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正五聚蛋白3、C反应蛋白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杨渺 郦忆文 骆嵩

引用本文:
Citation:

正五聚蛋白3、C反应蛋白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简介: 杨渺(1995-), 女, 硕士, 医师
    通讯作者: 郦忆文, yuhanfeng629@sina.com
  •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KJ2019A0364

  • 中图分类号: R743.3

Relationship between pentraxin3, 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severity and progno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Yi-wen, yuhanfeng629@sina.com ;
  • CLC number: R743.3

  • 摘要: 目的探讨正五聚蛋白3(PTX3)、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20例病人PTX3、CRP水平,依据NIHSS评分及出院2个月后BI评分分组,比较PTX3、CRP水平的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ROC曲线用来评价PTX3、CRP与病情、预后的相关性及预测预后的价值。采用NIHSS评分评估病情,采用BI评分评估预后。结果轻度脑梗死组病人PTX3、CRP水平低于中重度脑梗死组,预后不良组PTX3、CR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P < 0.01)。PTX3、CR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 < 0.01),与BI呈负相关关系(P < 0.01),PTX3、CRP水平具有较好的预测预后的价值,以PTX3为优。结论PTX3、CRP或可成为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 图 1  PTX3、CRP水平判断病人预后的ROC曲线

    表 1  不同NIHSS评分组的PTX3、CRP水平的比较(x ± s)

    分组 n PTX3/(ng/mL) CRP/(mg/L)
    轻型脑梗死组 71 7.87±2.56 6.05±3.09
    中重型脑梗死组 49 9.84±2.03 8.42±2.86
    t 4.48 4.26
    P < 0.01 <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不同BI评分组的PTX3、CRP水平的比较(x ± s)

    分组 n PTX3/(ng/mL) CRP/(mg/L)
    预后不良组 38 9.75±2.25 7.89±2.70
    预后良好组 82 8.18±2.53 6.61±3.35
    t 3.26 2.24
    P < 0.01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PTX3、CRP水平与NIHSS评分、B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指标 NIHSS BI
    rs P rs P
    PTX3水平 0.513 < 0.01 -0.459 < 0.01
    CRP水平 0.456 < 0.01 -0.375 < 0.01
    下载: 导出CSV
  • [1] WANG W, JIANG B, SUN H, et al.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troke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nationwide population based survey of 480687 adults[J]. Circulation, 2017, 135(8): 759.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6.025250
    [2] SEZER S, UCAR F, ULUSOY EK, et al. Serum amyloid A, fetuin-A, and pentraxin3 levels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novel prognostic biomarkers?[J]. Turk J Med Sci, 2014, 44(1): 16.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 666.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8.09.004
    [4]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7[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8.
    [5] RYU WS, KIM CK, KIM BJ, et al. Pentraxin 3: a novel and independent prognostic marker in ischemic stroke[J]. Atherosclerosis, 2012, 220(2): 581. doi: 10.1016/j.atherosclerosis.2011.11.036
    [6] DAIGO K, INFORZATO A, BARAJON I, et al. Pentraxins in the activation and regulation of innate immunity[J]. Immunol Rev, 2016, 274(1): 202. doi: 10.1111/imr.12476
    [7] CASULA M, MONTECUCCO F, BONAVENTURA A, et al. Update on the role of Pentraxin 3 in atherosclerosi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 Vascul Pharmacol, 2017, 99: 1. doi: 10.1016/j.vph.2017.10.003
    [8] BOTTAZZI B, DONI A, GARLANDA C, et al. An integrated view of humoral innate immu-nity: pentraxins as a paradigm[J]. Annu Rev Immunol, 2010, 28: 157. doi: 10.1146/annurev-immunol-030409-101305
    [9] YI L, TANG J, ZHANG T, et al. Pentraxin 3, TNF-α, and LDL-C are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J]. Front Neurol, 2019, 10: 1365.
    [10] MORBIDUCCI U, KOK AM, KWAK BR, et al. Atherosclerosis at arterial bifurcations: 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haemodynamics and geometry[J]. Thromb Haemost, 2016, 115(3): 484. doi: 10.1160/th15-07-0597
    [11] KASUDA S, SAKURAI Y, TATSUMI K, et al. Enhancement of tissue factor expression in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by pentraxin 3 and its modulation by C1 esterase inhibitor[J].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019, 179(2): 1.
    [12] LAI HY, HSU LW, TASI HH, et al. CCAAT-enhancer-binding protein delta promotes intracellular lipid accumulation in M1 macrophages of vascular lesions[J]. Cardiovasc Res, 2017, 113(11): 1.
    [13] 许位, 张园园, 高敬华, 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dLDL-C与PTX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关系[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9, 36(8): 704.
    [14] SHINDO A, TANEMURA H, YATA K, et al.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in atherosclerosis: pentraxin 3 can become a novel marker of plaque vulnerability[J]. PLoS One, 2014, 9(6): 1.
    [15] 易立, 杨伊姝, 张婷婷, 等. 正五聚蛋白3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关系研究[J]. 中国卒中杂志, 2020, 15(5): 522.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0.05.011
    [16] HUTANU A, IANCU M, BǍLAŞA R, et al. Predicting functional outcome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in Romania based on plasma CRP, sTNFR-1, D-Dimers, NGAL and NSE measured using a biochip array[J]. Acta Pharmacol Sin, 2018, 39(7): 1.
    [17] YOSHIDA M, KATO N, UEMURA T, et al. Time dependent transition of the levels of protein-conjugated acrolein (PC-Acro), IL-6 and CRP in plasma during stroke[J]. eNeurologicalSci, 2017, 7: 18.
    [18] STANCEL N, CHEN CC, KE LY, et al. Interplay between CRP, Atherogenic LDL, and LOX-1 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J]. Clin Chem, 2016, 62(2): 320.
  • [1] 汪国胜钟平 . 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5): 517-518.
    [2] 孙静张干 . 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C反应蛋白和血尿酸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5): 630-63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5.021
    [3] 周玉森马景贺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脑梗死面积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5): 407-409.
    [4] 刘明朱伦华牛俊彦刘洪俊 . 急性心肌梗死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临床意义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9): 931-932.
    [5] 冯玉婧袁建新杨秀平王大鹏 .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病人尿液AD7c-NTP及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7): 866-86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7.007
    [6] 李有中郑重谢康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5): 589-59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5.007
    [7] 朱方方张友好冯敏钱伟东 .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5): 623-62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5.022
    [8] 蒋宏俨寿广丽冯敏孟颖 . 高血压病脑梗死患者与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0): 1277-1279.
    [9] 梁国华赖宝瑜陈锋苏赤彭慕立肖彧 . 人血白蛋白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8): 1061-1063,106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8.027
    [10] 王勇 . 脑梗死患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9): 1280-1282.
    [11] 吴颖崔朝勃亢宏山赵媛媛刘淑红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肌钙蛋白I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2): 1635-163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2.031
    [12] 张璇张卓然段淑荣蒋莱范志新 . 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5): 575-577,58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5.005
    [13] 李之珍韩凌飞胡晓武 . 孕妇血清中C反应蛋白与铜蓝蛋白水平的变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9): 1182-1183.
    [14] 孙伟王飞朱江靳辉 .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39(7): 876-87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7.013
    [15] 刘慧华王军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尿白蛋白关系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2): 176-179.
    [16] 杨清峰张旭周磊刘伟 . 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6): 585-586.
    [17] 许峰 . 血清钙和C反应蛋白早期预测急性胰腺炎危重度的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2): 1314-1316.
    [18] 金强胡恩赑姚晓玲 . 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的方法学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4): 471-473.
    [19] 宋红赵彩妮 . 血清C反应蛋白和前白蛋白在诊断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8): 870-871.
    [20] 马亚辉杨琪朱洪波刘冬良 . 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比值在评估胃癌病人预后中的临床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2): 214-217, 22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2.020
  • 加载中
图(1)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75
  • HTML全文浏览量:  382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3-20
  • 录用日期:  2022-05-24
  • 刊出日期:  2023-10-15

正五聚蛋白3、C反应蛋白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通讯作者: 郦忆文, yuhanfeng629@sina.com
    作者简介: 杨渺(1995-), 女, 硕士, 医师
  • 1.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全科医学科, 安徽 蚌埠 233004
  • 2.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安徽 蚌埠 233004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KJ2019A0364

摘要: 目的探讨正五聚蛋白3(PTX3)、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20例病人PTX3、CRP水平,依据NIHSS评分及出院2个月后BI评分分组,比较PTX3、CRP水平的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ROC曲线用来评价PTX3、CRP与病情、预后的相关性及预测预后的价值。采用NIHSS评分评估病情,采用BI评分评估预后。结果轻度脑梗死组病人PTX3、CRP水平低于中重度脑梗死组,预后不良组PTX3、CR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P < 0.01)。PTX3、CR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 < 0.01),与BI呈负相关关系(P < 0.01),PTX3、CRP水平具有较好的预测预后的价值,以PTX3为优。结论PTX3、CRP或可成为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English Abstract

  •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特点[1],严重影响我国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尽管目前脑梗死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基于我国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背景,老年病人仍然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受累人群,因此,如何科学防治脑梗死已成为目前医疗发展关注的重点。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年来,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脑梗死发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炎症因子正五聚蛋白3(PTX3)、C反应蛋白(CRP)同为五聚蛋白家族,一般在体内含量较少,在感染、免疫等炎症反应中可快速升高,已经被证实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机制,从而与脑梗死建立了重要联系。研究[2]表明,急性脑梗死病人相比较于对照组,血清中PTX3、CRP水平明显升高。本研究主要针对老年病人这一群体,旨在研究血清中高水平的PTX3、CRP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病情评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现作报道。

    • 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全科医学科、神经内科等科室就诊的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120例,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60岁,平均年龄(70.17±5.68)岁。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诊断标准,确诊时间距发病时间 < 1周,首发脑梗死,具有影像学依据,入院前未接受任何相关治疗,入院后未接受溶栓及介入治疗。排除标准:合并有脑血管疾病、严重心脏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或其他重大疾病者;合并有急、慢性感染、免疫性疾病者;出院2个月内有其他影响日常自理能力的因素发生者。本次研究获得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经所有病人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 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

    • 于病人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血4 mL,2 8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上清液,置于-80 ℃冰箱中储藏待检,试剂盒来源于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统一检测PTX3水平,实验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完成,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CRP水平。

    • 入院第1天对病人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评分)评分,所得评分用于评定病人病情的轻重程度。共42分,评分越高,表明病人的神经缺损程度越高,病情越严重;将NIHSS评分 < 5分者分为轻型脑梗死组,NIHSS评分≥5分者为中重型脑梗死组。病人出院60 d后进行BI评分(通过电话随访获得),评分越高,说明病人出院2个月后生活自理能力越佳,预后越佳;将BI≤60分纳入预后不良组,BI>60分者纳为预后良好组。

    • 采用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ROC曲线。

    • 轻型脑梗死组血清中PTX3和CRP水平均低于中重型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 1)。

      分组 n PTX3/(ng/mL) CRP/(mg/L)
      轻型脑梗死组 71 7.87±2.56 6.05±3.09
      中重型脑梗死组 49 9.84±2.03 8.42±2.86
      t 4.48 4.26
      P < 0.01 < 0.01

      表 1  不同NIHSS评分组的PTX3、CRP水平的比较(x ± s)

    • 预后不良组病人血清PTX3、CRP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P < 0.05)(见表 2)。

      分组 n PTX3/(ng/mL) CRP/(mg/L)
      预后不良组 38 9.75±2.25 7.89±2.70
      预后良好组 82 8.18±2.53 6.61±3.35
      t 3.26 2.24
      P < 0.01 < 0.05

      表 2  不同BI评分组的PTX3、CRP水平的比较(x ± s)

    • 病人血清中PTX3、CRP水平与其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与BI呈负相关关系P < 0.01)(见表 3)。

      指标 NIHSS BI
      rs P rs P
      PTX3水平 0.513 < 0.01 -0.459 < 0.01
      CRP水平 0.456 < 0.01 -0.375 < 0.01

      表 3  PTX3、CRP水平与NIHSS评分、B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以2个月后所得的BI评分作为判定病人预后的分组变量,分为BI评分≤60分(预后不良组)和>60分(预后良好组)2组,分别以PTX3和CRP水平作为评价变量绘制ROC曲线,血清PTX3、CRP水平判断病人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6和},95%CI分别为(0.599~0.793)和(0.546~0.742)P < 0.01和P < 0.05)(见图 1)。PTX3的预测截点为7.575,对应的灵敏度为86.8%,特异度为53.7%,约登指数0.405;CRP的预测截点为5.050,对应的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52.4%,约登指数0.366。

      图  1  PTX3、CRP水平判断病人预后的ROC曲线

    • 居民投入在脑梗死的医疗费用在不断增加,2016年我国脑梗死病人的人均住院费用达到了9 387.0元,比2010年增长了31.4%[4]。鉴于脑梗死的发病率及治疗成本不断上升,对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早期风险评估对于优化医疗及护理资源的分配至关重要。在这一背景下,一些血液标志物如炎症因子PTX3、CRP,被当作可预测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被研究。PTX3与CRP同属于五聚蛋白超家族[5],二者在羧基末端具有高度相似性,因不同的氨基末端相区别[6]。PTX3与CRP在结构上相关,但在基因定位、细胞产生来源和诱导信号等方面不同。PTX3属于长正五聚蛋白,其基因定位于人第3条染色体q25带上,由3个外显子组成,这3个外显子分别编码先导肽、氨基末端及羧基末端[7]。它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包括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且在不同细胞类型内接受刺激因子刺激,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影响PTX3的产生[8]。PTX3在人体内正常情况下水平较低(约2 ng/mL),接受炎症刺激后会迅速增加(峰值在6~8 h),可多至数百纳克[6]。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PTX3与脑梗死后期的死亡率相关,PTX3高水平组的死亡率是低水平组的2.6倍,认为PTX3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强有力的、独立预测脑梗死长期死亡率的指标,尽管目前潜在机制尚不清楚[5]

      目前针对PTX3在60岁以下急性脑梗死人群方面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中着重强调老年病人这一群体,因为老年群体仍然是脑梗死的主要受累人群。依据病人入院后第1天所测得的NIHSS评分将病人分为轻度及中重度脑梗死组,轻度脑梗死组血清中的PTX3水平明显低于中重度脑梗死组,血清中PTX3水平与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依据病人出院后60 d的BI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前者血清PTX3水平明显低于后者,说明病人血清中PTX3水平与其预后呈负相关关系。笔者推测PTX3可能是通过引发炎症反应,参与脑梗死发生前的病理机制,从而在急性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价中发挥作用。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也大都认为PTX3主要是从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方面影响脑梗死的发生。PTX3升高是颈动脉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相关[9]。针对PTX3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途径有多种[10-15],PTX3的存在加重了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负担,随之有可能导致更多的心血管事件。

      CRP属于短正五聚蛋白,是由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因子刺激、诱导肝脏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是一种能够反映机体组织损伤和感染极为敏感的非特异性炎性标志物。健康人血清中CRP水平较低,一般 < 10 mg/L,在机体受到急性创伤和感染等刺激时,血中CRP水平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并迅速达到高峰,伴随着炎症的消退,而逐渐下降。已有研究证明,血清CRP水平在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升高,并且被认为可以作为脑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6]。急性脑梗死病人体内的CRP水平在发病第7天达到最高值[17]。本研究中,轻度脑梗死组血清中CRP水平明显低于中重度脑梗死组,CRP水平与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预后不良组血清中CRP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CRP水平与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关系,这与PTX3针对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效果一致。在针对PTX3、CRP水平评价病人预后的ROC曲线中,PTX3、CRP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二者相比,PTX3的预测价值优于CRP。目前已知的研究结果证实,相比较于PTX3,CRP在对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转归中的认识更加成熟,但在评估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作用机制上,二者均缺乏直接的证据用于说明和解释这一现象。

      目前的相关研究普遍认为CR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进展过程中,病灶部位的CRP也在逐渐沉积,可直接导致内皮功能障碍。CRP还可以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巨噬细胞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积聚、血小板聚集、活性氧的产生以及内皮细胞内一氧化氮的减少,进而加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18]。CRP实际上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演变和进展均相关的促炎性反应因子,与血管损伤过程有直接关系。

      综上,PTX3、CRP在预测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病情及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本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我们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对病人的BI进行评分,这样的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评分的结果容易受病人的自我感觉能力是否正确以及是否存在自我感觉困难的情况影响。在本研究中,所选取的病人为老年病人,老年急性脑梗死并发症多,有可能并发症也能够影响随访中BI的评定。同时,本研究样本数量少,不排除随机误差以及选择偏移对结果的影响,需要扩大样本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病人住院期间及后续的随访过程中,随访时间较短,未能及时关注PTX3、CRP水平的纵向变化等,需要更大规模的基于人群的研究来证实我们的成果,为科学治疗脑梗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