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DLG1、DLG5在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朱贞祥 王文明 程桐花 沈瑞雪 张超 朱运超 朱运好

引用本文:
Citation:

DLG1、DLG5在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简介: 朱贞祥(1973-), 男,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KJ2018A0960

  • 中图分类号: R735.34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LG1 and DLG5 in colorectal adenomatous polyps

  • CLC number: R735.34

  • 摘要: 目的探讨DLG1、DLG5在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病理学检测结果,选取36例正常大肠组织、38例炎性增生息肉组织、45例腺瘤性息肉组织及31例大肠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DLG1、DLG5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DLG1、DLG5在正常大肠组织、炎性增生息肉、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DLG1、DLG5蛋白在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在不同大肠息肉直径、息肉部位、有无蒂、年龄、性别及息肉数量等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LG1和DLG5蛋白在大肠腺瘤性息肉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784,P < 0.01)。结论DLG1、DLG5的低表达在调节大肠息肉发生癌变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图 1  不同大肠组织中DLG1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图 2  不同大肠组织中DLG5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表 1  4种大肠组织中DLG1、DLG5的阳性表达情况比较[n; 百分率(%)]

    组织 n DLG1 DLG5
    正常大肠组织 36 30(83.3) 27(75.0)
    炎性增生息肉 38 26(68.4) 24(63.2)
    腺瘤性息肉 45 22(48.9)* 19(42.2)*
    大肠癌 31 3(9.7)*△# 5(16.1)*△
    χ2 40.64 26.96
    P < 0.01 < 0.01
    χ2分割检验:与正常大肠组织组比较*P < 0.05;与炎性增生息肉组比较△P < 0.05;与腺瘤性息肉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DLG1、DLG5在不同病理类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表达情况[n; 百分率(%)]

    类型 n DLG1 DLG5
    管状腺瘤 14 9(64.3) 8(57.1)
    混合性腺瘤 14 9(64.3) 7(50.0)
    绒毛状腺瘤 17 4(23.5) 4(23.5)
    χ2 7.03 4.06
    P < 0.05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DLG1、DLG5的阳性表达情况与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n; 百分率(%)]

    指标 n DLG1 χ2 P DLG5 χ2 P
    年龄/岁
      ≤50
      >50
    15
    30
    8(53.3)
    14(46.7)
    0.18 >0.05 7(46.7)
    12(40.0)
    0.18 >0.05
    性别
      男
      女
    24
    21
    11(45.8)
    11(52.4)
    0.19 >0.05 10(41.7)
    9(42.9)
    0.01 >0.05
    息肉直径/cm
      ≤1
      >1
    21
    24
    13(61.9)
    9(37.5)
    2.67 >0.05 12(57.1)
    7(29.2)
    3.59 >0.05
    是否带蒂
      有
      无
    22
    23
    14(63.6)
    8(34.8)
    3.75 >0.05 12(54.5)
    7(30.4)
    2.68 >0.05
    是否多发
      是
      否
    20
    25
    10(50.0)
    12(48.0)
    0.02 >0.05 8(40.0)
    11(44.0)
    0.07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4  腺瘤性息肉组织中DLG1、DLG5表达的相关性

    DLG1 DLG5 rs P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18
    1
    4
    22
    0.784 < 0.01
    下载: 导出CSV
  • [1] FERLAY J, COLOMBET M, SOERJOMATARAM I, et al. Estimating the glob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2018): GLOBOCAN sources and methods[J]. Int J Cancer, 2019, 144(8): 1941. doi: 10.1002/ijc.31937
    [2] 房静远, 李延青, 陈萦晅, 等. 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J]. 胃肠病学, 2021, 26(5): 279. doi: 10.3969/j.issn.1008-7125.2021.05.004
    [3] RASMUSSEN AH, RASMUSSEN HB, SILAHTAROGLU A. The DLGAP family: neuronal expression, function and role in brain disorders[J]. Mol Brain, 2017, 10: 43. doi: 10.1186/s13041-017-0324-9
    [4]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Cancer J Clin, 2021, 71(3): 209. doi: 10.3322/caac.21660
    [5] 王小明, 余珊, 陈欣, 等. 早期结直肠癌超声内镜检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价值[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8): 1034.
    [6] FEI F, LIU K, LI CY,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by which S100A4 regulates the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PGCCs with their daughter cells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J]. Front Oncol, 2020, 10: 182. doi: 10.3389/fonc.2020.00182
    [7] YOUNG MA, MAY S, DAMO A, et al.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Dlg1, via Kaiso, alters mitotic spindle polarity and promotes intestinal tumorigenesis[J]. Mol Cancer Res, 2019, 17(3): 686. doi: 10.1158/1541-7786.MCR-18-0280
    [8] ZHU GD, OUYANG S, LIU F, et al. Elevated expression of DLG1 is associated with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J]. Ann Clin Lab Sci, 2017, 47(6): 657.
    [9] SHI YX, YIN JY, SHEN Y, et al. Genome-scale analysis identifes NEK2, DLGAP5 and ECT2 as promising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biomarkers in human lung cancer[J]. Sci Rep, 2017, 7: 8072. doi: 10.1038/s41598-017-08615-5
    [10] SCHNEIDER MA, CHRISTOPOULOS P, MULEY T, et al. AURKA, DLGAP5, TPX2, KIF11 and CKAP5: fve specifc mitosis-associated genes correlate with poor prognosis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J]. Int J Oncol, 2017, 50(2): 365. doi: 10.3892/ijo.2017.3834
    [11] 车娟娟, 甄洪超, 王婧, 等. 盘状大同源物5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 25(3): 257.
    [12] SHI YX, YIN JY, SHEN Y, et al. Genome-scale analysis identifes NEK2, DLGAP5 and ECT2 as promising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biomarkers in human lung cancer[J]. Sci Rep, 2017, 7(1): 8072. doi: 10.1038/s41598-017-08615-5
    [13] 钏莉雪, 常江, 赵锦涵. 代谢综合征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相关性研究[J]. 胃肠病学, 2019, 24(11): 699. doi: 10.3969/j.issn.1008-7125.2019.11.013
  • [1] 路亮许建明梅俏 . 生存素、骨桥蛋白在大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4): 290-293.
    [2] 欧玉荣张洪福 . 大肠癌患者粪便p53基因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3): 195-197.
    [3] 汪苗王维利肖国华 . 治疗性沟通系统对大肠癌术前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3): 351-354.
    [4] 汪发勇汤海涛潘宏年王宝友刘晓燕 . 大肠息肉及大肠癌TGF1、TGFRⅠ、TGFRⅡ的表达.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9): 1045-1048.
    [5] 胡应光谢闵赵剑 . 乳腺癌HER-2基因显色原位杂交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比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1): 959-961.
    [6] 刘杜先刘兰侠张杰东 . GPC-3、CD10、CD147、CD138免疫组织化学联合检测对于高分化肝细胞癌与异型增生的鉴别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2): 1660-166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2.022
    [7] 孙翠玲胡文军 . 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大肠癌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5): 459-460.
    [8] 刘娟欧玉荣 . Wnt信号通路拮抗基因SFRP甲基化在大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3): 414-41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3.043
    [9] 杨艳华张自雄 . 白藜芦醇诱导大肠癌SW480细胞发生铁死亡及机制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3): 289-29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3.003
    [10] 余琪彭炜 .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及蛋白酶体抑制剂与大肠癌关系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2): 275-279.
    [11] 王亚国李仕青 . 早期大肠癌无创诊断技术的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3): 371-372.
    [12] 瓮生彬张建波张淑艳郑超白杰徐德龙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雌激素受体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状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 37-39.
    [13] 肖潇肖后生杨杰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6例超声诊断及病理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0): 1334-1337.
    [14] 曾冬香凌扬杨全良孙毅 . 参一胶囊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35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2): 1092-1094.
    [15] 王捷文赵卫东承泽农 . Ki-67、VEGF在卵巢交界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0): 1071-1074.
    [16] 王立群赵卫东席玉玲焦雪娟承泽农 . p53和survivin在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0): 1078-1080,1083.
    [17] 孙广卫张少军李健 . 黏着斑激酶、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缺失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2): 1532-1535,1540.
    [18] 韩晗张广美韩延华韩亚光 . 中期因子、p63α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1): 1465-146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1.010
    [19] 郭苏阳颜士杰李群李胜泽 . 缺氧诱导因子-1和碳酸酐酶-9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2): 142-145.
    [20] 耿建荣梅生周继红 . 趋化因子受体CXCR7在肝细胞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5): 523-524,528.
  • 加载中
图(2)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94
  • HTML全文浏览量:  1051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8-25
  • 录用日期:  2022-10-02
  • 刊出日期:  2022-12-15

DLG1、DLG5在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简介: 朱贞祥(1973-), 男,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 1.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 安徽 六安 237005
  • 2.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 病理科, 安徽 六安 237005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KJ2018A0960

摘要: 目的探讨DLG1、DLG5在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病理学检测结果,选取36例正常大肠组织、38例炎性增生息肉组织、45例腺瘤性息肉组织及31例大肠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DLG1、DLG5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DLG1、DLG5在正常大肠组织、炎性增生息肉、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DLG1、DLG5蛋白在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在不同大肠息肉直径、息肉部位、有无蒂、年龄、性别及息肉数量等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LG1和DLG5蛋白在大肠腺瘤性息肉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784,P < 0.01)。结论DLG1、DLG5的低表达在调节大肠息肉发生癌变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English Abstract

  • 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多数病人在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治疗效果差[1]。大肠腺瘤性息肉是大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早期切除可使大肠癌的发病风险降低85%~90%[2],目前有关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确切机制不明。盘状大同源物(discs large homolog,DLG)蛋白家族包括DLG1~DLG5等5个成员[3],主要功能是调节细胞极性,其减少或缺失可引起细胞极性丧失,导致肿瘤发生。DLG1、DLG5作为DLG家族重要成员,已被证明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其在大肠息肉中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病理类型大肠息肉及大肠癌中DLG1、DLG5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这两种蛋白在腺瘤性息肉中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大肠息肉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现作报道。

    • 选取2018-2019年在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诊治的大肠息肉病人83例,男45例,女38例,年龄15~77岁,平均(46±11.4)岁;结肠镜下切除或活检息肉标本经病理证实:大肠腺瘤性息肉45例,炎性增生息肉38例。同时选取36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及31例大肠癌组织进行检测。本研究经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0126),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大肠组织、大肠息肉组织及大肠癌中DLG1和DLG5蛋白的表达。DLG1、DLG5抗体、二氨基联苯胺试剂等均购于美国Santa Cruz公司,所有操作按试剂说明进行,抗原修复均采用微波修复,以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采用已知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判定:DLG1、DLG5的阳性染色结果为细胞质和/或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由2名病理学专家随机选取5个高倍镜视野进行双盲评分。根据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对标本进行评分:染色强度无显色0分、弱显色1分、中等程度显色2分、高强度显色3分;着色细胞数 < 5%为0分,5%~25% 为1分、>25%~50%为2分,>50%~75%为3分,>75%~100%为4分。每张切片平均着色程度与平均着色细胞百分率相加为最后得分: 0~1分(-);2分(+);3~4分(2+);≥5分(3+)。

    • 采用χ2检验、χ2分割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

    • DLG1、DLG5在正常大肠组织、炎性增生息肉、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腺瘤性息肉和大肠癌组织DLG1和DLG5阳性率均低于正常大肠组织,大肠癌组DLG1和DLG5阳性率均低于炎性增生息肉组,大肠癌组DLG5阳性率低于腺瘤性息肉组(P < 0.05)(见表 1图 1~2)。

      组织 n DLG1 DLG5
      正常大肠组织 36 30(83.3) 27(75.0)
      炎性增生息肉 38 26(68.4) 24(63.2)
      腺瘤性息肉 45 22(48.9)* 19(42.2)*
      大肠癌 31 3(9.7)*△# 5(16.1)*△
      χ2 40.64 26.96
      P < 0.01 < 0.01
      χ2分割检验:与正常大肠组织组比较*P < 0.05;与炎性增生息肉组比较△P < 0.05;与腺瘤性息肉组比较#P < 0.05

      表 1  4种大肠组织中DLG1、DLG5的阳性表达情况比较[n; 百分率(%)]

      图  1  不同大肠组织中DLG1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图  2  不同大肠组织中DLG5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DLG1在管状腺瘤中的阳性率为64.3%、混合性腺瘤64.3%、绒毛状腺瘤为23.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LG5在管状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7.1%、混合性腺瘤50.0%、绒毛状腺瘤为23.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类型 n DLG1 DLG5
      管状腺瘤 14 9(64.3) 8(57.1)
      混合性腺瘤 14 9(64.3) 7(50.0)
      绒毛状腺瘤 17 4(23.5) 4(23.5)
      χ2 7.03 4.06
      P < 0.05 >0.05

      表 2  DLG1、DLG5在不同病理类型大肠腺瘤性息肉的表达情况[n; 百分率(%)]

    • DLG1、DLG5蛋白在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在不同大肠息肉直径、息肉部位、有无蒂、年龄、性别及息肉数量等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指标 n DLG1 χ2 P DLG5 χ2 P
      年龄/岁
        ≤50
        >50
      15
      30
      8(53.3)
      14(46.7)
      0.18 >0.05 7(46.7)
      12(40.0)
      0.18 >0.05
      性别
        男
        女
      24
      21
      11(45.8)
      11(52.4)
      0.19 >0.05 10(41.7)
      9(42.9)
      0.01 >0.05
      息肉直径/cm
        ≤1
        >1
      21
      24
      13(61.9)
      9(37.5)
      2.67 >0.05 12(57.1)
      7(29.2)
      3.59 >0.05
      是否带蒂
        有
        无
      22
      23
      14(63.6)
      8(34.8)
      3.75 >0.05 12(54.5)
      7(30.4)
      2.68 >0.05
      是否多发
        是
        否
      20
      25
      10(50.0)
      12(48.0)
      0.02 >0.05 8(40.0)
      11(44.0)
      0.07 >0.05

      表 3  DLG1、DLG5的阳性表达情况与大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n; 百分率(%)]

    • DLG1和DLG5蛋白在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784,P < 0.01)(见表 4)。

      DLG1 DLG5 rs P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18
      1
      4
      22
      0.784 < 0.01

      表 4  腺瘤性息肉组织中DLG1、DLG5表达的相关性

    • 2020年全球新发大肠癌病例数已居恶性肿瘤第三位[4],早期大肠癌通过超声内镜进行临床分期并实施内镜下治疗后获得较好诊治效果[5],但很多大肠癌病人就诊时常伴有远处转移, 预后较差[6],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预后指标。DLG1、DLG5高度同源,两者在正常组织中高度表达,在不同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明显,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7-10]。DLG1是潜在的肿瘤抑制因子,肿瘤晚期由于Snai1基因触发上皮间质转化重新激活导致其表达减少;DLG5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及预后有关,车娟娟等[11]研究发现肺腺癌组织中DLG5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减少,且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肿瘤复发呈负相关,而另一项有关肺癌的研究[12]发现,与正常组织相比,DLG5在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且表达水平与总生存时间和无复发生存等均呈负相关。故DLG1、DLG5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由于DLG1、DLG5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生存和预后表现出多样性,因此检测DLG1、DLG5基因在大肠肿瘤中的确切功能至关重要,它们可能是大肠肿瘤分子治疗的潜在靶标。

      大肠腺瘤性息肉是大肠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13],为研究DLG1、DLG5在息肉发生癌变中的作用,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83例大肠息肉及31例大肠癌组织中DLG1、DLG5的表达情况,发现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组织中DLG1、DLG5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DLG1、DLG5与大肠息肉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DLG1、DLG5在腺瘤性息肉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炎性增生息肉和正常大肠组织,提示DLG1、DLG5表达减少可能在息肉上皮内瘤变至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DLG1、DLG5在绒毛状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管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其阳性表达率有随绒毛含量增多而逐渐减少趋势,这与绒毛状腺瘤更易癌变观点一致。本研究中>1 cm息肉和无蒂息肉中DLG1、DLG5表达量有明显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少及样本来源单一有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腺瘤性息肉中DLG1和DLG5表达呈正相关,二者随着大肠病变恶性程度升高呈递减趋势,且与息肉的不同病理类型有关,提示其可能在息肉癌变过程中作为抑癌因子发挥作用。明确结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并检测DLG1、DLG5的表达情况对防治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组织中DLG1、DLG5的阳性表达率不同,DLG、DLG5的表达情况与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及病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推测DLG1、DLG5可能参与了大肠息肉向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但所涉及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