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社会隔离影响因素研究

刘玉娟 崔宁宁 张雪梅 吴宏伟 余佳凝

引用本文:
Citation: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社会隔离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简介: 刘玉娟(1970-),女,主管护师
  • 中图分类号: R541.6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cial isol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based on social ecosystem theory

  • CLC number: R541.6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社会隔离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ubben社会网络量表-6、简化版孤独量表、心力衰竭症状状态问卷、社区自我效能量表、疾病接受度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及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对100例CHF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CHF病人的社会隔离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年龄、婚姻、居住情况、文化程度、自感经济水平、是否使用智能手机CHF病人,客观社会隔离和主观社会隔离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区周围娱乐设施对CHF病人客观社会隔离得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主观社会隔离得分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心力衰竭症状总分与疾病接受度、家庭关怀度总分、客观社会隔离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正相关关系(P<0.05);社区自我效能总分与疾病接受度、家庭关怀总分、客观社会隔离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疾病接受度与家庭关怀总分、客观社会隔离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家庭关怀总分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客观社会隔离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是否独居、文化程度和心力衰竭症状是客观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P<0.01),是否独居、社区自我效能、疾病接受度和家庭关怀度是主观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临床护理工作可根据CHF病人的社会隔离类型和影响因素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主观社会隔离多是心理因素造成的,要联合家庭进行干预,积极提升病人社区自我效能,普及疾病知识。
  • 表 1  CHF病人客观社会隔离、主观社会隔离的单因素分析(x±s;分)

    分组 n 客观社会隔离 F P MS组内 主观社会隔离 F P MS组内
    性别
      男
      女
    54
    46
    16.50±4.58
    15.52±4.02
    1.127 >0.05 5.18±1.73
    5.28±1.70
    0.290 >0.05
    年龄/岁
      55~<65(1) 17 20.59±3.52 3.65±0.93
      65~<80(2) 53 15.68±3.83** 16.280 < 0.01 14.385 5.13±1.54** 17.890 < 0.01 2.160
      ≥80(3) 30 14.13±3.87** 6.30±1.58**##
    婚姻
      单身
      已婚
    20
    80
    12.05±4.70
    17.05±3.63
    5.180 < 0.01 6.70±1.38
    4.86±1.58
    4.769 < 0.01
    是否独居
      否
      是
    92
    8
    16.84±3.52
    7.00±1.60
    14.592 < 0.01 5.03±1.62
    7.50±0.76
    7.783 < 0.01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1) 72 14.87±4.02 5.67±1.70
      初中高中(2) 15 17.60±3.40* 14.410 < 0.01 14.779 4.20±1.26** 10.030 < 0.01 2.468
      本科及以上(3) 13 20.77±3.22**# 4.00±1.00**
    自感经济
      较差(1) 23 13.17±5.08 6.48±1.47
      一般(2) 49 16.04±3.33** 11.200 < 0.01 15.595 5.16±1.69** 12.580 < 0.01 2.359
      较好(3) 28 18.43±3.91**# 4.32±1.28**#
    是否有娱乐设施
      否
      是
    47
    53
    15.15±3.96
    16.85±3.53
    2.269 < 0.05 5.64±2.67
    4.87±1.66
    1.706 >0.05
    是否使用智能手机
      否
      是
    46
    54
    14.26±4.43
    17.57±3.65
    4.096 < 0.01 5.89±1.64
    4.66±1.57
    3.823 < 0.01
    子女数量/个
      ≤2
      >2
    49
    51
    16.50±4.45
    15.62±3.90
    1.052 >0.05 4.98±1.54
    5.44±1.55
    1.488 >0.05
    △示t值;▼示t′值。q检验:与(1)组比较*P<0.05,**P<0.01;与(2)组比较#P<0.05,##P<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心力衰竭症状、社区自我效能、疾病接受度、家庭关怀度、客观社会隔离、主观社会隔离的相关性(r)

    变量 心力衰竭症状总分 社区自我效能总分 疾病接受度 家庭关怀度总分 客观社会隔离 主观社会隔离
    心力衰竭症状总分 1.00
    社区自我效能总分 -0.154 1.00
    疾病接受度 -0.287** 0.744** 1.00
    家庭关怀度总分 -0.256* 0.410** 0.411** 1.00
    客观社会隔离 -0.537** 0.446** 0.488** 0.136 1.00
    主观社会隔离 0.340* -0.848** -0.811** -0.495** -0.625** 1.00
    *P<0.05,**P<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CHF病人客观社会隔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变量 B B t P
    常量 35.128 3.981 8.82 < 0.01
    婚姻状况 -0.006 0.863 -0.001 0.01 >0.05
    是否独居 -8.220 0.527 0.079 2.17 < 0.05
    自感经济水平 0.276 0.419 0.046 0.66 >0.05
    是否有娱乐设施 -0.776 0.508 -0.090 1.53 >0.05
    是否会使用智能手机 -0.512 0.637 -0.059 0.80 >0.05
    年龄分类 -0.085 0.505 -0.013 0.17 >0.05
    心力衰竭症状 -0.239 0.035 -0.417 6.77 < 0.01
    社区自我效能 0.100 0.098 0.090 1.03 >0.05
    疾病接受度 0.097 0.057 0.152 1.70 >0.05
    家庭关怀度 -0.099 0.131 -0.049 0.75 >0.05
    文化程度 1.339 0.481 0.220 2.79 < 0.01
    注:R=0.861,R2=0.742,F=22.96,P<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4  CHF病人主观社会隔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变量 B B t P
    常量 8.533 1.047 8.15 < 0.01
    婚姻状况 -0.139 0.235 -0.033 0.59 >0.05
    是否独居 0.722 0.317 0.116 2.28 < 0.05
    自感经济水平 -0.178 0.115 -0.075 1.55 >0.05
    是否会使用智能手机 0.109 0.174 0.032 0.63 >0.05
    年龄分类 0.143 0.138 0.057 1.04 >0.05
    心力衰竭症状 0.019 0.010 0.084 1.96 >0.05
    社区自我效能 -0.202 0.027 -0.463 7.60 < 0.01
    疾病接受度 -0.073 0.016 -0.294 4.73 < 0.01
    家庭关怀度 -0.102 0.036 -0.129 2.84 < 0.01
    文化程度 -0.237 0.131 -0.099 1.81 >0.05
    注:R=0.934,R2=0.873,F=61.30,P<0.01
    下载: 导出CSV
  • [1] SKRZYPEK A, MOSTOWIK M, SZELIGA M, et al.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elderly: still a current medical problem[J]. Folia Med Cracov, 2018, 58(4): 47.
    [2] HAO G, WANG X, CHEN Z, et al. Prevalence of heart failure and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China: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2012-2015[J]. Eur J Heart Fail, 2019, 21(11): 1329. doi: 10.1002/ejhf.1629
    [3] 顾东风, 黄广勇, 何江, 等.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1): 3. doi: 10.3760/j:issn:0253-3758.2003.01.002
    [4] TAYLOR HO, TAYLOR RJ, NGUYEN AW, et al. Social isolation, depression,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older adults[J]. J Aging Health, 2018, 30(2): 229. doi: 10.1177/0898264316673511
    [5] XIA N, LI H. Loneliness, social isol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J]. Antioxid Redox Signal, 2018, 28(9): 837. doi: 10.1089/ars.2017.7312
    [6] FRIEDMANN E, THOMAS SA, LIU F, et al.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Heart Failure Trial Investigators. Relationship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ocial isolation to chronic heart failure outpatient mortality[J]. Am Heart J, 2006, 152(5): 940.
    [7] MANEMANN SM, CHAMBERLAIN AM, ROGER VL, et al.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 J Am Heart Assoc, 2018, 7(11): e008069. doi: 10.1161/JAHA.117.008069
    [8] 张然, 金瑞华, 淮盼盼.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家庭管理改善1型糖尿病患儿血糖及家庭管理水平的效果[J]. 护理研究, 2021, 35(11): 2001. doi: 10.12102/j.issn.1009-6493.2021.11.027
    [9] LUBBEN J, BLOZIK E, GILLMANN G, et al. Performance of an abbreviated version of the Lubben social network scale among three Europea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 populations[J]. Gerontologist, 2006, 46(4): 503. doi: 10.1093/geront/46.4.503
    [10] HUGHES ME, WAITE LJ, HAWKLEY LC, et al. A short scale for measuring loneliness in large surveys: results from two population-based studies[J]. Res Aging, 2004, 26(6): 655. doi: 10.1177/0164027504268574
    [11] RUSSELL D, PEPLAU LA, CUTRONA CE. The revised UCLA Loneliness Scale: concurr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evidence[J]. J Pers Soc Psychol, 1980, 39(3): 472. doi: 10.1037/0022-3514.39.3.472
    [12] HEO S, MOSER DK, PRESSLER SJ, et 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ymptom Status Questionnaire-Heart Failure[J]. J Cardiovasc Nurs, 2015, 30(2): 136. doi: 10.1097/JCN.0000000000000102
    [13] 金佳瑶, 张会君. 中文版自我效能评定量表在社区居住老年人中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29): 3665. doi: 10.3969/j.issn.1007-9572.2017.00.046
    [14] 赵雯雯. 中文版疾病接受度量表的信效度评价[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 24(22): 2652. doi: 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8.22.012
    [15] SMILKSTEIN G, ASHWORTH C, MONTANO D.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family APGAR as a test of family function[J]. J Fam Pract, 1982, 15(2): 303.
    [16] 赵迪, 赵梦璐, 王娜, 等. 青岛市592名社区老年人社会隔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学报, 2020, 27(11): 6.
    [17] 谢颖, 赵庆华, 肖明朝, 等. 社区老年人孤独感、社会隔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 2021, 36(9): 769.
    [18] VALTORTA NK, KANAAN M, GILBODY S, et al. Loneliness, social isola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English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eing[J]. Eur J Prev Cardiol, 2018, 25(13): 1387. doi: 10.1177/2047487318792696
    [19] SAITO H, KAGIYAMA N, NAGANO N, et al. Social isol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90-day rehospitalization due to heart failure[J]. Eur J Cardiovasc Nurs, 2019, 18(1): 16. doi: 10.1177/1474515118800113
    [20] ABELL JG, STEPTOE A. Why is living alone in older age related to increased mortality risk? 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J]. Age Ageing, 2021, 50(6): 2019. doi: 10.1093/ageing/afab155
    [21] 安嬿.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社会隔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济南: 山东大学, 2021.
    [22] 王晓霞, 庄小花, 杨敏, 等. 社区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与家庭关怀度相关性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1, 38(5): 554. doi: 10.3969/j.issn.1673-5625.2021.05.020
    [23] 周美景, 罗丹, 林征, 等. 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21, 56(4): 550.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1.04.012
    [24] PASEK M, DEBSKA G, WOJTYNA 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the sense of coherence in patient-caregiver dyad versus acceptance of illness in cancer patients[J]. J Clin Nurs, 2017, 26(23/24): 4985.
  • [1] 张倩张侠刘丽侠李春美王楠 . 营养和疲乏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社会支持与自我护理能力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7): 997-100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7.033
    [2] 曹园园孙国珍刘静王洁陈宁婕黄亚廷亢子凤 .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恐惧疾病进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2): 1760-176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12.032
    [3] 陈力量冯小利殷兰芳唐文娟柏慧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衰弱综合征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3): 326-32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3.013
    [4] 年国侠汪朝晖 . 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0): 1363-136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0.034
    [5] 王晓亮郑伟赵娜耿晓 . 血清HE4、Cystatin C及BNP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0): 1416-142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10.019
    [6] 王亚旭孙林姜雪梅官兵林志王永洁孙文静何永福 .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疗效及近期预后的临床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7): 862-86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7.006
    [7] 陈优优洪静芳 .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营养评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1): 1573-157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1.031
    [8] 任子茵刘安诺朱振华屈朝法闫严 . 前白蛋白在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7): 847-85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7.002
    [9] 何进舟薛礼张磊孔祥勇陈鸿武 . 心率变异性联合6 min步行试验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分级及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7): 920-92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020.07.021
    [10] 吴婷玉王本芳徐玮姚慧强徐淑楠黄宇理 . 心率变异性联合心功能相关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2): 1647-165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12.007
    [11] 李妍骆成静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心理韧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2): 1624-1626, 163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2.008
    [12] 张雨歌洪静芳张海玲张敏 .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衰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12): 1739-174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12.026
    [13] 范小龙黄永鹏庞荣锋伍增龙廖飞娥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4): 493-49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4.022
    [14] 黄晴温鹏飞武肖肖陈颖胡鸿旭芈静 . 安徽省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年均直接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4): 536-54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4.030
    [15] 宋俊 . 早产儿贫血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9): 1155-115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9.012
    [16] 苗傲霜蹇英朱海英 . 癌症化疗患者家庭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2): 1393-1395.
    [17] 李玲文艳玲陈红华 . 流动人口孕妇剖宫产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6): 735-737.
    [18] 李文坚朱喜山孙柳静张正林 . 女性膀胱白斑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4): 461-46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4.014
    [19] 林昕徐淑秀李金芝 . 妊娠期压力的危害及其影响因素.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4): 554-55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4.049
    [20] 陈玮齐玉龙张静 . 大学生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1): 1589-1591.
  • 加载中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27
  • HTML全文浏览量:  1470
  • PDF下载量:  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1-26
  • 录用日期:  2022-04-12
  • 刊出日期:  2022-08-15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社会隔离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简介: 刘玉娟(1970-),女,主管护师
  • 安徽省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门诊部, 236000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社会隔离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Lubben社会网络量表-6、简化版孤独量表、心力衰竭症状状态问卷、社区自我效能量表、疾病接受度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及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对100例CHF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CHF病人的社会隔离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不同年龄、婚姻、居住情况、文化程度、自感经济水平、是否使用智能手机CHF病人,客观社会隔离和主观社会隔离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区周围娱乐设施对CHF病人客观社会隔离得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主观社会隔离得分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心力衰竭症状总分与疾病接受度、家庭关怀度总分、客观社会隔离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正相关关系(P<0.05);社区自我效能总分与疾病接受度、家庭关怀总分、客观社会隔离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疾病接受度与家庭关怀总分、客观社会隔离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家庭关怀总分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客观社会隔离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是否独居、文化程度和心力衰竭症状是客观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P<0.01),是否独居、社区自我效能、疾病接受度和家庭关怀度是主观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临床护理工作可根据CHF病人的社会隔离类型和影响因素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主观社会隔离多是心理因素造成的,要联合家庭进行干预,积极提升病人社区自我效能,普及疾病知识。

English Abstract

  •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极阶段[1],我国心力衰竭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一项2012-2015年选入22 158名参与者的报告[2]显示,35岁以上成人的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3%,较2000年的0.9%的心力衰竭患病率相比较[3],呈显著上升趋势。社会隔离包括客观社会隔离和主观社会隔离,前者是外在表现出来的较少的社会交往,后者也是孤独感,是个体感知到的较差的社会交往质量和融合度[4]。研究[5]显示,孤独和社会隔离与机体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在心力衰竭门诊病人中,社会隔离可独立于人口学和临床状态预测其死亡率[6]。且感知到的社会孤独感与心力衰竭病人死亡和医疗保健使用风险增加相关[7]。因此,本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8]为指导,全面考虑病人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进行CHF病人客观社会隔离和主观社会隔离影响因素的探讨,以期为临床减少CHF病人客观社会隔离和主观社会隔离提供参考依据。

    •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100例CHF病人,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57~89岁;已婚80例,单身20例;独居者8例;除2例未婚者,子女数为0,其余子女数均在1个以上。纳入标准:(1)经临床确诊为CHF;(2)年龄>55岁;(3)意识清楚,认知正常,能够配合完成问卷。排除标准:(1)严重CHF不能配合完成问卷者;(2)有严重听力或视力障碍等无法交流者;(3)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病人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 采用LUBBEN等[9]改编简化的Lubben社会网络量表-6(Lubben social network scale-6,LSNS-6)评估病人的社会网络现状,包括6个问题,分为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2个分量表,每个问题评分0~5分,总分0~30分,总分越低表明社会网络越低,则客观社会隔离状态越高,总分<12分、分量表<6分认为存在社会隔离。

    • 采用HUGHES等[10]编制、适合大规模调查、包含3个题目的简化版孤独量表,三个问题是:“你多久会觉得自己缺少陪伴?”“你多久会觉得自己被冷落一次?”“你是否经常感到与他人隔绝?”,回答“几乎没有”计1分,“有时有”计2分,“总是有”计3分,总分3~9分。得分越高,提示主观社会隔离越高,3分代表自感无主观隔离。研究[10]显示,简化版孤独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且与RUSSELL等[11]编制修订的UCLA孤独量表相关系数为0.82,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 包含心力衰竭病人常见的7个症状。从症状的有无、发作的频率、带来的严重程度和对病人的困扰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具体评分:“是否有该症状”评0、1分;“症状发生的频率”从每周<1次到几乎每天评1~4分;“症状程度”从轻度到非常严重评1~4分;“症状带来的困扰”从完全没有到非常多评0~4分。7项症状评分和为总评分,总分0~84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 采用金家瑶等[13]汉化的CSES,量表包含社区和邻里2个维度,共8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0~3分,总分0~24分,总分越高,代表社区自我效能感越高。

    • 采用赵雯雯等[14]汉译的中文版疾病接受度量表(AIS-CHI)评估心力衰竭病人对自己疾病的接受程度,量表由8个条目构成,每个条目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评分1~5分,量表总分8~40分,总分越高表示对自己疾病的接受程度越高。

    • 采用APGAR问卷[15]评估病人对家庭功能的主观感受,共包括5个维度: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和亲密度,每个维度评分0~2分,总分0~10分,总分越高表示家庭功能越好。依据评分划分主观家庭关怀良好(7~10分)、主观家庭关怀中等(4~6分)、主观家庭关怀较差(0~3分)。

    • 自编量表调查病人婚姻状况、是否独居、子女数等。

    • 通过一般资料调查所居住社区是否有相关配套娱乐设施、是否会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交友、自感个人社会经济水平(较好、中等、较差)。

    • 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q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本研究共纳入100例CHF病人,客观社会隔离总分为(16.05±4.34)分,存在客观社会隔离有20例(20%);主观社会隔离得分为(5.23±1.70)分,存在主观社会隔离有79例(79%)。客观社会隔离得分与主观社会隔离得分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625,P<0.01)。

    • 不同年龄、婚姻、居住情况、文化程度、自感经济水平、是否使用智能手机CHF病人,客观社会隔离和主观社会隔离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区周围娱乐设施对CHF病人客观社会隔离得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主观社会隔离得分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子女数量对主观社会隔离和客观社会隔离得分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分组 n 客观社会隔离 F P MS组内 主观社会隔离 F P MS组内
      性别
        男
        女
      54
      46
      16.50±4.58
      15.52±4.02
      1.127 >0.05 5.18±1.73
      5.28±1.70
      0.290 >0.05
      年龄/岁
        55~<65(1) 17 20.59±3.52 3.65±0.93
        65~<80(2) 53 15.68±3.83** 16.280 < 0.01 14.385 5.13±1.54** 17.890 < 0.01 2.160
        ≥80(3) 30 14.13±3.87** 6.30±1.58**##
      婚姻
        单身
        已婚
      20
      80
      12.05±4.70
      17.05±3.63
      5.180 < 0.01 6.70±1.38
      4.86±1.58
      4.769 < 0.01
      是否独居
        否
        是
      92
      8
      16.84±3.52
      7.00±1.60
      14.592 < 0.01 5.03±1.62
      7.50±0.76
      7.783 < 0.01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1) 72 14.87±4.02 5.67±1.70
        初中高中(2) 15 17.60±3.40* 14.410 < 0.01 14.779 4.20±1.26** 10.030 < 0.01 2.468
        本科及以上(3) 13 20.77±3.22**# 4.00±1.00**
      自感经济
        较差(1) 23 13.17±5.08 6.48±1.47
        一般(2) 49 16.04±3.33** 11.200 < 0.01 15.595 5.16±1.69** 12.580 < 0.01 2.359
        较好(3) 28 18.43±3.91**# 4.32±1.28**#
      是否有娱乐设施
        否
        是
      47
      53
      15.15±3.96
      16.85±3.53
      2.269 < 0.05 5.64±2.67
      4.87±1.66
      1.706 >0.05
      是否使用智能手机
        否
        是
      46
      54
      14.26±4.43
      17.57±3.65
      4.096 < 0.01 5.89±1.64
      4.66±1.57
      3.823 < 0.01
      子女数量/个
        ≤2
        >2
      49
      51
      16.50±4.45
      15.62±3.90
      1.052 >0.05 4.98±1.54
      5.44±1.55
      1.488 >0.05
      △示t值;▼示t′值。q检验:与(1)组比较*P<0.05,**P<0.01;与(2)组比较#P<0.05,##P<0.01

      表 1  CHF病人客观社会隔离、主观社会隔离的单因素分析(x±s;分)

    • 心力衰竭症状总分与疾病接受度、家庭关怀度总分、客观社会隔离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正相关关系(P<0.05);社区自我效能总分与疾病接受度、家庭关怀总分、客观社会隔离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疾病接受度与家庭关怀总分、客观社会隔离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家庭关怀总分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客观社会隔离与主观社会隔离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5)(见表 2)。

      变量 心力衰竭症状总分 社区自我效能总分 疾病接受度 家庭关怀度总分 客观社会隔离 主观社会隔离
      心力衰竭症状总分 1.00
      社区自我效能总分 -0.154 1.00
      疾病接受度 -0.287** 0.744** 1.00
      家庭关怀度总分 -0.256* 0.410** 0.411** 1.00
      客观社会隔离 -0.537** 0.446** 0.488** 0.136 1.00
      主观社会隔离 0.340* -0.848** -0.811** -0.495** -0.625** 1.00
      *P<0.05,**P<0.01

      表 2  心力衰竭症状、社区自我效能、疾病接受度、家庭关怀度、客观社会隔离、主观社会隔离的相关性(r)

    • 分别以客观社会隔离和主观社会隔离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有意义的自变量分别纳入回归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独居、文化程度和心力衰竭症状是客观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P<0.01)(见表 3),是否独居、社区自我效能、疾病接受度和家庭关怀度是主观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P<0.05~P<0.01)(见表 4)。

      变量 B B t P
      常量 35.128 3.981 8.82 < 0.01
      婚姻状况 -0.006 0.863 -0.001 0.01 >0.05
      是否独居 -8.220 0.527 0.079 2.17 < 0.05
      自感经济水平 0.276 0.419 0.046 0.66 >0.05
      是否有娱乐设施 -0.776 0.508 -0.090 1.53 >0.05
      是否会使用智能手机 -0.512 0.637 -0.059 0.80 >0.05
      年龄分类 -0.085 0.505 -0.013 0.17 >0.05
      心力衰竭症状 -0.239 0.035 -0.417 6.77 < 0.01
      社区自我效能 0.100 0.098 0.090 1.03 >0.05
      疾病接受度 0.097 0.057 0.152 1.70 >0.05
      家庭关怀度 -0.099 0.131 -0.049 0.75 >0.05
      文化程度 1.339 0.481 0.220 2.79 < 0.01
      注:R=0.861,R2=0.742,F=22.96,P<0.01

      表 3  CHF病人客观社会隔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变量 B B t P
      常量 8.533 1.047 8.15 < 0.01
      婚姻状况 -0.139 0.235 -0.033 0.59 >0.05
      是否独居 0.722 0.317 0.116 2.28 < 0.05
      自感经济水平 -0.178 0.115 -0.075 1.55 >0.05
      是否会使用智能手机 0.109 0.174 0.032 0.63 >0.05
      年龄分类 0.143 0.138 0.057 1.04 >0.05
      心力衰竭症状 0.019 0.010 0.084 1.96 >0.05
      社区自我效能 -0.202 0.027 -0.463 7.60 < 0.01
      疾病接受度 -0.073 0.016 -0.294 4.73 < 0.01
      家庭关怀度 -0.102 0.036 -0.129 2.84 < 0.01
      文化程度 -0.237 0.131 -0.099 1.81 >0.05
      注:R=0.934,R2=0.873,F=61.30,P<0.01

      表 4  CHF病人主观社会隔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本研究显示,100例CHF病人中,存在客观社会隔离的有20例(20%),存在主观社会隔离有79例(79%)。客观社会隔离发生率低于社区健康老人,但主观社会隔离却明显高于社区健康老人[16-17],可能与调查群体特点和调查时间有关,本研究中100例病人,独居仅8例,大多数病人有家庭的支持,调查时间主要在病人生病期间,会有较多的家庭其他成员的关注和照顾。可能对社会隔离的体会感会降低,但是主观社会隔离的发生率又显著高于社区健康老人,可见主观社会隔离与客观社会隔离相对来说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有亲友照顾,并不能缓解其内心的孤独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在关注CHF病人身体健康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内心的孤独感受。孤独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针对孤独的初级预防策略可以帮助预防心血管疾病[18]

    • 本研究将客观社会隔离和主观社会隔离分开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是否独居、文化水平和心力衰竭症状是客观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而是否独居、社区自我效能、疾病接受度和家庭关怀度是主观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可见是否独居状态是心力衰竭病人客观社会隔离和主观社会隔离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隔离会增加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的风险[19],因此独居状态相对CHF病人来说,需要进行干预,尽量减少病人的独居状态,从而避免独居所导致的老人死亡率增加[20]。文化程度是客观社会隔离的影响因素,这与先前的研究[17]不一致。本研究认为,文化程度在心力衰竭病人上,对于客观隔离的影响较为重要,心力衰竭病人因为身体疾病原因,不能参加正常的社区社交活动,获取资源的方式只能通过智能手机、报纸、书籍等渠道,文化水平高获取的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可以减少客观社会隔离的发生。心力衰竭症状对客观社会隔离的影响,与先前研究[21]较为一致。心力衰竭症状会导致躯体活动能力减弱,甚至受限[1]。身体因素无形中导致病人社交较少,发生客观社会隔离。

      本研究显示,社区自我效能影响主观社会隔离,自我效能与主观社会隔离呈现明显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自我效能越高,主观社会隔离的得分越低,即发生主观隔离的风险越低。我们在临床护理主观社会隔离的干预工作中,要抓住社区自我效能这一因素,制定相关护理措施,提升其自我效能。关于疾病接受度、家庭关怀度和主观社会隔离的发生上,本研究显示,疾病接受总分和家庭关怀总分均与主观社会隔离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对自身疾病接受程度越高、家庭功能越好的病人,其主观社会隔离发生的风险就越低,疾病接受度对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22],对自身疾病接受程度越高的病人,会更倾向选择积极应对方式,主动参与到诊疗和护理活动中[23]。有研究[24]显示,家庭关怀度越高的老人,其自我护理能力越强。

      本研究是在社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社会隔离影响因素的分析,因此,从病人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进行考虑,全方面地纳入了个体、家庭及社会相关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客观社会隔离模型的R2=0.742,主观社会隔离模型的R2=0.873,均大于0.6,模型解释度很好。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干预回归后的影响因素,可以有效降低CHF病人的社会隔离程度。

参考文献 (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