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章勤
, 孙向东
, 宋长春
, 张海丽
, 邹琪
, 杨斌
. 被动躯体运动对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病人获得性衰弱的干预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0): 1436-143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0.033
|
[2] |
王海斌
, 刘宇智
, 金宁
, 张继友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人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失败原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3): 341-343,34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3.018
|
[3] |
陆纪德
, 张崇德
, 邱建平
, 包起钫
. 螺内酯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1): 57-58.
|
[4] |
蒋静
, 王银娥
, 王振杰
. EICU不同年龄段呼吸重症病人机械通气相关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11): 1616-1618, 162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11.030
|
[5] |
郑胜永
, 蒋锦琪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与心功能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6): 493-495.
|
[6] |
汪靖
, 裘存新
, 吴捷华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2): 181-183.
|
[7] |
胡洁
. 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1): 1555-1556.
|
[8] |
谢文杰
, 叶转仪
, 蔡金亮
, 庞荣峰
. 不同机械通气模式治疗老年重症胸部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2): 206-20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2.019
|
[9] |
范益芹
. 便携式呼吸机在院前转运危重患者的使用与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2): 1145-1146.
|
[10] |
侯丽
, 朱红娟
, 汪伟
, 贾培艳
, 黄美玲
, 章凤
. 三通管密闭式吸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机械通气中应用的安全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2): 1402-1403.
|
[11] |
郝现伟
, 张凯
, 尹志辉
, 张丽
, 刘欣跃
. 根据肺泡-动脉氧压差调节呼吸机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0): 1290-129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0.010
|
[12] |
刘晓萌
, 王立宪
, 牛志强
, 单士强
, 任蕾
, 郭玉峰
. 不同通气模式结合Autoflow技术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对呼吸力学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3): 335-33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3.013
|
[13] |
程储记
, 方长太
. 无创机械通气联合硝普钠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4): 330-332.
|
[14] |
荣峰
. 有创-无创序贯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应用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4): 442-444.
|
[15] |
毕良学
, 金丹群
. 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机及气道管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6): 495-497.
|
[16] |
范小龙
, 黄永鹏
, 庞荣锋
, 伍增龙
, 廖飞娥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4): 493-49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4.022
|
[17] |
郭莉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6): 755-756.
|
[18] |
胡司淦
. Fas系统在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变化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4): 439-440.
|
[19] |
陈向民
, 沈思钰
, 宋耀鸿
, 蔡辉
. 异丙肾上腺素诱导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的建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3): 273-275.
|
[20] |
周亚刚
, 张海婴
, 蒋克泉
, 伍旭升
, 张高峰
, 曹健敏
.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尾加压素的变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4): 335-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