 0.63 > 0.05
      Q1 5.34±1.84 5.01±1.81 3.29 < 0.01
      独立性(Q2) 3.88±1.87 3.82±1.60 0.58 > 0.05
      Q3 6.38±1.85 5.78±1.77 5.96 < 0.01
      Q4 4.84±2.00 5.13±1.97 2.64 < 0.01

      表 1  优良学风班大学生16PF不同性别结果比较(x±s)

    • 城市大学生E、F、H、I、L、M和N得分均高于农村大学生(P < 0.05~P < 0.01),G得分低于农村学生(P < 0.05),其余因子在城市与农村大学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独生子女大学生I、L、M、N、Q1和Q2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P < 0.05~P < 0.01),G得分低于非独生子女(P < 0.05),其余因子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学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特征 城市
      (n=587)
      农村
      (n=773)
      t P 独生子女
      (n=494)
      非独生子女
      (n=866)
      t P
      A 5.81±1.93 5.87±1.94 0.59 > 0.05 5.78±2.01 5.89±1.89 1.03 > 0.05
      B 5.78±1.60 5.91±1.61 1.53 > 0.05 5.79±1.57 5.89±1.63 1.05 > 0.05
      C 6.72±2.15 6.82±1.98 0.87 > 0.05 6.83±2.08 6.74±2.04 0.73 > 0.05
      E 6.34±1.83 6.06±1.98 2.67 < 0.01 6.29±1.88 6.12±1.95 1.59 > 0.05
      F 7.44±2.23 6.81±2.36 5.02 < 0.01 7.23±2.32 7.00±2.32 1.76 > 0.05
      G 5.88±2.11 6.17±1.99 2.58 < 0.05 5.88±2.10 6.13±2.01 2.13 < 0.05
      H 6.87±2.29 6.37±2.37 3.92 < 0.01 6.74±2.37 6.50±2.34 1.87 > 0.05
      I 5.15±2.04 4.75±2.04 3.59 < 0.01 5.22±2.04 4.75±2.04 4.08 < 0.01
      L 2.71±1.82 2.32±1.63 4.07 < 0.01 2.82±1.88 2.30±1.61 5.16 < 0.01
      M 5.64±1.72 5.40±1.72 2.52 < 0.05 5.67±1.70 5.42±1.73 2.58 < 0.05
      N 5.30±1.77 5.07±1.81 2.30 < 0.05 5.32±1.82 5.08±1.78 2.28 < 0.05
      O 3.81±2.11 3.98±2.07 1.47 > 0.05 3.87±2.18 3.93±2.04 0.49 > 0.05
      Q1 5.13±1.80 5.14±1.85 0.04 > 0.05 5.29±1.74 5.05±1.87 2.46 < 0.05
      Q2 3.95±1.70 3.77±1.72 1.93 > 0.05 4.11±1.79 3.69±1.64 4.23 < 0.01
      Q3 5.99±1.87 6.03±1.79 0.42 > 0.05 6.05±1.89 5.99±1.79 0.61 > 0.05
      Q4 5.02±2.01 5.02±1.97 0.02 > 0.05 5.06±2.03 5.00±1.96 0.54 > 0.05

      表 2  优良学风班大学生16PF在不同生源和是否独生子女维度的比较(x±s)

    • 性别*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对优良学风班大学生16PF人格特征有影响(P < 0.05),性别*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生源地、性别*独生子女*生源地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因素 效应 F 假设df 误差df P
      截距 0.991 8 748.255a 16 1 337 < 0.01
      性别*是否独生子女 0.013 1.060a 16 1 337 > 0.05
      性别*生源地 0.021 1.750a 16 1 337 < 0.05
      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 0.014 1.213a 16 1 337 > 0.05
      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 0.012 1.041a 16 1 337 > 0.05
      a示精确统计量

      表 3  优良学风班大学生16PF人格特征影响因素多变量检验结果

      性别*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对优良学风班大学生C、E、F、H、I、O、Q3、Q4 8个人格因子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对其他8个人格因子的影响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因变量 SS df MS F P
      A 1.410 1 1.410 0.38 > 0.05
      B 4.998 1 4.998 1.93 > 0.05
      C 17.912 1 17.912 4.27 < 0.05
      E 16.869 1 16.869 4.59 < 0.05
      F 24.997 1 24.997 4.72 < 0.05
      G 2.906 1 2.906 0.70 > 0.05
      H 47.330 1 47.330 8.68 < 0.01
      I 33.489 1 33.489 8.14 < 0.01
      L 1.012 1 1.012 0.35 > 0.05
      M 3.112 1 3.112 1.06 > 0.05
      N 0.244 1 0.244 0.08 > 0.05
      O 46.537 1 46.537 10.74 < 0.01
      Q1 10.186 1 10.186 3.08 > 0.05
      Q2 0.940 1 0.940 0.33 > 0.05
      Q3 13.459 1 13.459 4.15 < 0.05
      Q4 28.218 1 28.218 7.22 < 0.01

      表 4  性别*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对优良学风班大学生16PF人格特征影响

    • 从总体上来看,优良学风班大学生没有明显的人格缺陷。男大学生C、L、Q1、Q3 4个人格因素得分高于女大学生,表明男大学生相对女大学生情绪稳定、自律严谨、面对现实但又不拘泥于现实,但面对外界事物也容易怀疑、刚愎、固执己见;女大学生的A、Q4 2个人格因素得分高于男大学生,表明女大学生相对而言更为外向、热情、乐群,容易融入集体,同时又容易紧张、激动和焦虑。这与马广前等[15-16]研究结果相比,优良学风班男女大学生人格差异呈现出趋小化特征,可能是因为当代社会对性别角色要求弱化的结果[17]。健康的人格不是人的状态,而是过程;是趋势,而不是终点[18]。对于男女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我们以为无需求同,应以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为终极目标,加以引导和帮助,促使他们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不足,健康成长。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候,既要看到传统社会文化背景对男女大学生的影响,更要考虑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趋势和发展要求。

    • 本调查发现,城市生源大学生E、F、H、I、L、M、N 7个因素得分高于农村生源大学生,G因素得分低于农村生源大学生,这与魏鹏程[19]的研究并不一致。独生子女大学生I、L、M、N、Q1、Q2因素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G则得分低于他们,这与周振华等[20]研究也不一致。本研究认为,之所以与上述2名学者研究不一致,有可能是样本取样的原因,也可能是受到量表的施测过程、施测方式甚至是测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1]。相比城市大学生,优良学风班农村大学生更多地表现为谦逊顺从、严肃审慎、冷静理智、自食其力、信赖随和、易与人相处、合乎陈规、力求完善合理和直率天真,这可能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生活环境相对艰苦、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社会文化相对传统有关。同时,也可能因为农村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父母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农村大学生可获得的有效社会支持较少,致使他们在面对新生事物时往往表现出胆怯、退缩,自信心不足。也可能是因为成长环境的艰苦,培养了他们负责、尽职的精神。在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和养育态度上,独生子女父母往往能够给予独生子女足够的、合理的、持之以恒的爱和较为宽容的成长环境[22],有助于培养独立处置事务的能力。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也使得独生子女大学生不自觉地养成了感情用事、固执己见、狂放、任性、自由、激进的个性特点。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与兄弟姐妹相处的过程中,练就了合群、附和、依赖他人的特点;同时为了获得父母的更多关注,他们也会自觉遵守家庭规则,做事更为尽职负责,力求尽善尽美。

    • 本调查结果显示,性别*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影响了16PF人格特征8个因素。描述性统计量显示,农村生源女大学生C、E、F、H、Q3得分最低,O、I、Q4得分最高,表明农村生源女大学生大多可能会谦逊、通融、严肃、审慎、冷静,但仍需要注意帮助其塑造成熟、稳定、活泼、开朗、积极面对现实的心性,养成安详沉着、心平气和的心境,增强勇敢、当机立断的行事风格,提高自信心、独立性、积极性、自律性和理智能力,降低因感情用事发生矛盾冲突的风险。农村生源男大学生C、Q3因素得分最高,I、Q4因素得分最低,相比农村生源女大学生呈现出相对较好的状态。城市生源女大学生E、F、H因素得分最高,O得分最低,她们一般会更为独立、积极、轻松、兴奋、负责和尽责,但需要注意培养其谦逊、通融的个性。这提示,农村生源女大学生可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各高校大学生群体而存在的时代话题,心理学者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本研究以16PF测试为基础,研究优良学风班大学生人格发展特点,为大学生人格研究补充了新内容。本研究提示,对于农村女大学生,应重点帮助其提高稳定性、自律性和敢为性,降低其忧虑感、敏感性和紧张度。

参考文献 (2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