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廓清术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程元光 文刚 汪毅 何磊 沈阳 李瑞 丁丁 汪贯龙 孟翔凌

引用本文:
Citation:

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廓清术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作者简介: 程元光(1970-), 男, 硕士, 副主任医师
    通讯作者: 孟翔凌, anyimxl@163.com
  •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KJ2016A3352

  • 中图分类号: R735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analysis of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in No.12 lymph node dissection of distal gastric cancer

    Corresponding author: MENG Xiang-ling, anyimxl@163.com
  • CLC number: R735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用于远端胃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第12组)清扫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远端胃癌病人88例,随机分为3组行胃癌根治术(D2+经不同手术入路行第12组淋巴结清扫),其中前入路组30例,后入路组26例,右侧入路组32例。针对3组病人的第12组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第12组淋巴结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年龄、性别、术后病理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入路组术中第12组淋巴结清扫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其他2组(P < 0.05~P < 0.01),后入路组术中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P < 0.05)。结论后入路法在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清扫中清扫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表 1  3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x±s)

    分组 n 年龄/岁 分期
    0和Ⅰ
    前入路组 30 63.57±11.37 26 4 7 9 14
    后入路组 26 62.46±10.26 17 9 10 4 12
    右侧入路组 32 62.28±8.70 24 8 13 5 14
    F 0.14 3.51* 3.63*
    P >0.05 >0.05 >0.05
    MS组内 102.672
    *示χ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3组病人术中术后情况比较(x±s)

    分组 n 出血量/mL 清扫时间/min 清扫淋巴结数目/枚 肛门排气时间/h 术后住院时间/d
    前入路组 30 50.21±21.38 41.71±20.48 4.03±0.77 70.62±25.71 9.56±5.23
    后入路组 26 33.25±19.41* 25.09±17.08** 4.61±0.86 68.88±28.27 8.36±4.77
    右侧入路组 32 45.53±23.76 39.23±18.17△△ 4.08±1.13 78.21±20.39 9.10±5.72
    F 4.47 6.27 3.19 1.20 0.36
    P < 0.05 < 0.01 >0.05 >0.05 >0.05
    MS组内 473.523 350.181 0.898 612.676 27.851
    q检验:与前入路组比较*P < 0.05, **P < 0.01;与后入路组比较△P < 0.05, △△P <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3组病人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n;百分率(%)]

    分组 n 术中血管损伤并出血 术中胆管损伤(胆瘘或梗阻性黄疸) 淋巴漏 胰瘘 腹腔感染 并发症 χ2 P
    前入路组 30 3 2 0 2 2 9(30.00) 6.32 < 0.05
    后入路组 26 0 0 0 1 0 1(3.85)*
    右侧入路组 32 2 0 1 1 3 7(21.88)
    合计 88 5 2 1 4 5 17(19.32)
    χ2分割:与前入路组比较*P < 0.05;与后入路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左婷婷, 郑荣寿, 曾红梅, 等.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J].中国肿瘤临床, 2017, 44(1):5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7.01.881
    [2] SOBIN LH, GOSPODAROWICZ MK, WITTEKIND C.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 (UICC) TNM Classification of Malignant Tumors (7th edn).Wiley-Blackwell:Oxford, 2010.15 Japanese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Japanese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carcinoma:3rd English edition[J].Gastric Cancer, 2011, 14(2):101. doi: 10.1007/s10120-011-0041-5
    [3] Japanese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Japanese gastric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s 2010(ver.3)[J].Gastric Cancer 2011, 14(2):113. doi: 10.1007/s10120-011-0042-4
    [4] TAKAHASHI T, SAIKAWA Y, KITAGAWA Y.Gastric cancer:current statu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Cancers (Basel), 2013, 5(1):48.
    [5] TÓTH D, PLÓSZ J, TÖRÖK M.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ymphad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J].World J Gastrointest Oncol, 2016, 8(2):136. doi: 10.4251/wjgo.v8.i2.136
    [6] 顾钧, 费哲为, 欧敬民.胃窦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微转移与清扫[J].上海变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27(7):841.
    [7] JAGRIC T, POTRC S, IVANECZ A, et al.Evaluation of focused sentinel lymph node RT-qPCR screening for micrometastases with the use of the Maruyama computer program[J].Eur Surg, 2013, 45(5):270. doi: 10.1007/s10353-013-0226-8
    [8] FENG JF, HUANG Y, LIU J, et al.Risk factors for No.12p and No.12b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in China[J].Ups J Med Sci, 2013, 118(1):9. doi: 10.3109/03009734.2012.729103
    [9] CHEN R, HE Q, CUI J, et al.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early gastric cancer[J].Chin Med J(Engl), 2014, 127(3):560.
    [10] SHINOHARA T, KANAYA S, TANIGUCHI K, et al.Laparoscopic total gastrectomy with D2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gastric cancer[J].Arch Surg, 2009, 144(1):1138.
    [11] LEE SL, LEE HH, KO YH, et al.Relevance of hepatoduodenal ligament lymph nodes in resectional surgery for gastric cancer[J].Br J Surg, 2014, 101(5):518. doi: 10.1002/bjs.9438
    [12] 尤小兰, 王元杰, 李文琦, 等.进展期胃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7, 20(3):283.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74.2017.03.011
    [13] 陈浩, 李婷婷, 庞典付, 等.进展期胃癌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清扫[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1, 20(4):325.
    [14] 邵永胜, 张应天.胃癌根治术的技术要求[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3, 40(7):49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03.2013.07.022
    [15] FELICE B, ANDREA G, FEBRIZIO B, et al.Reltionships between gastric development and anatomic base of radical surgery for cancer[J].World J Surg, 2002, 26(9):1139. doi: 10.1007/s00268-002-6346-0
    [16] LIAKAKOS T, FATOUROS M, PAVLAKI K, et al.Standards and trends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J].Gastric Breast Cancer, 2004, 3(1):47.
  • [1] 李建广张少军 . 岩斜区肿瘤常用手术入路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2): 237-240.
    [2] 李小绪张少军 . 颞下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4): 434-43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4.004
    [3] 王会 . 跗骨窦切口手术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5): 616-61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5.016
    [4] 阮福祥田怀杲 .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与胃肠道肿瘤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0): 1076-1078.
    [5] 盛桂凤毕延智董益忠张亚平宋红蕾徐建忠 . 葡萄糖酸钙防治改良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胃肠肿瘤神经毒性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2): 1106-1108.
    [6] 蔡昶孟宪良李军夏燕张艮龙 . 胃肠道间质瘤53例临床病理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0): 911-913.
    [7] 李楠葛霞 .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4): 362-364.
    [8] 钟辉宋曾光刘运贤吴小龙 . 神经纤维瘤病1型相关的胃肠道间质瘤.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0): 1012-1014,1017.
    [9] 蔡昶孟宪良李军夏燕张艮龙 . 胃肠道间质瘤中bcl-2、p53表达及其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7): 596-598.
    [10] 许杨汪济东 . 大剂量顺铂和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合甲羟孕酮治疗晚期胃肠腺癌.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2): 147-148.
    [11] 吴志勇王峰李睿 . 右胸入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65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8): 803-804.
    [12] 陈亮汪涛张智勇 . 经胫前外侧入路切口在治疗Pilon骨折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9): 1233-123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9.025
    [13] 容可李小六周研魏新萍 . 前外侧与后外侧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6): 727-72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6.007
    [14] 高炳俊 . 胸大肌与肩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2): 1699-170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12.030
    [15] 束汉生张晓华田绪平金义超王昊张辉张秋建巢青 .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动眼神经的保护.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2): 192-193,19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2.016
    [16] 骆杰何长林 . 经腹经膈肌治疗进展期贲门癌22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3): 204-205.
    [17] 戴廷山刘伟曾建华王二朋张长虹 . 肾窦内肾盂加肾后下肾实质切开治疗巨大鹿角形肾结石.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1): 40-41.
    [18] 金鑫赵艳喻大军钱军 . 侧方入路在甲状腺肿瘤再次手术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6): 720-721,72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6.006
    [19] 单文谢赛旗刘宇朱叶青孙涛陶立伟曹冠亚 . 前入路隆突下淋巴结清扫在单孔胸腔镜左侧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 74-7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1.019
    [20] 邓锐周少波贲大刚王远鹏 . 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在甲状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5): 606-608, 61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5.013
  • 加载中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493
  • HTML全文浏览量:  1924
  • PDF下载量:  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1-30
  • 录用日期:  2019-05-07
  • 刊出日期:  2019-06-15

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廓清术不同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通讯作者: 孟翔凌, anyimxl@163.com
    作者简介: 程元光(1970-), 男, 硕士, 副主任医师
  • 1.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胃肠外科, 安徽 合肥 230061
  • 2.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胃肠外科, 安徽 合肥 230061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KJ2016A335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用于远端胃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第12组)清扫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远端胃癌病人88例,随机分为3组行胃癌根治术(D2+经不同手术入路行第12组淋巴结清扫),其中前入路组30例,后入路组26例,右侧入路组32例。针对3组病人的第12组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第12组淋巴结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年龄、性别、术后病理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入路组术中第12组淋巴结清扫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其他2组(P < 0.05~P < 0.01),后入路组术中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P < 0.05)。结论后入路法在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清扫中清扫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English Abstract

  • 胃癌在中国是最常见而且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也是国家防治的重点[1]。在胃癌预后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淋巴结的转移状况是最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淋巴结的清扫是胃癌根治术中最核心的内容。目前对远端胃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第12组)具体的清扫组别及策略仍然存在诸多争议。第七版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日本胃癌协会(JGCA)将第12组淋巴结视为区域淋巴结[2-3],因此在远端胃癌根治术中需要对肝十二指肠韧带进行脉络化清扫才能使得第12组淋巴结的清扫更为彻底,从而最大限度地明确淋巴结累及范围和数目,为精准判断胃癌术后分期、评估预后及制定个体化的术后综合治疗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依据。但在第十四版和第十五版《胃癌处理规约》中,第12组淋巴结亚组中仅有第12a组被定义为区域淋巴结,而第12b组和第12p组被视为远处转移,所以将第12b组和第12p组及神经脂肪组织进行脉络化甚至于骨骼化的清扫似乎超越了传统的D2清扫术,常规清扫的临床合理性也一直受到质疑。

    按照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的建议:肿瘤A级根治原则(D>N),要达到彻底的A级(绝对)胃根治度,Ⅰb期胃癌应行D2清扫术,Ⅱ及Ⅲ期胃癌应行D2+和/或D3根治术[4-5]。此前,不少学者在对第12组淋巴结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第12组淋巴结中阳性淋巴结数和微转移现象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肿瘤细胞分化低、浸润深的晚期胃癌[6-8],因此,许多学者尤其是以日本、中国和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及少数欧美学者将第12组的清扫作为胃癌根治术中的常规而且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认为淋巴结扩大清扫有助于5年生存率的显著改善[9-12]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结构比较复杂,因此在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时容易造成包括术中胆管及血管的损伤,导致术后胆漏、胆囊坏疽、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损伤出血等诸多风险[13]。对此也有持不同意见者,他们认为行肝十二指肠韧带的骨骼化清扫既不延长手术时间,也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安全、可行[14]。所以在进展期远端胃癌标准根治术中,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的根治性和安全性的对立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之一。本研究比较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中不同入路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廓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作报道。

    • 选取2012年9月至2017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胃肠外科经胃镜和病理明确诊断为远端胃癌88例,随机分成3组,由同组医生手术,分别经不同入路行胃癌根治术(D2+肝十二指肠韧带廓清),其中采用前入路法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36~80岁,术后病理分期:0期和Ⅰ期7例,Ⅱ期9例,Ⅲ期14例;采用后入路法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40~81岁,术后病理分期:0期和Ⅰ期10例,Ⅱ期4例,Ⅲ期12例。经右侧入路法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47~79岁,术后病理分期:0期和Ⅰ期13例,Ⅱ期5例,Ⅲ期14例。术前充分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向医院伦理委员会报备并获批准。

    • 纳入标准:(1)术前内镜活检及病理明确为远端胃腺癌;(2)术前腹部增强CT、EUS或PET/CT检查证实肿瘤未侵入周围器官及远处转移;(3)术前检查腹主动脉旁无肿大淋巴结,重要的血管未被肿瘤包绕。排除标准:(1)术前证实肿瘤有广泛播散或远处转移;(2)已接受新辅助化疗;(3)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等严重疾病。

    • 将肝十二指肠韧带向下牵拉使之保持一定张力,横行切开其上缘表面腹膜,通过触诊肝固有动脉的搏动定位并判断肝固有动脉表面组织的厚度,切开肝固有动脉浅面,解剖出肝固有动脉并向下游离,根部处理胃右动脉,直至GDA水平;由上而下切开胆总管右缘表面的腹膜,直至十二指肠球部上缘,小心游离胆总管(注意保护胆管壁和胆总管滋养血管,以防胆总管缺血、坏死);在肝固有动脉后方分离、显露门静脉前壁,结扎较大淋巴管,贴门静脉前壁小心向下游离,根部结扎胃右静脉及部分胃左静脉,直至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部。在胆总管左侧、肝固有动脉后方及门静脉前方的间隙,清扫第12a组。取Kocher切口,向左翻转游离十二指肠降段和胰头,充分显露后方的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及门静脉,清扫胆总管下部周围的第12b组、沿门静脉的第12p组和胰头上后部的第13a组(在解剖上下部胆管旁第12b组、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的第12p组与胰头后部的第13a组常常连在一起,缺乏一个天然的界限,术后剔除第13a组再纳入统计),将清扫的淋巴脂肪组织和之前清扫下的第12a组整块自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推向韧带左缘并向左下适当牵引,从上而下剥离至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部,完成第12组淋巴结的整块清扫。

    • 先循GDA向上游离显露肝总动脉及胰腺上缘、肝总动脉与GDA形成的三角区,再沿肝十二指肠韧带下缘切开其表面腹膜,向右延续为Kocher切口,在胰腺上缘、肝总动脉、GDA形成的三角区小心钝性分离其深部门静脉前方的疏松组织,暴露门静脉起始部前壁,沿门静脉前壁向肝门部分离出门静脉前方和左侧方间隙,根部结扎胃右静脉和部分胃左静脉,在门静脉壁左前间隙纵行切开门静脉表面腹膜向上至左右分支水平;接着沿肝总动脉向肝固有动脉远端分离直至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缘,根部处理胃右动脉;由下而上切开胆总管右缘腹膜至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缘,取Kocher切口,以前述同法(前入路)清扫第12b组、第13a组与第12p组淋巴结,整块切除肝固有动脉、胆总管及门静脉之间的淋巴及脂肪组织,完成第12组淋巴结的彻底清扫。

    • 取Kocher切口,同法(见前入路)廓清胰头后的第12b组、第12p组、第13a组淋巴结(术后剔除第13a组再纳入统计);由下而上切开胆总管右缘表面的腹膜至左右肝管分叉水平,沿胆总管壁游离并向右侧牵拉;沿着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缘切开表面腹膜,再用同法(见前入路)解剖分离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并清扫其周淋巴脂肪组织(第12a组);将第12a组与已被廓清第13a组、第12p组及第12b组淋巴结一起经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移向左侧并整块切除,完成第12组淋巴结清扫。

    • 详细记录三种不同入路肝十二指肠韧带廓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的淋巴结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

    • 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和χ2检验。

    • 3组病人在年龄、性别、术后病理分期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分组 n 年龄/岁 分期
      0和Ⅰ
      前入路组 30 63.57±11.37 26 4 7 9 14
      后入路组 26 62.46±10.26 17 9 10 4 12
      右侧入路组 32 62.28±8.70 24 8 13 5 14
      F 0.14 3.51* 3.63*
      P >0.05 >0.05 >0.05
      MS组内 102.672
      *示χ2

      表 1  3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x±s)

    •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术中出血量和清扫时间方面,后入路组病人均低于前入路组和右侧入路组(P < 0.05~P < 0.01),前入路组与右侧入路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在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分组 n 出血量/mL 清扫时间/min 清扫淋巴结数目/枚 肛门排气时间/h 术后住院时间/d
      前入路组 30 50.21±21.38 41.71±20.48 4.03±0.77 70.62±25.71 9.56±5.23
      后入路组 26 33.25±19.41* 25.09±17.08** 4.61±0.86 68.88±28.27 8.36±4.77
      右侧入路组 32 45.53±23.76 39.23±18.17△△ 4.08±1.13 78.21±20.39 9.10±5.72
      F 4.47 6.27 3.19 1.20 0.36
      P < 0.05 < 0.01 >0.05 >0.05 >0.05
      MS组内 473.523 350.181 0.898 612.676 27.851
      q检验:与前入路组比较*P < 0.05, **P < 0.01;与后入路组比较△P < 0.05, △△P < 0.01

      表 2  3组病人术中术后情况比较(x±s)

    • 后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3.85%,均低于前入路组和右侧入路组(P < 0.05)(见表 3)。

      分组 n 术中血管损伤并出血 术中胆管损伤(胆瘘或梗阻性黄疸) 淋巴漏 胰瘘 腹腔感染 并发症 χ2 P
      前入路组 30 3 2 0 2 2 9(30.00) 6.32 < 0.05
      后入路组 26 0 0 0 1 0 1(3.85)*
      右侧入路组 32 2 0 1 1 3 7(21.88)
      合计 88 5 2 1 4 5 17(19.32)
      χ2分割:与前入路组比较*P < 0.05;与后入路组比较△P < 0.05

      表 3  3组病人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n;百分率(%)]

    • 基于已有研究[15]发现仅肝十二指肠韧带前方及内侧淋巴系统发育与胃背侧系膜发育相关,第十四版和第十五版《胃癌处理规约》中定义进展期远端胃癌标准的D2清扫的标准范围只限于第12a组淋巴结。然而,有关进展期远端胃癌的根治术肝十二指肠韧带中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争议一直未间断[2-3, 11],原因在于淋巴管大多与以血管为主的管道立体伴行,不同组别淋巴结之间缺乏一个天然的解剖界限,且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走行多有重叠或交叉,因此在清扫第12a组淋巴结时,无法与第12组b和p亚组淋巴结严格地区分清楚。R0切除是胃癌根治术的基本原则,这要求胃癌根治术有足够的淋巴结清扫范围[16]。我们认为对第12组淋巴结清扫要遵循整块切除的无瘤原则,需要连同其周围淋巴脂肪组织一起整块切除,才能保证淋巴结及淋巴管清扫的完整性。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胆道、门静脉及肝固有动脉等自身重要结构之间及与这些结构密切相关的属支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且多有解剖变异,如果对此区域解剖异常没有充分的认识,极易在手术中出现副损伤,造成严重后果。对于第12组淋巴结清扫不同入路的选择,我们的经验和体会:(1)血管损伤及出血与入路选择。第12组淋巴结清扫并发血管损伤及出血主要源于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其分支、胃右动脉、胃左静脉等的损伤,对韧带内血管(尤其是门静脉)的精准定位是避免损伤的前提,定位这些血管的重要解剖学标志是胰腺上缘的肝总动脉和GDA分叉,该解剖标志可以显示胰腺上缘、肝总动脉、GDA形成的三角区、肝固有动脉的位置及其表面组织的厚度、胃右动脉走行情况。胰腺上缘、肝总动脉、GDA形成的三角区对于门静脉前壁的定位非常重要,通过分离该三角区显露门静脉起始部前壁,门静脉前间隙的分离一方面确定肝固有动脉周围淋巴清扫的后方区界限,另一方面可显露和处理胃右静脉及部分胃左静脉,避免了从前方分离的盲目性。后入路组开始即通过解剖学标志使血管得到充分的显露,该组病例无一例血管及胆管损伤,由于清扫时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清扫时间显著缩短。而其他两组通过触诊的方法只能对肝固有动脉定位及其表面组织的厚度作出大致的判断,在分离显露出肝固有动脉及其后方的门静脉时易于损伤其主干及属支。在这两组中均出现血管损伤伴出血(分别为3例和1例)。因此后路法不仅适用于BMI较高的肥胖体型,对于存在血管变异的病例安全性也较高,前入路和右侧入路法适用于身体消瘦,BMI较低,肝十二指肠韧带脂肪结缔组织较少,直视下韧带内各结构较清楚的病例。(2)胆管的损伤与入路选择。游离胆总管时,对胆管壁滋养血管的保护和充分显露胰头及十二指肠后方胆管至关重要,否则极易造成胆瘘或者因结扎导致胆总管狭窄,尤其对存在胆道分支很低的病人。在后入路和右侧入路组中,开始就取Kocher切口,游离并向左翻转十二指肠降段和胰头,十二指肠后方的胆管和门静脉起始部得到很好的显露,这不但明显降低了胆道损伤的风险,也为后续第12b组、第12p组及第13a组的整块廓清创造了良好显露条件,同时也方便在后续清扫发生出血时可以用手及时控制出血部位,以便从容进行止血操作,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在前入路组由于游离胆管开始时胰头及十二指肠上方和后方的胆管未显露,本组病人出现2例胆管损伤,而另外两组无胆管损伤。(3)在3组不同入路中保持肝十二指肠韧带一定的张力均非常重要。这样能够充分暴露肝十二指肠韧带,且在张力的作用下,韧带内的淋巴脂肪组织易于剥离。3组在清扫的淋巴结数、术后肛门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日及术后并发胰瘘、淋巴漏和腹腔感染方面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对于远端胃癌的第12组淋巴结清扫,只要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清扫策略,三种手术入路在技术上均已被证明安全可行。后入路法在清扫开始即能在解剖标志的引导下很好地显露肝十二指肠韧带中的血管和胆管,便于在后续的清扫中做到“心里有数”,出血少,损伤小,清扫时间短,是肝十二指肠韧带清扫的更安全的手术入路。当然我们的样本量小,其远期疗效有待更多研究加以论证。

参考文献 (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