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汤阳
, 康品方
, 李妙男
, 唐碧
, 王洪巨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YKL-40水平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2): 1630-1633.
|
[2] |
段立彬
, 何先弟
. 细胞因子与急性肺损伤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2): 208-210.
|
[3] |
竟雪莹
, 祖磊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9): 1103-1104,1107.
|
[4] |
汤阳
, 朱飞宇
, 孙硕
, 戎李
, 赵懿
, 张恒
, 高琴
, 康品方
. RIP1-RIP3-MLKL信号通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4): 447-45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4.006
|
[5] |
郭荣贞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9例急救与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 86-87.
|
[6] |
华启洋
, 张宁汝
, 周桂建
, 张恒
. 血清内脂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2): 1341-1342,1345.
|
[7] |
王雪梅
, 孙新
. 猪囊尾蚴感染与相关细胞因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2): 242-244.
|
[8] |
孙京华
, 钟萍
. 血管性痴呆炎症细胞因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2): 228-230.
|
[9] |
吕新才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U波倒置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2): 185-187,19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2.015
|
[10] |
张国祥
, 许文龙
. 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哮喘.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1): 125-126.
|
[11] |
王廷涛
, 张效明
, 张俊
, 刘群
, 武文君
, 陈燕
, 熊守庆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炎症机制及氟伐他汀的抗炎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6): 501-503.
|
[12] |
李冰冰
, 董志远
, 姜杉
, 周琪
, 邓琳琪
, 成希明
, 赵娟
.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5): 456-458.
|
[13] |
沈彬
, 朱正炎
, 张红卫
, 王礼
. 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的临床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9): 972-974.
|
[14] |
李勇
. 二级医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现状与指南的差距.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8): 820-822.
|
[15] |
戴志江
. 胺碘酮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8): 939-941.
|
[16] |
邱珺
, 徐时平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与院内结局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2): 1658-166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2.028
|
[17] |
庄颖
, 姚荣英
. 大豆异黄酮对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1): 90-92.
|
[18] |
汤凤英
, 马礼坤
, 石增刚
, 桑更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白介素-10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5): 456-458.
|
[19] |
户学敏
, 徐建
.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中无复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8): 805-808.
|
[20] |
余强
, 马根山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sCD40L和MMP-9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519-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