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XELOX方案一线应用于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章海斌 丁晓娇 王练 王子安

引用本文:
Citation:

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XELOX方案一线应用于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作者简介: 章海斌(1991-), 女, 硕士, 医师
    通讯作者: 王子安, wangzian118@sina.com
  • 中图分类号: R735.2

Evaluation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patinib mesylate combined with XELOX regimen in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f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Zi-an, wangzian118@sina.com
  • CLC number: R735.2

  • 摘要: 目的对比XELOX方案联合或不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不可切除的晚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35例一线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XELOX方案化疗的病人纳入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30例一线接受XELOX方案化疗的病人纳入化疗组。在治疗开始前及经过2周期治疗结束后,评估疗效,统计病人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近期疗效客观缓解率(60.00% vs 23.33%)、疾病控制率(88.57% vs 50.00%)均优于化疗组(P < 0.01)。截至随访时间,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8.9个月(95%CI:0.679~2.382),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5个月(95%CI:0.689~2.699)。化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7个月(95%CI:0.420~1.474),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1个月(95%CI:0.371~1.451),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生存时间优于化疗组(P < 0.05)。2组不良反应相似,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任意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化疗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XELOX方案是晚期胃癌一线治疗安全有效的选择。
  • 图 1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间PFS差异

    图 2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间OS差异

    表 1  2组病人基线特征比较[n;构成比(%)]

    分组 n 年龄
    [M(P25,P75)]/岁
    ECOG评分 肿瘤分期 转移灶
    0分 1分 2分 ⅢB期 Ⅳ期 肝脏 腹腔淋巴结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 35 53(33,73) 16(45.71) 19(54.29) 10(28.57) 17(48.57) 8(22.86) 6(17.14) 29(82.86) 13(40.63) 19(59.38)
    化疗组 30 59(41,70) 17(56.67) 13(43.33) 11(36.67) 13(43.33) 6(20.00) 9(30.00) 21(70.00) 17(60.71) 11(39.29)
    χ2 1.00* 0.78 0.49 1.50 2.41
    P >0.05 >0.05 >0.05 >0.05 >0.05
    *示Z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近期疗效比较[n;构成比(%)]

    分组 n CR PR SD PD ORR DCR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 35 0(0.00) 21(60.00) 10(28.57) 4(11.43) 21(60.00) 31(88.57)
    化疗组 30 0(0.00) 7(23.33) 8(26.67) 15(50.00) 7(23.33) 15(50.00)
    χ2 8.86 0.03 9.83 8.86 11.62
    P < 0.01 >0.05 < 0.01 < 0.01 <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分组 n 骨髓抑制 手足皮肤反应 乏力 高血压 蛋白尿 腹泻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 35 2 3 2 3 1 2
    化疗组 30 1 2 1 0 0 1
    下载: 导出CSV

    表 4  2组不良反应比较[n;百分率(%)]

    分组 n 骨髓抑制 手足皮肤反应 乏力 高血压 蛋白尿 腹泻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 35 13(37.14) 21(60.00) 14(40.00) 7(20.00) 8(22.86) 16(45.71)
    化疗组 30 9(30.00) 11(36.67) 9(30.00) 2(6.67) 4(13.33) 7(23.33)
    χ2 0.37 3.52 3.79 1.42 0.97 3.54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何广思, 蒋宗惠, 章敢. 替吉奥单药与XELOX方案一线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疗效比较[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2): 185.
    [2] 赵灵颖, 张文青, 李存玺, 等. 阿帕替尼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肿瘤防治研究, 2021, 48(1): 7.
    [3]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Cancer J Clin, 2018, 68(6): 394. doi: 10.3322/caac.21492
    [4] WAGNER AD, SYN NL, MOEHLER M, et al.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7, 8: Cd004064.
    [5] FERRARA N, GERBER HP, LECOUTER J. The biology of VEGF and its receptors[J]. Nat Med, 2003, 9(6): 669. doi: 10.1038/nm0603-669
    [6] ORDITURA M, GALIZIA G, LIETO E, et al. Treatment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carcinoma: an unsolved debate[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5, 21(15): 4427. doi: 10.3748/wjg.v21.i15.4427
    [7] 何捷.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观察[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 20(11): 1882.
    [8] LI J, QIN S, XU J, et al.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Ⅲ trial of apatinib in patients with chemotherapy-refractor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J]. J Clin Oncol, 2016, 34(13): 1448. doi: 10.1200/JCO.2015.63.5995
    [9] 刘朝敏, 王少龙, 姜鹤群, 等. 阿帕替尼对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8, 13(2): 158.
    [10] 朱海峰, 李峰.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9, 36(5): 383.
    [11] 王凤霞.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CD].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62): 74.
    [12] 金珊, 蒋莹. 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CD].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50): 55.
    [13] ZHANG Y, GOU M, HAN C,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patinib as second-line therapy for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a single-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J]. Anticancer Drugs, 2018, 29(2): 184.
  • [1] 曾会会胡婷王俊斌王明喜汪子书周阳阳 .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5): 609-61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5.014
    [2] 何广思蒋宗惠章敢 . 替吉奥单药与XELOX方案一线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2): 185-18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2.015
    [3] 张红宇吴昌平吴骏周文杰王琦孟婕 . EOF与XELOX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2): 1325-1327.
    [4] 徐林生 . 热活检钳联合圈套器辅助牵引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肿瘤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6): 795-79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6.026
    [5] 朱玉汪建超邓敏 . 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7): 854-85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7.004
    [6] 江燕宋澄跃 . 胃镜下注射抗肿瘤药物及免疫增强剂治疗胃癌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600-601.
    [7] 朱志强宁忠良李永山梁伟 . 胃恶性间质瘤20例诊断与治疗.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5): 479-481.
    [8] 蒋祥德王磊刘友如施朕善徐莹 . 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 多西他赛一线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4): 471-473.
    [9] 孙翠玲田添高莹莹胡文军 . 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或氟尿嘧啶一线治疗晚期胃癌临床对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2): 194-19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2.018
    [10] 怀千 .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致病机制及相关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6): 839-84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6.043
    [11] 郭楠楠武宜婷赵峰刘燕文 . 双歧杆菌在胃癌FOLFOX6方案化疗中的作用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11): 1510-1512, 151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11.004
    [12] 邓玲慧朱麒金丽艳张华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二线治疗未手术晚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0): 1358-136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0.018
    [13] 张贡献杨洋 . 奥沙利铂甘露醇联合雷替曲塞在老年晚期胃癌中的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8): 1011-101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8.008
    [14] 杨武喻永龙朱西平张振华 . 替吉奥和卡培他滨分别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晚期胃癌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1): 1512-1514.
    [15] 张静钟春生 . 多西他赛周剂量治疗老年晚期贲门癌28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5): 463-464.
    [16] 骆杰何长林 . 经腹经膈肌治疗进展期贲门癌22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3): 204-205.
    [17] 席鹏程时开网杨坤兴刘子君 . 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累及胰十二指肠区域的外科治疗.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0): 1021-1023.
    [18] 单宏杰马骖 . 整合化疗治疗老年局部晚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3): 348-350, 35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3.017
    [19] 翟云芝郑荣生 . 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3): 249-250.
    [20] 夏晓阳叶爱和陈爱民许静 . 低剂量氟尿嘧啶联合小剂量顺铂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5): 521-522.
  • 加载中
图(2)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2
  • HTML全文浏览量:  115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8-31
  • 录用日期:  2021-05-05
  • 刊出日期:  2023-02-15

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XELOX方案一线应用于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通讯作者: 王子安, wangzian118@sina.com
    作者简介: 章海斌(1991-), 女, 硕士, 医师
  • 1.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内科, 安徽 蚌埠 233004
  • 2.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科, 安徽 蚌埠 233004

摘要: 目的对比XELOX方案联合或不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不可切除的晚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35例一线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XELOX方案化疗的病人纳入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30例一线接受XELOX方案化疗的病人纳入化疗组。在治疗开始前及经过2周期治疗结束后,评估疗效,统计病人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近期疗效客观缓解率(60.00% vs 23.33%)、疾病控制率(88.57% vs 50.00%)均优于化疗组(P < 0.01)。截至随访时间,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8.9个月(95%CI:0.679~2.382),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5个月(95%CI:0.689~2.699)。化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7个月(95%CI:0.420~1.474),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1个月(95%CI:0.371~1.451),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生存时间优于化疗组(P < 0.05)。2组不良反应相似,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任意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化疗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XELOX方案是晚期胃癌一线治疗安全有效的选择。

English Abstract

  • 胃癌发病率很高,早期胃癌可通过外科手术、新辅助化疗及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于局部晚期或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胃癌病人,化疗仍是当前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生存期并不理想。如何提高晚期胃癌病人的远期生存率,引起更多的关注和思考。XELOX方案作为胃癌治疗的标准方案,不论在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化疗及晚期一线治疗选择中均为优先推荐[1]。甲磺酸阿帕替尼是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特异性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的ATP位点结合从而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与生长的目的。当前甲磺酸阿帕替尼已被批准应用于晚期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三线和后线治疗,以及晚期肝癌的二线治疗[2]。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XELOX方案对比XELOX方案一线应用于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晚期胃癌病人选择个体化一线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 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且经检查证实为不可切除的晚期胃癌病人资料。纳入标准:通过细胞学检查或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晚期胃癌,且无手术指征;一线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XELOX方案化疗或XELOX方案化疗且疗效可评价;预期生存时间超过3个月;所有病人均签署用药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未取得明确的病理结果;具备姑息性手术治疗指征的病人。从电子病历系统内采集病人年龄、性别、ECOG评分、临床分期、转移部位等基本特征及临床记录。

    • 根据病人用药情况,一线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XELOX方案化疗的病人纳入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具体用药为:甲磺酸阿帕替尼(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片(500 mg)口服,一天1次,餐后半小时服用;奥沙利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3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卡培他滨(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 000 mg/m2口服,一天2次,第1~14天。一线采用XELOX方案化疗的病人纳入化疗组,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用药同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3周为一个治疗周期,每2个治疗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估,并记录不良反应,如病人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或经证实疾病进展,则终止治疗。

    • 在治疗开始前及2周期治疗结束后,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实体瘤评价标准疗效判断及不良反应评价。(1)疗效判断:评价标准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其中疾病未控制包括疾病进展(PD),疾病控制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及疾病稳定(SD)。其中客观缓解率(ORR)=(CR+PR)/(CR+PR+SD+ PD)×100%;疾病控制率(DCR)=(CR+PR+SD)/(CR+PR+SD+PD)×100%。(2)生存时间:对所有病人生存时间进行随访统计,包括疾病治疗的终点(任何导致疾病死亡的时间)为总生存时间(OS);病人开始接受治疗直至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的时间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失访、随访截止时仍存活及未发生病情进展的病人进行数据的删失处理。(3)不良反应:评价标准采用不良反应术语标准(CTCAE)4.0版。

    • 采用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和Log-rank检验。

    • 本研究共纳入一线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XELOX方案化疗的晚期胃癌病人35例,一线接受XELOX方案化疗的晚期胃癌病人30例。2组年龄、性别、ECOG评分、肿瘤分期及转移部位等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分组 n 年龄
      [M(P25,P75)]/岁
      ECOG评分 肿瘤分期 转移灶
      0分 1分 2分 ⅢB期 Ⅳ期 肝脏 腹腔淋巴结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 35 53(33,73) 16(45.71) 19(54.29) 10(28.57) 17(48.57) 8(22.86) 6(17.14) 29(82.86) 13(40.63) 19(59.38)
      化疗组 30 59(41,70) 17(56.67) 13(43.33) 11(36.67) 13(43.33) 6(20.00) 9(30.00) 21(70.00) 17(60.71) 11(39.29)
      χ2 1.00* 0.78 0.49 1.50 2.41
      P >0.05 >0.05 >0.05 >0.05 >0.05
      *示Z

      表 1  2组病人基线特征比较[n;构成比(%)]

    • 经2周期治疗后,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ORR为60.00%、DCR为88.57%,均高于化疗组的23.33%和50.00%(P < 0.01)(见表 2)。

      分组 n CR PR SD PD ORR DCR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 35 0(0.00) 21(60.00) 10(28.57) 4(11.43) 21(60.00) 31(88.57)
      化疗组 30 0(0.00) 7(23.33) 8(26.67) 15(50.00) 7(23.33) 15(50.00)
      χ2 8.86 0.03 9.83 8.86 11.62
      P < 0.01 >0.05 < 0.01 < 0.01 < 0.01

      表 2  2组近期疗效比较[n;构成比(%)]

    • 随访截至2020年8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中位PFS 8.9个月(95%CI:0.679~2.382),中位OS为15个月(95%CI:0.689~2.699);化疗组的中位PFS为7个月(95%CI:0.420~1.474)(P < 0.05),中位OS为11个月(95%CI:0.371~1.451)(P < 0.05)。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中位PFS及中位OS均优于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 12)。

      图  1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间PFS差异

      图  2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间OS差异

    • 2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手足皮肤反应、骨髓抑制、乏力、高血压、蛋白尿及腹泻等,3~4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 3。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各类任意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化疗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2组均未发生任何致死性不良反应,所有病人均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

      分组 n 骨髓抑制 手足皮肤反应 乏力 高血压 蛋白尿 腹泻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 35 2 3 2 3 1 2
      化疗组 30 1 2 1 0 0 1

      表 3  2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分组 n 骨髓抑制 手足皮肤反应 乏力 高血压 蛋白尿 腹泻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 35 13(37.14) 21(60.00) 14(40.00) 7(20.00) 8(22.86) 16(45.71)
      化疗组 30 9(30.00) 11(36.67) 9(30.00) 2(6.67) 4(13.33) 7(23.33)
      χ2 0.37 3.52 3.79 1.42 0.97 3.54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 4  2组不良反应比较[n;百分率(%)]

    • 胃癌相关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三[3]。因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超过90%的病人在就诊时已局部晚期或已发生远处转移,丧失手术治疗机会。当前化疗仍是晚期胃癌主要的治疗手段[4]。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是当今胃癌综合治疗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发现,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中ORR为60.00%、DCR为88.57%,对比化疗组的ORR 23.3%和DCR 50.00%,在近期疗效上具有优势;同时,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中位PFS 8.9个月,中位OS为15个月;对比化疗组的中位PFS为7个月,中位OS为11个月,在生存分析中具有明显优越性。且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相关不良反应并未明显增加,任意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化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任何致死性不良反应,所有病人均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

      血管是肿瘤生长的必须,为肿瘤生长提供能量及营养。因此,机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升高,选择性地与VEGFR结合后,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分化,从而促进血管生成,为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创造条件[5]。基于这一过程,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甲磺酸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VEGFR抑制剂,特异性结合VEGFR-2上的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通路,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2014年10月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进展期胃癌的三线及三线以后治疗[6]

      阿帕替尼作为晚期胃癌三线用药,在接受过两次或多次化疗后失败并进展的转移性胃癌病人中显示出良好的优越性[7-8]。亦有多项临床研究[9-12]证实,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转移性胃癌明显提高了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不良反应可耐受,为二线治疗失败后进展的晚期胃癌病人提供了新的希望。

      随着阿帕替尼三线用于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得到证实,是否能将阿帕替尼应用于二线甚至一线的进展期胃癌得到更多的关注。ZHANG等[13]回顾性分析了23例经一线治疗失败后进展期的胃癌病人,二线治疗方案选择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结果示中位PFS达4.43个月,中位OS达9.11个月,疾病控制率为69.6%,客观缓解率为8.7%,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控。但受单中心及样本量影响,阿帕替尼是否能应用于二线甚至一线治疗进展期胃癌,有待更进一步探讨。

      抗血管生成治疗是胃癌治疗重视的研究方向,其中阿帕替尼作为代表药物,在晚期胃癌三线治疗中显示出比较确切的疗效。在二线、一线用药治疗进展期胃癌是否安全有效尚不明确,相关临床试验也在积极进行中。

参考文献 (1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