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峰
, 张军
, 沈童童
, 李兆伟
.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9): 1241-1243.
|
[2] |
赵文岭
, 王兵
.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9): 1059-1061.
|
[3] |
戴志江
. 胺碘酮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快速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8): 939-941.
|
[4] |
刘晓玲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2): 260-26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2.036
|
[5] |
张宁
, 张庆华
, 靳二冬
, 李凯
, 高雯
. 替罗非班结合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凝血纤溶状态、炎症反应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4): 457-46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09
|
[6] |
汤凤英
, 马礼坤
, 石增刚
, 桑更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白介素-10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5): 456-458.
|
[7] |
于影
, 胡杰
, 姜翠荣
, 李正红
, 高琴
. 远距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2): 109-111,116.
|
[8] |
叶云
, 祝晓光
. p38 MAPK与心肌缺血性损伤及其治疗.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4): 367-369.
|
[9] |
闵凤
, 胡志远
, 牛放
, 姚瑞雪
, 韩雅玲
, 于影
. 不同剂量乙醇对垂体后叶素致家兔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5): 568-572,57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5.003
|
[10] |
李冰冰
, 董志远
, 姜杉
, 周琪
, 邓琳琪
, 成希明
, 赵娟
.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5): 456-458.
|
[11] |
李勇
. 二级医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现状与指南的差距.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8): 820-822.
|
[12] |
王猛
, 曾莉容
, 张弢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hs-CRP、Lp(a)、CysC及ApoA与GRACE评分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6): 728-73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6.009
|
[13] |
廉迎冬
. 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效果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9): 1217-121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9.019
|
[14] |
袁牧
, 张阳
, 石士奎
, 杨培培
, 谢波
, 汪红梅
, 华元人
. 介入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20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5): 394-395.
|
[15] |
孙惠
, 陈勤芳
.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 76-77.
|
[16] |
孔德荣
, 贾苏豫
, 杨眉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护理干预.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 103-105.
|
[17] |
丁坤
, 孙春启
, 关欣
, 史玉露
.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5): 473-474.
|
[18] |
黄静
, 闫秀琴
.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8): 1065-1067.
|
[19] |
周静
. 2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24h护理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8): 894-895.
|
[20] |
贾苏豫
, 石增刚
, 张亮
, 张隽
. 不同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1): 1511-1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