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临床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杨舒馨薏 段磊

引用本文:
Citation:

临床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作者简介: 杨舒馨薏(1992-),女,硕士,研究实习员
    通讯作者: 段磊, duanlei@ustc.edu.cn
  •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2020yjxm2330

  • 中图分类号: R192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health educational strategie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among clinical medical graduate students

    Corresponding author: DUAN Lei, duanlei@ustc.edu.cn
  • CLC number: R192

  • 摘要: 目的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来源及影响因素,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研究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对462名临床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462名医学研究生中,有压力感知的311人(67.32%)。居住地为城镇的医学研究生压力感知高于农村和城市(P < 0.05),博二及以上年级有压力人数高于博一(P < 0.05)。研究生压力源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环境、就业、经济、情感因素。有压力感知的311名医学研究生中,感受压力持续时间 < 6个月(短期)230人(73.95%),≥6个月(长期)81人(26.05%)。性别和压力源中学习、就业、情感和经济因素为压力感知时间的影响因素(P < 0.05~P < 0.01)。女生较男生更容易产生长期压力,压力源中情感和经济因素会增加长期压力的风险(P < 0.05~P < 0.01)。结论医学研究生压力感知率较高,居住地和年级是压力感知的影响因素,性别、压力源中情感和经济因素是压力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教学管理部门应关注高年级和居住地为城镇的学生,注重升学、就业等压力易发生的时段,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导师及专职班主任共同配合,引导医学研究生积极应对工作与学习中的压力。
  • 表 1  研究生心理压力相关因素分析[n;百分率(%)]

    项目 n 有压力 无压力 χ2 P
    院校
      A校 118 81(68.64) 37(31.36)
      B校 158 104(65.82)) 54(34.18) 0.96 >0.05
      C校 116 76(65.52) 40(34.48)
      D校 70 50(66.67) 20(33.33)
    专业
      专业学位 344 230(66.86) 114(33.14) 0.13 >0.05
      科学学位 118 81(68.64) 37(31.36)
    性别
      男 228 151(66.23) 77(33.77) 0.24 >0.05
      女 234 160(68.38) 74(31.62)
    是否为独生子女
      是 185 121(65.41) 64(34.59) 0.51 >0.05
      否 277 190(68.59) 87(31.41)
    家庭居住地
      城市 162 101(62.35) 61(37.65) 6.19 < 0.05
      城镇 111 85(76.58) 26(23.42)
      农村 189 126(66.67) 63(33.33)
    学历层次
      硕士生 408 272(66.67) 136(33.33) 0.67 >0.05
      博士生 54 39(72.22) 15(27.78)
    硕士年级
      研一 205 131(63.90) 74(36.10) 1.85 >0.05
      研二 114 77(67.54) 37(32.46)
      研三 89 64(71.91) 25(28.09)
    博士年级
      博一 27 16(59.26) 11(40.74) 4.66 < 0.05
      博二及以上 27 23(85.19) 4(14.8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持续时间相关因素分析[n;百分率(%)]

    项目 n 压力持续时间短 压力持续时间长 χ2 P
    独生子女
      是 121 86(71.07) 35(28.93) 0.85 >0.05
      否 190 144(75.79) 46(24.21)
    家庭居住地
      城市 101 75(74.26) 26(25.74) 0.42 >0.05
      城镇 84 64(76.19) 20(23.81)
      农村 126 91(72.22) 35(27.78)
    性别
      男 151 102(67.54) 49(32.45) 6.25 < 0.05
      女 160 128(80.00) 32(20.00)
    环境因素
      是 237 171(72.15) 66(27.85) 2.19 >0.05
      否 74 59(79.73) 15(20.27)
    学习因素
      是 257 182(70.82) 75(29.18) 7.56 < 0.01
      否 54 48(88.89) 6(11.11)
    就业因素
      是 193 135(69.95) 58(30.05) 4.24 < 0.05
      否 118 95(80.51) 23(19.49)
    情感因素
      是 106 65(61.32) 41(38.68) 13.33 < 0.01
      否 205 165(80.49) 40(19.51)
    经济因素
      是 147 90(61.22) 57(38.78) 23.46 < 0.01
      否 164 140(85.37) 524(14.63)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医学研究生压力持续时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变量 β SE Waldχ2 P OR(95%CI)
    性别(男) -0.621 0.278 4.98 < 0.05 0.538(0.312~0.927)
    压力源
      学习因素 0.803 0.481 2.79 >0.05 2.233(0.870~5.731)
      就业因素 0.001 0.317 0.00 >0.05 1.001(0.538~1.864)
      情感因素 0.583 0.292 3.99 < 0.05 1.792(1.011~3.178)
      经济因素 1.073 0.304 12.48 < 0.01 2.925(1.612~5.305)
    常量 -1.647 0.625 6.94 < 0.05 0.193
    下载: 导出CSV
  • [1] 谭天赐. 后疫情时代医学院校研究生抑郁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2] 侯琳, 纪超, 张镇. 国内医学研究生压力状况分析[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9, 39(10): 1503. doi: 10.3969/j.issn.1001-6325.2019.10.025
    [3] PUTHRAN R, ZHANG MW, TAM WW, et 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mongst medical students: a meta-analysis[J]. Med Educ, 2016, 50(4): 456. doi: 10.1111/medu.12962
    [4] MAO Y, ZHANG N, LIU J,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medical students in China[J]. BMC Med Educ, 2019, 19(1): 327. doi: 10.1186/s12909-019-1744-2
    [5] LIU S, YANG L, ZHANG C, et al. Onlin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J]. Lancet Psychiatry, 2020, 7(4): e17. doi: 10.1016/S2215-0366(20)30077-8
    [6] 李秀川, 刘春芳, 杨婷婷, 等. 临床护生实习后期压力源及其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7): 984.
    [7] 胥欣, 杨雨飞, 孙婷, 等. 后疫情时代临床医学研究生焦虑抑郁状态调查[J]. 武汉大学学报, 2021, 42(6): 902.
    [8] 李辉雁, 吴虹林, 匡铭, 等. 后疫情时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局部暴发防控期间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实用医学杂志, 2021, 37(23): 3067. doi: 10.3969/j.issn.1006-5725.2021.23.021
    [9] 谭天赐, 胡光丽, 张小远, 等. 临床医学研究生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1(1): 30.
    [10] 郭莉莉, 闫俊萍, 郝百旺. 不同年级医学研究生精神心理症状与压力的相关性分析[J]. 护理研究, 2022, 36(9): 1638.
    [11] SAN LAZARO CAMPILLO I, MEANEY S, MCNAMARA K, et al. Psychological and support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levels of stress, anxiety or depression on women's subsequent pregnancy with a history of miscarriage: an empty systematic review[J]. BMJ Open, 2017, 7(9): e017802. doi: 10.1136/bmjopen-2017-017802
    [12] 侯广彦, 吴川香, 谭小蝶. 健康青海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调适策略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4(3): 138.
    [13] 陈晨.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 教育探索, 2020, (4): 63.
  • [1] 王少华路遥赵杰杨淼 . 男性护理工作者心理压力调查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8): 904-906.
    [2] 罗丹徐凌忠吴学森 . 基于Delphi法的医学研究生学术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2): 244-24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2.037
    [3] 薛本洁张静钱荣 . 医学硕士研究生总体幸福感与自我和谐、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2): 183-186.
    [4] 崔晓霞杨积芳 . “优良学风班”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3): 364-36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3.023
    [5] 张海清祖红梅 . 叙事护理结合正念减压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CPSS评分、MUNSH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3): 398-40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3.031
    [6] 李静孙雪芹马杰 . 积极心理干预对促进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1): 1561-1564, 156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1.028
    [7] 程鹏朋文佳 . 临床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0): 1408-1411.
    [8] 宋涌孙业桓 . 考研对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2): 232-23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2.031
    [9] 吴曼梁晓军孙雪芹 . 本科护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0): 1394-139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0.027
    [10] 张玉媛韩慧芈静 . 医学生学习成绩与心理健康及个性特征关系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2): 210-212.
    [11] 孙婷唐启寿张武丽何梦雨张利华 . 农村在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1): 1544-1549, 155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1.024
    [12] 杨影蒋祥龙 .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师范院校留守经历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 81-8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1.023
    [13] 钟琦尹胜蒋森陆心仪李贝贝宋莉莉黄芬 . 某高校临床医学“5+3”一体化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现况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9): 1234-123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9.025
    [14] 陈婷婷张利周爱萍 . 儿科护士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2): 221-22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2.029
    [15] 谢晖陈刚孙雪芹叶红 . 护理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3): 304-306.
    [16] 刘显阳林万忠王姗程淑亮王赞利刘丹 . 心理治疗对风湿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5): 620-622.
    [17] 刘翠翠胡岚 .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0): 1040-1042.
    [18] 齐静胡媛媛赵咏芳张艳梅 . 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2): 1671-1673.
    [19] 王丹妮张勤张玉媛高金霞高扬丽 , . 蚌埠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2): 231-234.
    [20] 姚仁斌张秀军马启章新生刘璐周洋刘畅姚荣英翟长平 . 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4): 513-515.
  • 加载中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47
  • HTML全文浏览量:  639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2-19
  • 录用日期:  2023-08-20
  • 刊出日期:  2023-10-15

临床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通讯作者: 段磊, duanlei@ustc.edu.cn
    作者简介: 杨舒馨薏(1992-),女,硕士,研究实习员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教育处, 安徽 合肥 230000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 2020yjxm2330

摘要: 目的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来源及影响因素,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研究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对462名临床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462名医学研究生中,有压力感知的311人(67.32%)。居住地为城镇的医学研究生压力感知高于农村和城市(P < 0.05),博二及以上年级有压力人数高于博一(P < 0.05)。研究生压力源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环境、就业、经济、情感因素。有压力感知的311名医学研究生中,感受压力持续时间 < 6个月(短期)230人(73.95%),≥6个月(长期)81人(26.05%)。性别和压力源中学习、就业、情感和经济因素为压力感知时间的影响因素(P < 0.05~P < 0.01)。女生较男生更容易产生长期压力,压力源中情感和经济因素会增加长期压力的风险(P < 0.05~P < 0.01)。结论医学研究生压力感知率较高,居住地和年级是压力感知的影响因素,性别、压力源中情感和经济因素是压力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教学管理部门应关注高年级和居住地为城镇的学生,注重升学、就业等压力易发生的时段,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导师及专职班主任共同配合,引导医学研究生积极应对工作与学习中的压力。

English Abstract

  • 心理压力也称为心理应激,是个体在适应生活、工作等过程中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紧张状态。有研究[1-2]表明,研究生群体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因压力过重出现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性障碍,严重影响个体发展,且人数逐年增加。临床医学研究生作为具有医生和学生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长期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1]。一项纳入62 728名医学生的Meta分析[3]显示,医学生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8%,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业及就业压力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身心健康。由此可见,压力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4], 因此,高校应在当下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加强医学研究生思想引领、道德培养,积极给予心理健康指导,提升医学研究生抗压能力。本研究旨在调查医学生压力感知情况及压力源,通过分析其影响因素,改善压力产生环境,为管理部门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某省级三甲医院临床医学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2022年9-10月。纳入标准:医院A、B、C、D 4所高校全日制在读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剔除标准:休学学生。

    • 通过问卷星线上平台,创建《研究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发放至学生所在班级群,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后提交。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65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有效回收率为99.35%。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学生压力情绪反应。

    • 包括院校、专业、年级、学历层次、性别、家庭居住地、是否为独生子女。

    • 包括是否感受到压力、压力源、压力持续时间、各种压力源下具体压力产生原因。

    • 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 462名医学研究生中,有压力感知的311人(67.32%)。研究对象分布在4所高校,A校为985双一流综合类院校,B、C、D三所高校为省属医学类院校。从构成比分析,压力感知反馈最高为A校(68.64%);非独生子女(68.59%)压力感知略高于独生子女(65.41%);博士(72.22%)压力感知高于硕士(66.67%)。统计分析显示,居住地为城镇的医学研究生压力感知高于农村和城市(P < 0.05),博二及以上年级有压力人数高于博一(P < 0.05)(见表 1)。

      项目 n 有压力 无压力 χ2 P
      院校
        A校 118 81(68.64) 37(31.36)
        B校 158 104(65.82)) 54(34.18) 0.96 >0.05
        C校 116 76(65.52) 40(34.48)
        D校 70 50(66.67) 20(33.33)
      专业
        专业学位 344 230(66.86) 114(33.14) 0.13 >0.05
        科学学位 118 81(68.64) 37(31.36)
      性别
        男 228 151(66.23) 77(33.77) 0.24 >0.05
        女 234 160(68.38) 74(31.62)
      是否为独生子女
        是 185 121(65.41) 64(34.59) 0.51 >0.05
        否 277 190(68.59) 87(31.41)
      家庭居住地
        城市 162 101(62.35) 61(37.65) 6.19 < 0.05
        城镇 111 85(76.58) 26(23.42)
        农村 189 126(66.67) 63(33.33)
      学历层次
        硕士生 408 272(66.67) 136(33.33) 0.67 >0.05
        博士生 54 39(72.22) 15(27.78)
      硕士年级
        研一 205 131(63.90) 74(36.10) 1.85 >0.05
        研二 114 77(67.54) 37(32.46)
        研三 89 64(71.91) 25(28.09)
      博士年级
        博一 27 16(59.26) 11(40.74) 4.66 < 0.05
        博二及以上 27 23(85.19) 4(14.81)

      表 1  研究生心理压力相关因素分析[n;百分率(%)]

    • 对有压力感知的311名学生进行压力源及压力持续时间分析,学生感受压力持续时间 < 6个月(短期)230人(73.95%),≥6个月(长期)81人(26.05%)。压力源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环境、就业、经济、情感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性别和压力源中学习、就业、情感和经济因素为压力感知时间的影响因素(P < 0.05~P < 0.01)(见表 2)。

      项目 n 压力持续时间短 压力持续时间长 χ2 P
      独生子女
        是 121 86(71.07) 35(28.93) 0.85 >0.05
        否 190 144(75.79) 46(24.21)
      家庭居住地
        城市 101 75(74.26) 26(25.74) 0.42 >0.05
        城镇 84 64(76.19) 20(23.81)
        农村 126 91(72.22) 35(27.78)
      性别
        男 151 102(67.54) 49(32.45) 6.25 < 0.05
        女 160 128(80.00) 32(20.00)
      环境因素
        是 237 171(72.15) 66(27.85) 2.19 >0.05
        否 74 59(79.73) 15(20.27)
      学习因素
        是 257 182(70.82) 75(29.18) 7.56 < 0.01
        否 54 48(88.89) 6(11.11)
      就业因素
        是 193 135(69.95) 58(30.05) 4.24 < 0.05
        否 118 95(80.51) 23(19.49)
      情感因素
        是 106 65(61.32) 41(38.68) 13.33 < 0.01
        否 205 165(80.49) 40(19.51)
      经济因素
        是 147 90(61.22) 57(38.78) 23.46 < 0.01
        否 164 140(85.37) 524(14.63)

      表 2  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持续时间相关因素分析[n;百分率(%)]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将性别(1=男,2=女),学习因素(1=是,2=否),就业因素(1=是,2=否),情感因素(1=是,2=否),经济因素(1=是,2=否)这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分别编码并赋值后纳入自变量,以压力持续时间(1=短,2=长)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较男生更容易产生长期压力,压力源中情感和经济因素会增加长期压力的风险(P < 0.05~P < 0.01)(见表 3)。

      变量 β SE Waldχ2 P OR(95%CI)
      性别(男) -0.621 0.278 4.98 < 0.05 0.538(0.312~0.927)
      压力源
        学习因素 0.803 0.481 2.79 >0.05 2.233(0.870~5.731)
        就业因素 0.001 0.317 0.00 >0.05 1.001(0.538~1.864)
        情感因素 0.583 0.292 3.99 < 0.05 1.792(1.011~3.178)
        经济因素 1.073 0.304 12.48 < 0.01 2.925(1.612~5.305)
      常量 -1.647 0.625 6.94 < 0.05 0.193

      表 3  医学研究生压力持续时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多项调查[1-4]表明当下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极易因学业、经济等原因产生负面情绪;加之医务工作者每日面临着高风险、高强度工作,拥有双重身份的医学研究生更容易产生压力。多项纳入医护人员的在线调查[5-6]结果显示,医护人员中抑郁、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45%~60%,而这一比例在临床医学研究生中更高[7-8]。谭天赐等[9]报道,临床医学研究生焦虑达16.67%。本调查中,有压力感知学生311人(67.32%),明显高于上述结果,可能与评价指标不同有关,压力感知为自我评价,而焦虑和抑郁症状通过国际通用量表测算,结果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表明,高年级硕、博士研究生压力感知水平高于低年级,与相关研究[1, 10]结果一致。该结论与高年级博士生面临毕业、就业、经济等多方面压力有关,博士生因为“高年资”,导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等不能及时关注该群体压力问题,其心理健康往往更易被忽视。居住地为城镇的学生更易感受压力,可能源于城镇户口医学研究生介于城市和农村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处于“中间地带”的他们,在学业、就业方面可能承受着更大压力。

    • 本调查中医学研究生压力源排名前三的学习、环境、就业,构成比均高于50%,可见压力源均与学校和医院有关。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感受到长期压力,可能与女生生理因素及性格特点有关,男生对压力的缓解更随性,女生对压力感知及反馈更为敏感[11-12]。经济和情感因素较工作、学习、就业等压力对学生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该结果与谭天赐[1]研究相似,主要因为经济和情感因素均为长期存在因素,且与环境关系较小,很难因环境改变。而工作、学习、就业等压力源相对具有时限性、地域性,较易通过教学管理手段干预。

    • 首先,高校和医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和学习阶段的医学研究生做好精准心理干预。应关注高年级研究生、城镇户口研究生等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开展座谈会、组织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辅导等,引导其树立正确择业观。督促导师关注该群体学习工作状态,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减少因环境和科研等压力的负面影响。其次,充分发挥导师及专职班主任、辅导员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导师作为研究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与教学管理部门共同担负起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这将有助于提高医学研究生心理抗压能力。导师团队通过以身垂范、树立典型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位学生。在毕业就业阶段,导师积极参与到就业推荐及帮扶工作中,从外部环境的改变引导医学研究生积极应对工作与学习中的压力与挑战[13]

      综上,医学研究生压力感知人数占比较高,居住地和年级是压力感知的影响因素,压力源中情感和经济因素是压力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教育管理部门应关注高年级和居住地为城镇的学生,注重升学、就业等压力易发生的时段,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导师及专职班主任共同配合,引导医学研究生积极应对工作与学习中的压力与挑战。

参考文献 (1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