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晓婷 雷艳 范兴玲 张思琴

引用本文:
Citation:

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 刘晓婷(1987-), 女, 主管护师
  • 中图分类号: R541.4

Status 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ehospital self-rescue 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 CLC number: R541.4

  • 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将189例冠心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院前自救能力问卷调查病人的自救能力, 根据自救能力评分分为高能力组和低能力组。对比2组社会人口学特征、既往史、疾病认知情况, 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自救能力的相关因素。结果189份问卷调查表中, 剔除无效问卷3份, 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86份, 其中高能力组(89例), 低能力组组(97例); 2组年龄、性别、是否独居、受教育水平、居住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体质量指数、民族、婚姻状况、月收入、是否有医保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有无脑血管疾病、高血脂、冠心病家族史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疾病认知程度、接受过相关培训、自救信息、自救知识来源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疾病认知程度缺乏、自救知识来源于家人、自救信息来源来源于宣传栏显著负向影响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 病程、有自救培训经历显著正向影响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P < 0.05~P < 0.01)。结论年龄大、疾病认知程度缺乏、自救知识来源于家人和自救信息来源于宣传栏的病人院前自救能力低, 病程长、有自救培训经历者院前自救能力高。
  • 表 1  社会人口学特征在2组间的比较

    变量 高能力组
    (n=89)
    低能力组
    (n=97)
    t P
    年龄/岁 64.26±2.77 65.85±2.74 3.93 < 0.01
    性别
      男 34 76 3.95* < 0.05
      女 55 21
    体质量指数/(kg/m2) 22.89±1.25 23.18±1.27 1.57 >0.05
    病程/年 6.96±1.04 4.54±1.41 13.39 < 0.01
    民族
      汉族 62 42 1.69* >0.05
      其他 27 55
    婚姻
      已婚 60 88 2.00* >0.05
      未婚/离异 29 9
    独居
      是 32 75 4.19* < 0.05
      否 57 22
    受教育水平
      小学及以下 18 59 38.58* < 0.01
      初中 20 21
      初中以上 51 17
    月收入/元 3 100.26±520.56 3 021.26±515.98 1.17 >0.05
    居住地
      城区 50 22 34.22* < 0.01
      郊区 21 15
      农村 18 60
    医保
      是 87 82 1.26* >0.05
      否 2 15
    *示χ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既往史在2组间的比较

    既往史 高能力组
    (n=89)
    低能力组
    (n=97)
    χ2 P
    高血压
      有 72 61 0.95 >0.05
      无 17 36
    糖尿病
      有 44 24 1.57 >0.05
      无 45 73
    脑血管疾病
      有 58 22 4.41 < 0.05
      无 31 75
    高血脂
      有 59 23 4.41 < 0.05
      无 30 74
    冠心病家族史
      有 73 40 4.18 < 0.05
      无 16 57
    下载: 导出CSV

    表 3  疾病认知相关情况在2组间的比较

    疾病认知
    相关情况
    高能力组
    (n=89)
    低能力组
    (n=97)
    χ2 P
    疾病认知程度
      完全认知 33 20 6.17 < 0.05
      缺乏认知 56 77
    自救培训经历
      是 80 48 4.56 < 0.05
      否 9 49
    自救知识来源
      医护人员 52 18 31.44 < 0.01
      家人 37 79
    自救信息来源
      互联网 55 21 30.96 < 0.01
      宣传栏 34 76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影响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的相关因素多元线性回归赋值表

    变量 编号 赋值
    年龄 X1 连续变量,实测值
    病程 X2 连续变量,实测值
    疾病认知程度缺乏 X3 缺乏认知=1,完全认知=0
    自救培训经历 X4 无=0,有=1
    自救知识来源 X5 家人=1,医护人员=0
    自救信息来源 X6 宣传栏=1,互联网=0
    自救能力 Y 连续变量,实测值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影响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变量 未标准化系数 SE B t P 95%CI
    常量 20.786 3.506 5.93 < 0.01 13.869~27.703
    年龄 -0.204 0.052 -0.245 3.92 < 0.01 -0.306~-0.101
    病程 0.686 0.103 0.451 6.66 < 0.01 0.483~0.889
    疾病认知程度缺乏 -0.491 0.237 -0.151 2.07 0.040 -0.958~-0.024
    自救知识来源(家人) -0.828 0.180 -0.292 4.59 < 0.01 -1.184~-0.472
    自救培训经历(是) 1.562 0.335 0.295 4.66 < 0.01 0.901~2.223
    自救信息来源(宣传栏) -0.666 0.207 -0.231 3.22 0.002 -1.074~-0.258
    下载: 导出CSV
  • [1] NEDKOFF L, GOLDACRE R, GREENLAND M, et al.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comparative trend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ubgroup hospitalisation rates in England and Australia[J]. Bmj Open Access, 2019, 105(17): 1345.
    [2] KASHYAP JR, SOOD I, KASHYAP R. Assessment of pre-hospital and in-hospital factors leading to delays in initiation of treatment in patient with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Int J Commun Med Public Health, 2020, 7(5): 1761. doi: 10.18203/2394-6040.ijcmph20201977
    [3] 胡文杰, 冯俊, 储岳峰, 等. 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救治效果的影响[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3): 311.
    [4] HANIFI N, REZAEE E, ROHANI M. Time-to-treat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rat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J Emerg Nurs, 2021, 47(2): 288. doi: 10.1016/j.jen.2020.05.013
    [5] 孟鑫, 靳艳, 芦良花.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知信行的研究现状[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 17(08): 60.
    [6] MIRZAEI S, STEFFEN A, VUCKOVIC K,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ymptom onset characteristics and prehospital delay in women and men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 Eur J Cardiovasc Nursing, 2019, 19(2): 142.
    [7]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共识专家组. 胸痛规范化评估与诊断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8): 627.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4.08.002
    [8] 时忠丽, 陈湘玉, 李秀云. 情景式健康教育在社区冠心病患者自救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 护理学报, 2010, 17(1): 6.
    [9] 史超, 刘旭华, 加米拉·托尔地, 等. 维吾尔族及汉族老年冠心病患者疾病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 上海护理, 2014, 14(5): 44.
    [10] ALAHMADI AF, ALSAEDI MF, ALAHMADI AE, et al. Pre-hospital delay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Saudi Arabia.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Saudi Med J, 2020, 41(8): 819.
    [11] MAHAJAN S, VALERO-ELIZONDO J, KHERA R, et al. Variation and disparities in awarenes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symptoms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J]. JAMA Network Open, 2019, 2(12): 56.
    [12] GOLDBERG RJ, MAKAM RCP, YARZEBSKI J, et al. Decade-long trends (2001-2011) in the incidence and hospital death rates associated with the in-hospital development of cardiogenic shock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2016, 9(2): 117.
    [13] 郭艳枫, 武健, 杨珊, 等. 24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自救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医学工程, 2019, 26(10): 1451.
    [14] FUOCHI G, FOÀ C. Quality of life, coping strategies,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in wome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mixed methods approach[J]. Scand J Caring Sci, 2017, 32(1): 98.
    [15] 宋卫娟, 李明楠. 聚焦解决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护能力与健康认知水平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 17(1): 45.
    [16] HAJDUK AM, SACZYNSKI JS, TSANG S, et al. Presentation, treatment, and outcomes of older adults hospitalized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ccording to cognitive status: the SILVER-AMI study[J]. Am J Med, 2021, 134(7): 910.
    [17] KASPRZAK D, RZEZ'NICZAK J, GANOWICZ T, et al. A review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cognitive function[J]. Glob Heart, 2021, 16(1): 53.
    [18] 王晶晶. 吴江区老年冠心病高危人群健康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 2020, 34(12): 69.
    [19] SPAULDING EM, MARVEL FA, LEE MA, et al. Corrie health digital platform for self-management in secondary preven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CORE rationale and design[J]. Circul Cardiovasc Qual Outcom, 2019, 12(5): 5509.
    [20] DORJE T, ZHAO G, TSO K, et al. SMARTphone and social media-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China (SMART-CR/SP):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Ssrn Electronic J, 2019, 8(6): 8.
  • [1] 李银黎敬锋汪菲孙阳张德勤牛杰徐晓飞朱章进王超 . 反Allen试验在经同侧桡动脉二次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1): 1570-157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11.022
    [2] 胡擎天王月祥曾超超李静耿志军刘进军 . 血清MAL蛋白水平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10): 1383-138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10.012
    [3] 朱萍杨承健 . 延续性院内-院外双护理方案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11): 1510-151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11.034
    [4] 徐晓飞朱章进牛杰黎敬锋 . CHD病人HbA1c、2hPG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7): 917-92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7.019
    [5] 徐艳秋王洪巨 . 慢性应激状态下IL-1、IL-6水平变化及其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2): 1158-1159.
    [6] 李惠包宗明 . 髓过氧化物酶-463G/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易患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6): 657-659.
    [7] 李妙男张宁汝 . B型利钠肽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2): 1160-1161.
    [8] 章菊钟少东 . ApoB和ApoB/ApoA-Ⅰ比值在冠心病危险性预测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1): 1253-1255.
    [9] 张宁汝王本芳盛长健李传高马锦元徐玮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临床教学改革.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1): 1351-1352.
    [10] 伍德生白志云吴晓飞马义芳 . 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在院前猝死患者中的作用和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3): 240-241.
    [11] 陈静 . 2型糖尿病合并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68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2): 168-170.
    [12] 王慧 . 门诊护理管理在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6): 832-83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6.044
    [13] 陈登青钟高贤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2): 178-180.
    [14] 宫文亮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5): 574-576.
    [15] 范益芹 . 院前多发伤患者的急救及护理干预.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2): 1414-1414.
    [16] 李有中郑重谢康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5): 589-59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5.007
    [17] 冯海琼汪蓉赵顺春罗秀珍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3): 349-35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3.019
    [18] 李春黄好峰李习珍胡海成于强张成韩超 . 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2): 1493-1495.
    [19] 缪明凤高先凤 .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在基层医院胸腹联合伤患者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980-982.
    [20] 郭攀峰王建国 . 院前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培训现状及展望.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3): 418-42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3.042
  • 加载中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70
  • HTML全文浏览量:  641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1-10
  • 录用日期:  2022-05-19
  • 刊出日期:  2023-10-15

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 刘晓婷(1987-), 女, 主管护师
  • 1.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胸科, 617000
  • 2.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急诊科, 617000

摘要: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将189例冠心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院前自救能力问卷调查病人的自救能力, 根据自救能力评分分为高能力组和低能力组。对比2组社会人口学特征、既往史、疾病认知情况, 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自救能力的相关因素。结果189份问卷调查表中, 剔除无效问卷3份, 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86份, 其中高能力组(89例), 低能力组组(97例); 2组年龄、性别、是否独居、受教育水平、居住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体质量指数、民族、婚姻状况、月收入、是否有医保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有无脑血管疾病、高血脂、冠心病家族史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疾病认知程度、接受过相关培训、自救信息、自救知识来源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疾病认知程度缺乏、自救知识来源于家人、自救信息来源来源于宣传栏显著负向影响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 病程、有自救培训经历显著正向影响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P < 0.05~P < 0.01)。结论年龄大、疾病认知程度缺乏、自救知识来源于家人和自救信息来源于宣传栏的病人院前自救能力低, 病程长、有自救培训经历者院前自救能力高。

English Abstract

  •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胸痛是冠心病的常见并发症,该疾病起病急且病情变化快,是造成急性死亡的重要原因,若胸痛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将对病人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但并非所有病人都能得到有效的救治,而未进行有效救治的常见原因为就诊延迟,其中以院前延迟时间为主[2-3]。因院前延迟时间影响因素众多,且相较于院内延迟时间长,故一直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一项调查[4]显示,冠心病病人院前延迟时间集中在2.0~6.5 h,该时间内多无专业医疗人员介入,病人自身作为该时间的拥有者,其采取一系列行为的恰当与否势必会极大的影响预后;孟鑫等[5]的研究发现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自救行为存在缺失甚至不妥,MIRZAEI等[6]研究认为自救能力高低是影响院前救治的原因之一;但上述研究均未解释影响病人自救行为能力的因素。目前国内外对冠心病的院前自救能力的研究较少,且大多未阐释其相关影响因素。基于此,本研究对冠心病的院前自救能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作一探讨。

    • 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189例冠心病病人,纳入标准:(1)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7];(2)冠心病病史等资料较为明确;(3)可正常沟通。排除标准:(1)生命体征不稳定;(2)合并精神疾病;(3)合并急慢性肝炎、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填写问卷。通过院前自救能力问卷调查病人的自救能力现状。

    •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经统一培训的4名医护人员发放问卷,均匿名填写。对文化程度较低者,由调查员以口述方式描述向受试者描述问题并代替填写。当场回收。

    • (1) 院前自救行为现状:参照文献[8]编制的院前自救行为调查问卷(测信度为0.87,Cronbach′s系数为0.82),包括发病后正确服药、立即休息、立即求救、保持半张口呼吸、有条件吸氧5个条目,按照未掌握至完成掌握分为1~4分,总分20分,总分越高表明病人自救能力越好。(2)社会人口学特征:记录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否独居、受教育水平、月收入、居住地等。(3)既往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冠心病家族史。(4)疾病认知相关情况:包括疾病认知程度、接受相关培训、自救知识来源等。根据史超等[9]编制冠心病疾病认知量表(包括冠心病基本知识、高危因素、自救知识)3个维度共20个条目,总分20~60分,20~35分为缺乏认知;36~45分为部分认知;46~60分为完全认知。

    • 问卷回收后,复核数据,剔除缺项超过1项者的问卷,本次调查发放并收回问卷189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8.41%(186/189)。

    • 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所有病人自救能力得分为(8.61±2.34)分,中位数得分为8分,将自救能力得分≥8分89例作为高能力组(47.85%),将自救能力得分 < 8分的97例作为低能力组(52.15%)。

    • 2组年龄、病程、性别、是否独居、受教育水平、居住地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体质量指数、民族、婚姻状况、月收入、是否有医保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变量 高能力组
      (n=89)
      低能力组
      (n=97)
      t P
      年龄/岁 64.26±2.77 65.85±2.74 3.93 < 0.01
      性别
        男 34 76 3.95* < 0.05
        女 55 21
      体质量指数/(kg/m2) 22.89±1.25 23.18±1.27 1.57 >0.05
      病程/年 6.96±1.04 4.54±1.41 13.39 < 0.01
      民族
        汉族 62 42 1.69* >0.05
        其他 27 55
      婚姻
        已婚 60 88 2.00* >0.05
        未婚/离异 29 9
      独居
        是 32 75 4.19* < 0.05
        否 57 22
      受教育水平
        小学及以下 18 59 38.58* < 0.01
        初中 20 21
        初中以上 51 17
      月收入/元 3 100.26±520.56 3 021.26±515.98 1.17 >0.05
      居住地
        城区 50 22 34.22* < 0.01
        郊区 21 15
        农村 18 60
      医保
        是 87 82 1.26* >0.05
        否 2 15
      *示χ2

      表 1  社会人口学特征在2组间的比较

    • 2组脑血管疾病、有无高血脂、冠心病家族史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糖尿病、高血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既往史 高能力组
      (n=89)
      低能力组
      (n=97)
      χ2 P
      高血压
        有 72 61 0.95 >0.05
        无 17 36
      糖尿病
        有 44 24 1.57 >0.05
        无 45 73
      脑血管疾病
        有 58 22 4.41 < 0.05
        无 31 75
      高血脂
        有 59 23 4.41 < 0.05
        无 30 74
      冠心病家族史
        有 73 40 4.18 < 0.05
        无 16 57

      表 2  既往史在2组间的比较

    • 2组疾病认知程度、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自救知识来源和信息来源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疾病认知
      相关情况
      高能力组
      (n=89)
      低能力组
      (n=97)
      χ2 P
      疾病认知程度
        完全认知 33 20 6.17 < 0.05
        缺乏认知 56 77
      自救培训经历
        是 80 48 4.56 < 0.05
        否 9 49
      自救知识来源
        医护人员 52 18 31.44 < 0.01
        家人 37 79
      自救信息来源
        互联网 55 21 30.96 < 0.01
        宣传栏 34 76

      表 3  疾病认知相关情况在2组间的比较

    •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疾病认知程度缺乏、自救知识来源于家人、自救信息来源来源于宣传栏显著负向影响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病程、有自救培训经历显著正向影响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P < 0.05~P < 0.01)(见表 4~5)。

      变量 编号 赋值
      年龄 X1 连续变量,实测值
      病程 X2 连续变量,实测值
      疾病认知程度缺乏 X3 缺乏认知=1,完全认知=0
      自救培训经历 X4 无=0,有=1
      自救知识来源 X5 家人=1,医护人员=0
      自救信息来源 X6 宣传栏=1,互联网=0
      自救能力 Y 连续变量,实测值

      表 4  影响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的相关因素多元线性回归赋值表

      变量 未标准化系数 SE B t P 95%CI
      常量 20.786 3.506 5.93 < 0.01 13.869~27.703
      年龄 -0.204 0.052 -0.245 3.92 < 0.01 -0.306~-0.101
      病程 0.686 0.103 0.451 6.66 < 0.01 0.483~0.889
      疾病认知程度缺乏 -0.491 0.237 -0.151 2.07 0.040 -0.958~-0.024
      自救知识来源(家人) -0.828 0.180 -0.292 4.59 < 0.01 -1.184~-0.472
      自救培训经历(是) 1.562 0.335 0.295 4.66 < 0.01 0.901~2.223
      自救信息来源(宣传栏) -0.666 0.207 -0.231 3.22 0.002 -1.074~-0.258

      表 5  影响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冠心病发生后及时救治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但在精准医疗背景下,仍有部分病人会出现救治不及时。救治延迟主要为院前和院内救治延迟,目前随着急诊绿色通道的实施和胸痛中心的建立,院内延迟救治现象得到较大程度改善,但院前延迟现象仍普遍存在[10]。院前救治延迟时间因受诸多因素影响,且在理论上不可避免。国外一项调查[11]显示,52.3%病人出现院前救治延迟,GOLDBERG等[12]指出AMI相关症状发作后延迟寻求及时的医疗服务普遍存在,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与病人院前自救能力缺乏有关。郭艳枫等[13]的研究中,48.1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因自救能力水平低在疾病发作时未采取正确自救措施。本研究发现,约52.15%病人仍处于自救能力较低水平,稍高于郭艳枫的研究,其可能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属于冠心病疾病范畴有关。这一结果也说明了现阶段冠心病病人自救能力处于较低水平,故了解该类病人自救能力影响因素,予以针对性干预措施是临床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研究显示,年龄与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相关,这一结果说明了年龄越大,病人自救能力能力也越低。年龄越大反应力和记忆力也随之降低,加之冠心病相关知识涉及医学专业知识、且自救知识相对复杂,不易被病人理解掌握,这在客观上影响了病人自救能力。同时年龄越大者对外部环境危及意识也比较淡漠、主动性低,危及意识缺乏,也会对自救能力造成影响。针对不同年龄层的病人应制定相应的冠心病健康教育内容和计划,不仅要强化其学习意识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增加自身内外部危及意识,以提高病人自救能力。

      认知是行为改变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疾病知识普遍掌握不足[14-15],国外调查[16-17]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知识认知程度可影响病人的自救能力。本研究中,低能力组约48.87%病人处于疾病认知程度缺乏状态,尤其是冠心病危险因素认知严重不足,这与我国近年来冠心病发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关。且经回归分析显示,疾病认知程度缺乏者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低,这一结果说明了疾病认知程度缺乏者院前自救能力较低。疾病认知程度在病人自救能力中具有重要意义,若对冠心病症状、危险因素等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对疾病症状的基本辨识,进而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地自救,严重威胁生命安全。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约2/3冠心病发作病人到达医院前已死亡。因此,提高病人疾病认知程度,充分了解冠心病发作情况,迅速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是防止冠心病死亡的重要保障。这也提示医护人员,针对日趋增高的冠心病发病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且要根据人群年龄层次、生活背景、社会支持系统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利用多种有效途径有计划、有措施、有反馈的对公众进行冠心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理论虽然是实践的先导,但仅予以理论知识,会使教育缺乏连续性,同样会影响冠心病病人自救能力。本研究中自救培训经历与冠心病病人院前自救能力正相关,这一结果说明了自救培训经历可提高冠心病病人的自救能力。然而当前冠心病病人自救培训知识学习机会相对较少,社区医护人员应以社区为中心,搭建自救培训教育平台,以举办讲座、现场实操、病友会、模拟演练等面对面形式进行自救培训,同时定期定点组织,为大众提供可学习自救机能的场所,便于病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另外,要坚持与本地区的发展相适应、社区为主导与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原则,开展自救技能培训。

      健康教育可大大减少冠心病发生率、疾病死亡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水平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自救知识来源和信息来源较广,如何通过正确的途径强化病人自救能力同样不可忽视。本研究中,低能力组约78.35%自救信息来源于宣传栏,81.44%自救知识经家人获取,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救信息来源于宣传栏、自救知识来源来自家人者自救能力低,这一结果冠心病病人普遍缺乏针对性宣教且获取相关知识的来源比较窄,需要在医护人员,互联网上加强自救能力的宣传。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最有影响和最具权威的人员,可提供专业性、针对性的知识指导,互联网能够消除传统上阻碍获得医疗支持和资源的身体障碍,兼具传递性、实时性、共享性等特点,可高效,精准传递信息,便于病人获取疾病自救知识。王晶晶等[18]对社区冠心病高危人群进行调查显示,约47.6%病人通过大众媒体了解冠心病相关知识,且大部分病人希望通过医护人员提供预防知识;SPAULDING等[19]采用数字平台开展急性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管理后,病人自救能力明显提高;DORJE等[20]以智能手机和社交型媒体为主的互联网进行健康宣教,有利于个性化的监督和辅导,提高病人自救能力,这也提示医护人员因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介绍冠心病自救知识,为冠心病病人提供专业的疾病知识指导,加强冠心病先兆症状识别和处理知识的普及,社区应针对危险因素人群进行管理,筛查冠心病危险因素,通过提高病人自救能力,积极进行疾病预防。

      综上所述,年龄大、疾病认知程度缺乏、自救知识来源于家人和自救信息来源于宣传栏的病人院前自救能力低,病程长、有自救培训经历者院前自救能力高。由于病人生活经历、文化层次、社会角色等不同,应对危急事件处理方式及情绪变化也存在差异,这些仍需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研究,寻找出各自差异,为今后健康教育提供准确方案。且病人自救能力受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未能将其纳入,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倚,今后将弥补这一不足,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