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海莲
, 朱云
, 张琦
, 王增慧
, 刘军权
. 慢性胃炎CD4+T、CD8+T细胞及Foxp3的表达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9): 1147-1150,115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9.008
|
[2] |
何峰
. 中西医结合序贯疗法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3): 307-30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3.008
|
[3] |
赵莉萍
, 胡咏梅
. 幽门螺杆菌诱导大鼠胃上皮细胞凋亡与一氧化氮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7): 784-786.
|
[4] |
钟能华
, 韩真
. 安徽省消化性溃疡和糜烂性胃炎的治疗状况调查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6): 718-719,722.
|
[5] |
黄丽丽
, 许礼发
. 细胞因子基因型多态性与HPV引起的子宫颈损伤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7): 783-784,787.
|
[6] |
罗方林
, 钟文亮
. 单磷酰酯A预处理的心肌延迟保护作用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及蛋白激酶C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6): 708-71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6.002
|
[7] |
蔡兆根
, 于东红
. 胃癌RASSF1A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4): 281-283.
|
[8] |
杨清峰
, 江泳
, 张旭
, 周磊
, 张爽
.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细胞免疫应答及与胃癌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2): 190-193.
|
[9] |
吴海波
, 于东红
, 唐素兰
, 承泽农
. 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5): 443-447.
|
[10] |
罗彦丽
, 于东红
. 幽门螺杆菌及其L型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 90-92.
|
[11] |
段立彬
, 何先弟
, 汪华学
. 烫伤致兔急性肺损伤早期肺泡灌洗液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1): 1457-1459,1469.
|
[12] |
金齐力
, 韩玮玮
, 程霞
, 杨玉萍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2型糖尿病病人代谢水平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9): 1252-125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9.026
|
[13] |
邵礼成
, 余志辉
, 王介朱
. 幽门螺杆菌CagA、VacA基因分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与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7): 863-86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7.007
|
[14] |
田甜
, 于东红
. 胃癌组织中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与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的关系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2): 1214-1216,1219.
|
[15] |
李雅琳
, 郑海伦
, 王启之
, 于东红
, 柳青
, 燕善军
, 柯希全
. Toll样受体4、核因子-b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 16-19.
|
[16] |
辛毅
. 多潘立酮、铝碳酸镁联用氟哌噻吨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2): 127-129.
|
[17] |
韩宝荣
.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消化性溃疡健康指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5): 474-475.
|
[18] |
王启之
, 于东红
, 汪强武
, 吴炎
, 燕善军
, 田怡
, 周蕾
, 承泽农
. 幽门螺杆菌及其CagA基因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6): 487-489.
|
[19] |
赵芳芳
. 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编码基因及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1): 108-109.
|
[20] |
张震
, 孟翔凌
. 幽门螺杆菌及其代谢产物与胆结石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4): 498-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