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注意偏向特点

贾仁宝 莫大明 陈彬彬 胡淑文 钟慧

引用本文:
Citation:

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注意偏向特点

    作者简介: 贾仁宝(1985-), 男, 主治医师
    通讯作者: 钟慧, 313956777@qq.com
  • 基金项目:

    安徽医科大学校基金 2019xkj202

    安徽省重点研究和开发计划项目 1804h08020251

  • 中图分类号: R749.41

Characteristics of attention bias in adolesc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Corresponding author: ZHONG Hui, 313956777@qq.com
  • CLC number: R749.41

  • 摘要: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对情绪面孔图片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选取65例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为抑郁组,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青少年55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点探测范式,对受试者进行注意偏向任务测评。结果抑郁组在中性、负性图片注意反应时均高于对照组(P<0.01), 抑郁组注意偏向值大于对照组(P<0.01),2组间注意反应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中,负性注意反应时高于中性(P<0.05),对照组内两者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MD量表评分与抑郁组中性和负性注意反应时呈正相关关系(r=0.315, r=0.413, P<0.01)。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效应。
  • 表 1  2组基本情况比较(x±s)

    分组 n 教育年限/年 年龄/岁
    抑郁组 65 8.71±1.28 14.92±1.18 29 36
    对照组 55 9.04±1.58 15.06±1.20 25 30
    t 0.67 0.11 0.01*
    P >0.05 >0.05 >0.05
    *示χ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各注意偏向指标间的比较(x±s)

    分组 n 中性反应时/ms 负性反应时/ms 偏向值/ ms 中性正确率/% 负性正确率/%
    抑郁组 65 692.67±85.73 732.51±92.87* 39.84±48.92 92.50±10.32 92.31±10.37
    正常组 55 610.79±98.44 605.96±94.25 -4.82±18.93 93.55±5.10 93.50±5.18
    t 4.87 7.39 6.38 0.72 0.85
    P < 0.01 < 0.01 < 0.01 >0.05 >0.05
    组内配对t检验: 与同组中性反应时比较*P<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抑郁组HAMD评分与各注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HAMD 中性反应时 负性反应时 中性准确率 负性准确率 注意偏向值
    r 0.355 0.413 -0.162 -0.126 0.110
    P < 0.01 < 0.01 >0.05 >0.05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KNIGHT MJ, BAUNE BT.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Curr Opin Psychiatry, 2018, 31(1): 26. doi: 10.1097/YCO.0000000000000378
    [2] LI F, CUI Y, LI Y,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schoo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diagnostic data from detailed clinical assessments of 17, 524 individuals[J].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22, 63(1): 34. doi: 10.1111/jcpp.13445
    [3] ALAIE I, PHILIPSON A, SSEGONJA R, et al. Uppsala longitudinal adolescent depression study (ULADS)[J]. BMJ Open, 2019, 9(3): e024939. doi: 10.1136/bmjopen-2018-024939
    [4] TAYLOR JL, JOHN CH. Attentional and memory bias in persecutory delusions and depression[J]. Psychopathology, 2004, 37(5): 233. doi: 10.1159/000080719
    [5] 周丹娜, 周娇娇, 陈旭, 等. 抑郁症注意负性偏向机制及干预研究进展[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0, 20(5): 305.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0.05.001
    [6] SUSLOW T, HULACK A, KERSTING A, et al. Attentional biases to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clinical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and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ye tracking findings[J]. J Affect Disord, 2020, 274: 632.
    [7] JOORMANN J, DAVANZATO C. Emotion regulation in depression: Examining the role of cognitive processes[J]. Cognition Emotion, 2010, 24(6): 913. doi: 10.1080/02699931003784939
    [8] 李霞, 李红政. 抑郁症患者注意偏向的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 2019, 19(99): 91.
    [9] 刘和珺, 杨海波. 抑郁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J]. 心理学通讯, 2019, 2(2): 116.
    [10] 杨慧芳, 李天琴, 郑玉玲, 等. 焦虑儿童注意偏向矫正的发展和趋势[J]. 心理月刊, 2021, 16(24): 234.
    [11] 张作记.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5.
    [12] 于欢, 牛青云, 张学民, 等. 焦虑个体对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偏向训练[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 28(5): 367. doi: 10.3969/j.issn.1000-6729.2014.05.009
    [13] HANKIN BL, GIBB BE, ABELA JR, et al. Selective attention to affective stimuli and clinical depression among youths: role of anxiety and specificity of emotion[J]. J Abnorm Psychol, 2010, 119(3): 491. doi: 10.1037/a0019609
    [14] GROSSHEINRICH N, FIRK C, SCHULTE-RVTHER M, et al. Looking while unhappy: a mood-congruent attention bias toward sad adult faces in children[J]. Front Psychol, 2018, 9: 2577. doi: 10.3389/fpsyg.2018.02577
    [15] 韩冰雪, 贾丽萍, 朱国辉, 等. 不同状态抑郁症患者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 28(6): 819.
    [16] 姜庆伟, 费惠慧, 高存友, 等. 首发抑郁症患者情绪面孔反应时间及注意偏向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7, 26(8): 699. doi: 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7.08.006
    [17] 汪敏. 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刺激注意偏向的眼动指标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 2021, 33(2): 189. doi: 10.3969/j.issn.1671-0800.2021.02.022
    [18] 许媛美. 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24(4): 501.
    [19] HARRISON AJ, GIBB BE. Attentional biases in currently depressed children: an eye-tracking study of biases in sustained attention to emotional stimuli[J]. J Clin Child Adolesc Psychol, 2015, 44(6): 1008.
    [20] 陶丹红, 高静芳, 朱翔贞, 等. 抑郁症患者的视觉注意反应与大脑神经网络传输特征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1): 39.
    [21] 王高华, 王芸, 王惠玲, 等. 抑郁症患者注意偏向与躯体症状的关系[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9, 29(1): 5.
    [22] JOORMANN J, TALBOT L, GOTLIB IH. Biased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girls at risk for depression[J]. J Abnorm Psychol, 2007, 116(1): 135.
    [23] 李海江, 卢家楣, 张庆林, 等. 阈下抑郁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5): 513.
    [24] VANDERHASSELT MA, RAEDT RD, DILLON DG, et al. Decreased cognitive control in response to negative information in remitted depression: an event related potential study[J]. JPN, 2012, 37(4): 250.
  • [1] 张勤胡淑文曹小梅莫大明陈彬彬钟慧 . 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与童年期心理创伤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4): 502-50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20
    [2] 盛伟李江波戎伟许华山 . 抑郁症的躯体不适与神经质、注意偏向和被束缚的关联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5): 668-67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5.028
    [3] 刘运贤胡亚翎蔡堃 . 青少年心脏性猝死2例尸检报道并文献复习.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1): 46-47,128.
    [4] 王远松刘振华周建生 . 青少年外伤性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治疗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4): 419-420.
    [5] 官建中周建生肖玉周吴敏张长春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0): 1067-1068,1070.
    [6] 张艳红 . 穴位按摩改善终末期肾病合并抑郁障碍34例护理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9): 968-969.
    [7] 赵武马里奥孙琦杭航高科刘义 . 儿童青少年新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临床、遗传学及随访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3): 311-31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3.007
    [8] 李萍贾守梅苗宇 . 单双相抑郁障碍病人躯体化症状的状况.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 84-8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1.024
    [9] 黄俊常维东 . 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治疗青少年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15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0): 917-918.
    [10] 訾晨晨王佳慧杨进 . CCT与MSST联合分阶段干预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7): 950-95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7.027
    [11] 郜见亮莫大明胡淑文钟慧 . 伴与不伴躯体化症状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白细胞介素水平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2): 256-25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2.028
    [12] 李霞徐淑秀姚荣英 . 青少年儿童社交焦虑障碍成因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0): 1074-1075.
    [13] 蒋婷婷王雨晴朱萍王军朱梅刘国栋 . 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症状与母亲抑郁、焦虑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0): 1422-142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0.029
    [14] 叶惠敏 . 1%阿托品滴眼液治疗青少年近视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4): 463-464.
    [15] 甘玲萍 . 角膜塑型镜治疗青少年近视94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3): 331-332.
    [16] 季公俊王震寰隋东莉宋永瑞李成 . 正常儿童和青少年胼胝体发育及其性别差异的MRI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8): 764-767.
    [17] 王淑惠邓斌菊 . 社会性别视角下青少年女性生殖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2): 1302-1303.
    [18] 席倩许华山吴志昊王佩张翼崔巍 .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6): 602-605.
    [19] 林良烽 . 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118例治疗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4): 332-333.
    [20] 赖维阳 . 小儿智力糖浆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1): 1452-1453.
  • 加载中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35
  • HTML全文浏览量:  1098
  • PDF下载量:  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3-03
  • 录用日期:  2022-06-14
  • 刊出日期:  2022-10-15

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注意偏向特点

    通讯作者: 钟慧, 313956777@qq.com
    作者简介: 贾仁宝(1985-), 男, 主治医师
  • 1.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 早期干预科, 安徽 合肥 230022
  • 2.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22
  • 3. 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 青少年科, 230022
基金项目:  安徽医科大学校基金 2019xkj202安徽省重点研究和开发计划项目 1804h08020251

摘要: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对情绪面孔图片的注意偏向特点。方法选取65例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为抑郁组,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青少年55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点探测范式,对受试者进行注意偏向任务测评。结果抑郁组在中性、负性图片注意反应时均高于对照组(P<0.01), 抑郁组注意偏向值大于对照组(P<0.01),2组间注意反应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中,负性注意反应时高于中性(P<0.05),对照组内两者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MD量表评分与抑郁组中性和负性注意反应时呈正相关关系(r=0.315, r=0.413, P<0.01)。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效应。

English Abstract

  • 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1]。国内研究[2]显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为3%;国外研究[3]显示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高达11.4%,抑郁发作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目前研究发现认知偏向始终贯穿于抑郁障碍发病的各个阶段,包括形成、持续、发展等方面[4]。注意偏向是指个体对特定刺激的接受、注意与加工过程,抑郁障碍与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大部分研究显示抑郁障碍普遍存在选择性注意偏向[5-7],对心境相一致的情绪刺激的注意表现为注意解除困难,即对消极信息的注意解除困难,从而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和发展[8]。但因为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和研究对象,目前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特别是在刺激材料呈现时间及刺激材料性质方面[9]。目前临床上已经采用注意偏向矫正训练(attention bias modification training,ABMT)对儿童焦虑障碍进行治疗,并且已经取得一定临床疗效[10],但目前国内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注意偏向研究缺乏,故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注意偏向研究,以期为临床干预提供建议。

    • 青少年抑郁组:选自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安徽省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住院的抑郁障碍病人65例。入组标准:(1)符合ICD-10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2)汉族,年龄13~18岁;(3)右利手;(4)无明显听力和视力障碍。排除标准:有神经系统疾病,有严重的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既往有脑病史,精神发育迟滞,因精神症状严重不能完成试验或不能认真配合作答者。

      对照组:同期选取与抑郁组的年龄以及受教育年限等相匹配的合肥市两所普通中学的青少年学生,共55人。

      2组在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年限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具有可比性。

      分组 n 教育年限/年 年龄/岁
      抑郁组 65 8.71±1.28 14.92±1.18 29 36
      对照组 55 9.04±1.58 15.06±1.20 25 30
      t 0.67 0.11 0.01*
      P >0.05 >0.05 >0.05
      *示χ2

      表 1  2组基本情况比较(x±s)

      本研究通过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HSY-IRB-YI-JRB200201)。所有被试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由本人或法定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 所有被试均由2名经过专业培训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评估,由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与安徽医科大学共建认知心理试验室提供指导和培训,具有神经心理学测验和相关评定量表评估资质。(1)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1]:由Hamilton于1960年编制,共21项。其总分能较好地反映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和敏感性。(2)注意偏向测试:使用点探测范式,参照北京大学师范心理学院实验室注意偏向测定任务范式[12],应用E-Prime实验软件编程。注意偏向测定任务分4个步骤:①电脑程序桌面上中心显现一个注视点“+”,呈现500 ms;②“+”两边各出现一张面孔图片(中性-负性匹配),图片选自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系统中的16张,其中一半图片为负性刺激,其余为中性刺激,均男女各一半,呈现500 ms;③图片消失后要求反应的目标呈现在注视点“+”其中的一侧,目标为大写的“E”或者“F”,要求被试左手食指放在键盘“E”上,右手食指放在键盘“F”上,实验过程中手指不能离开键盘,当目标出现,尽可能快和准确地按下键盘上相应的键,这段时间不超过2 000 ms;④屏幕中心呈现空屏,持续1 000 ms。计算机记录被测试者的反应正确率(正确率=正式实验时反应按键正确的次数/总按键次数)和反应时间。注意偏向值为负性情绪图片反应时-中性情绪图片反应时,数值越大,提示注意偏向效应(注意脱离)越显著。注意偏向测定任务包括练习8次及实际测试128次,完成这个过程大约需要8 min。

    • 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

    • 抑郁组的中性图片注意反应时、负性图片注意反应时、注意偏向值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分析2组被试的图片反应准确率,负性图片及中性图片的反应准确率,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抑郁组被试的负性图片注意反应时高于中性图片注意反应时(P<0.05),而对照组的负性图片注意反应时与正性图片注意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分组 n 中性反应时/ms 负性反应时/ms 偏向值/ ms 中性正确率/% 负性正确率/%
      抑郁组 65 692.67±85.73 732.51±92.87* 39.84±48.92 92.50±10.32 92.31±10.37
      正常组 55 610.79±98.44 605.96±94.25 -4.82±18.93 93.55±5.10 93.50±5.18
      t 4.87 7.39 6.38 0.72 0.85
      P < 0.01 < 0.01 < 0.01 >0.05 >0.05
      组内配对t检验: 与同组中性反应时比较*P<0.05

      表 2  2组各注意偏向指标间的比较(x±s)

    • 通过与HAMD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中性图片注意反应时、负性图片注意反应时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355, P<0.01;r=0.413, P<0.01);而中性图片反应准确率、负性图片反应准确率以及注意偏向值三者均与HAMD评分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见表 3)。

      HAMD 中性反应时 负性反应时 中性准确率 负性准确率 注意偏向值
      r 0.355 0.413 -0.162 -0.126 0.110
      P < 0.01 < 0.01 >0.05 >0.05 >0.05

      表 3  抑郁组HAMD评分与各注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本研究使用情绪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采用点探测任务测试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显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对负性情绪面孔图片反应时显著大于中性图片(P<0.05),显示存在负性注意偏向效应(注意脱离困难),注意偏向范式中情绪面孔图片呈现时间为500 ms,刺激呈现阈值明显低于既往研究的结果。2010年一项的研究[13]显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在情绪图片刺激呈现时间1 000 ms时存在负性注意偏向。2018年的研究[14]在正常儿童人群中,通过情绪诱导,被试在负性情绪状态对于负性面孔图片产生注意偏向(刺激呈现时间4 000 ms),2019年的研究[9]显示抑郁障碍的注意偏向效应多存在于刺激呈现阈值上的情况下(一般>1 000 ms)。2020年研究[15]发现处于抑郁发作状态的抑郁障碍病人在刺激呈现阈值下(200 ms)时对负性面孔图片存在注意偏向特点,同时在首发抑郁障碍者注意偏向研究中,在不同刺激呈现阈值下(100、600、1 200 ms),抑郁障碍病人均显示对负性面孔图片存在偏向性,且随着刺激阈值延长(刺激呈现时间)对于负性面孔图片的偏向性越明显[16]。进一步通过眼动分析,发现抑郁障碍病人在(200、2 000 ms)刺激阈值下均存在注意偏向,且偏向自刺激开始随即发生,更久刺激时长,可进一步加剧注意偏向发生[17]。本研究显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注意偏向可能在低于刺激呈现阈值(500 ms)时发生。既往研究[9]显示抑郁个体敏感性越高、刺激呈现时间较长、刺激材料内容及刺激材料强度较大时,可能对信息的加工越深入,从而越容易发生注意偏向。本研究中选择情绪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相对于既往使用的情绪词以及其他情绪图片,情绪面孔生态效度较好,能解释较多的社会信息,两者均能诱发较强烈的情绪体验[9]。国内研究[18]亦有发现在反应时(1 000 ms)时抑郁障碍注意反应时较正常人群增加,但是未发现注意偏向特点,这可能与该研究样本量偏少(n=20),且样本年龄范围大(23~68岁)有关。2015年一项国外眼动研究[19]发现在长时间(20 s)情绪面孔刺激下,儿童抑郁障碍表现出对悲伤情绪面孔回避,甚至对于愉快面孔的关注,刺激呈现时间、刺激材料差异和不同被试都会导致试验结果出现差异。

      本研究发现抑郁障碍组注意反应时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与HAMD程度呈正相关,提示抑郁障碍病人对情绪刺激反应迟缓,这与既往研究[16, 18]一致,符合抑郁症病人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的症状特点,这可能与病人大脑神经网络信息传输特性降低,难以从一个认知任务转向另一个认知任务转换有关[20]。本研究中发现HAMD评分与注意偏向值未见明显相关性,这与2019年的研究[21]结果基本一致,该研究发现抑郁障碍病人注意偏向与抑郁严重程度及躯体症状无明显相关。通过研究伴有抑郁家族史(母亲抑郁障碍史)儿童,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前者会优先注意到悲伤的情绪面孔[22],在对阈下抑郁个体的情绪面孔图片注意偏向研究中发现,阈下抑郁组表现为对负性刺激的注意解脱困难[23],同时缓解期抑郁症病人仍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从负性面孔中解除,表明其注意偏向依然存在[24],以上说明负性注意偏向可能是抑郁症病人的内在表型,抑郁症病人的负性注意偏向具有素质性特点。

      综上,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对情绪面孔图片的反应时间延长,对负性面孔图片有明显偏向性,上述注意偏向性在刺激呈现阈值下(500 ms),且负性注意偏向特点与抑郁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这提示我们在青少年抑郁障碍中提示青少年注意偏向可能是素质性,这可为以后开展注意偏向矫正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本次实验为横断面研究,无法对被试进行长期跟踪随访,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二是未开展不同刺激参数(刺激呈现时间、正性面孔图片)的注意偏向特点进行比较。因此,未来可以通过采取不同参数方法进一步进行纵向研究,更好的对本次研究结果加以核验。

参考文献 (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