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转变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血氧及呼吸频率的影响

许琼

引用本文:
Citation:

转变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血氧及呼吸频率的影响

    作者简介: 许琼(1979-), 女, 主管护师
  • 中图分类号: R722.135

  • 摘要: 目的探讨转变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血氧及呼吸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临床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对照组患儿给予临床传统体位护理,观察组患儿均给予转变体位护理。分别于入院第1、3、5、7天监测2组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记录2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入院第1、3、5、7天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及呼吸频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观察组患儿咳嗽、气促、肺部湿罗音等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 < 0.05~P < 0.01);观察组患儿临床显效率56.67%,高于对照组的16.67%,临床总有效率90.00%,亦高于对照组的63.33%(P < 0.01和P < 0.05)。结论转变体位护理能明显改善新生儿肺炎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及呼吸频率,临床疗效显著。
  • 表 1  2组不同入院时间SpO2、HR及RR比较(x±s)

    观察时间 分组 n SpO2 HR/(次/分) RR/(次/分)
    入院第1天
    观察组 30 0.90±0.01 159.23±5.65 53.93±3.48
    对照组 30 0.87±0.02 165.13±6.84 56.53±4.19
    t 7.35* 3.64 2.61
    P < 0.01 < 0.01 < 0.05
    入院第3天
    观察组 30 0.94±0.01 140.93±4.87 43.09±2.21
    对照组 30 0.90±0.02 152.90±5.17 52.87±2.86
    t 9.80* 9.23 14.82
    P < 0.01 < 0.01 < 0.01
    入院第5天
    观察组 30 0.94±0.01 130.43±3.80 42.75±1.70
    对照组 30 0.91±0.01 152.31±5.40 50.64±3.10
    t 11.62 18.15 12.22*
    P < 0.01 < 0.01 < 0.01
    入院第7天
    观察组 30 0.98±0.01 128.33±3.68 41.70±1.37
    对照组 30 0.93±0.02 142.26±4.93 49.78±3.16
    t 12.25 12.40 12.85*
    P < 0.01 < 0.01 < 0.01
    *示t′值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比较(x±s; d)

    分组 n 咳嗽 气促 湿罗音 住院时间
    观察组 30 4.20±1.52 5.22±1.61 4.98±1.83 8.59±2.50
    对照组 30 5.31±1.50 6.65±1.64 6.28±1.66 10.05±2.59
    t 2.85 3.41 2.88 2.22
    P < 0.01 < 0.01 < 0.01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百分率(%)]

    分组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显效率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0 7 10 10 3 17(56.67) 27(90.00)
    对照组 30 1 4 14 11 5(16.67) 19(63.33)
    χ2 10.34 5.96
    P < 0.01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卢君, 林广, 林良武.126例新生儿肺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 3(6):256.
    [2] 孙正芳, 黄馨, 李建云.新生儿肺炎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21):98.
    [3] VOLLMAN KM.Interventional patient hygiene:Discussion of the issues and a proposed model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e nursing care basics[J].Intensive Crit Care Nurs, 2013, 29(5):250. doi: 10.1016/j.iccn.2013.04.004
    [4] WILSON S, BREMNER AP, HAUCK Y, et al.Evaluation of paediatric nursing-sensitive outcomes in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 using linked administrative hospital data[J].BMC Health Serv Res, 2013, 13(1):1. doi: 10.1186/1472-6963-13-1
    [5] 陆丽荣, 梁坚梅.不同体位对新生儿肺炎氧合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6, 1(8):111.
    [6] 邵肖梅, 叶鸿帽, 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98.
    [7] 李星, 安妍.新生儿肺炎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6, 18(5):527.
    [8] 屈霜红.新生儿肺炎患儿不同体位的护理对其疗效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 11(14):131.
    [9] 周海群, 谢惠娟, 黄要平.不同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9(13):91. doi: 10.3969/j.issn.1006-7256.2015.13.043
    [10] 黄旺金.体位疗法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 2017, 39(7):1108.
    [11] 谢惠娟, 周海群, 苏小燕, 等.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疗效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3):324. doi: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5.03.010
    [12] 柯欢, 殷苑琴, 肖云红, 等.转变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7, 32(21):43.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7.21.043
  • [1] 王晓莉 . 新生儿细菌性肺炎82例高危因素分析及防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2): 184-186.
    [2] 田丽 . 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效果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0): 1341-1343, 134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0.013
    [3] 周舒卢磊郭志远魏良辰黄月娥 . 基于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新生儿肺炎疗效的Meta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2): 242-24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2.026
    [4] 罗厚江王静谢怀珍贾文婷汪灵芝 . 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 48-50.
    [5] 孟媛胡玉清张华丽王学红 . 呼吸贴联合转变体位护理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7): 967-969, 97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7.032
    [6] 刘洵洵王佐范莉莉 . 布地奈德悬液雾化吸入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861-863.
    [7] 徐家新赵武诸宏伟武玉猛宣爱丽 . NICU中新生儿败血症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0): 1278-128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0.006
    [8] 徐春林冯石萍罗杰熊学辉胡均贤 . 颅脑外伤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应用镇静药物后呼吸频率、血氧分压及平均动脉压情况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2): 172-174,17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2.011
    [9] 戴明红李莉 . 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1): 99-100.
    [10] 罗厚江马兰王静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8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5): 583-584.
    [11] 钱庆燕顾安丽王春梅 . 纳络酮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6): 547-548.
    [12] 甄琴丁辉 . 间歇蓝光与持续蓝光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3): 274-275.
    [13] 韩旻袁建强王君琴叶晓琴巫绍明王子斌郑利华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60例病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3): 325-326.
    [14] 董传莉谢怀珍 .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77例病因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6): 684-685.
    [15] 许东宝汪浩文黄玮胡海英祝选姣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应用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9): 939-941.
    [16] 罗剑红 .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治疗中呼吸管理应用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3): 363-364.
    [17] 王信伟杨云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损害的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932-934.
    [18] 王芬 .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326例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6): 805-80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6.036
    [19] 孙丹钱同田礼军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的血液指标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6): 800-801,80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6.034
    [20] 刘云朱云龙 . 分娩方式对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0): 1370-137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0.021
  • 加载中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981
  • HTML全文浏览量:  2059
  • PDF下载量:  1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05-11
  • 录用日期:  2018-07-10
  • 刊出日期:  2019-06-15

转变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血氧及呼吸频率的影响

    作者简介: 许琼(1979-), 女, 主管护师
  •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 儿科, 安徽 六安 237000

摘要: 目的探讨转变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血氧及呼吸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儿均给予临床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对照组患儿给予临床传统体位护理,观察组患儿均给予转变体位护理。分别于入院第1、3、5、7天监测2组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记录2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入院第1、3、5、7天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及呼吸频率均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观察组患儿咳嗽、气促、肺部湿罗音等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 < 0.05~P < 0.01);观察组患儿临床显效率56.67%,高于对照组的16.67%,临床总有效率90.00%,亦高于对照组的63.33%(P < 0.01和P < 0.05)。结论转变体位护理能明显改善新生儿肺炎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及呼吸频率,临床疗效显著。

  • 新生儿肺炎属于世界范围的新生儿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死率不容小觑[1]。这是由于新生儿呼吸系统以及免疫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呼吸道在发生肺部感染后无法将异物进行有效的清除,容易造成气管阻塞甚至引起呼吸功能衰竭。因此,临床在对患儿进行积极对症治疗时,还需要患儿采取常规仰卧位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2]。但是新生儿胃尚未发育成熟,且姿势为水平位,胃容量较小,因此采取仰卧位后会造成口腔低于幽门,导致胃食管反流并引起吸入性肺炎;此外,由于新生儿气管较短且管腔小,且纤毛对细菌和尘埃清除能力差,容易使细菌下行入肺引起感染性肺炎[3-4]。研究[5]指出,对于新生儿肺炎患儿采用俯卧位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肺部功能。为进一步验证转变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血氧以及呼吸频率的影响,我院开展了相应的观察与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作报道。

    •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儿不同程度地表现有呼吸道症状,如皮肤发钳、气促、呼吸困难、反应差等;(2)肺部听诊可闻及明显的湿罗音、喘鸣音,X线片显示患儿肺纹理明显增强,呈点片状影,临床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均小于90%;(3)均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中的相关标准诊断明确[6]。排除标准:脑疾病、限制性肺疾病、急性出血、严重先天性疾病及器质性病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及临床需行机械通气患儿。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患儿中男16例,女14例;日龄9~26 d;病程6~11 d;体质量2.5~4.8 kg;分娩方式:顺产17例,剖宫产13例。对照组患儿中男18例,女12例;日龄10~28 d;病程7~12 d,体质量2.7~5.0 kg,分娩方式:顺产20例,剖宫产10例。2组患儿的性别、日龄、病程、体质量、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 2组患儿入院后均置于新生儿暖箱中并进行生命体征监护,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并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维持电解质平衡、雾化吸入等对症治疗,同时做好患儿治疗期间的基础护理及并发症预防等工作。其中对照组患儿均给予临床传统体位护理,即患儿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每2 h翻身一次,暖箱床头摇高15°~30°,按需喂奶,不宜过饱,每次喂奶后护理人员一只手托住患儿腰背部使其呈坐立位,一只手轻叩其背部帮助患儿排出因吸吮而吞入的空气,以避免患儿因吐奶而发生呛咳情况。观察组患儿均给予临床转变体位护理,即先取患儿面部朝下俯卧位,采用松软婴枕将其头部抬高30°左右,臀下垫一软枕,头部自然偏向一侧,上肢微屈上举头部分别置于两侧,下肢微屈呈蛙式,0.5 h后调整为仰卧位或自由体位;2~3 h后取左侧卧位,头部垫高30°,采用软枕将患儿背、臀部垫高使其保持头低脚高位,0.5 h后调整为自由体位;2~3 h后取右侧卧位,方法同左侧卧位;2 h后取仰卧自由体位,维持0.5 h后再取俯卧位,如上体位依次转变。每次体位转变前应采用新生儿复苏气囊面罩对沿支气管走向对患儿背部进行由下至上、由外及内节律性叩击,叩击期间严密观察患儿面部表情和肢体反应以及时调整叩击力度,其中抬手距离以4~5 cm为宜,叩击速度建议110~120次/分。2组治疗期间均定时按摩患儿头面部、脊背、腹部、肢体及足底部位,如患儿在常规喂养过程中吸允量不足,可采用鼻饲方式补充;如吸吮较差,可采用吸吮联合鼻饲相结合方式补充。

    • (1) 分别于入院第1、3、5、7天监测2组患儿的SpO2、心率(HR)、呼吸频率(RR),每项指标均连续监测3次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2)记录2组患儿咳嗽、气促、肺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3)治疗7 d后,评价并比较2组护理疗效[7]:其中以护理干预后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肺部无湿罗音,胸片正常视为治愈;以护理干预后患儿临床症状、肺部湿罗音及胸片显著改善视为显效;以护理干预后患儿临床症状、肺部湿罗音、胸片均有所好转视为有效;以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肺部湿罗音、胸片均未有好转,甚至恶化视为无效。临床显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病例数×100%,临床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 采用t(或t′)检验和χ2检验。

    • 观察组患儿入院第1、3、5、7天的SpO2、HR及RR均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见表 1)。

      观察时间 分组 n SpO2 HR/(次/分) RR/(次/分)
      入院第1天
      观察组 30 0.90±0.01 159.23±5.65 53.93±3.48
      对照组 30 0.87±0.02 165.13±6.84 56.53±4.19
      t 7.35* 3.64 2.61
      P < 0.01 < 0.01 < 0.05
      入院第3天
      观察组 30 0.94±0.01 140.93±4.87 43.09±2.21
      对照组 30 0.90±0.02 152.90±5.17 52.87±2.86
      t 9.80* 9.23 14.82
      P < 0.01 < 0.01 < 0.01
      入院第5天
      观察组 30 0.94±0.01 130.43±3.80 42.75±1.70
      对照组 30 0.91±0.01 152.31±5.40 50.64±3.10
      t 11.62 18.15 12.22*
      P < 0.01 < 0.01 < 0.01
      入院第7天
      观察组 30 0.98±0.01 128.33±3.68 41.70±1.37
      对照组 30 0.93±0.02 142.26±4.93 49.78±3.16
      t 12.25 12.40 12.85*
      P < 0.01 < 0.01 < 0.01
      *示t′值

      表 1  2组不同入院时间SpO2、HR及RR比较(x±s)

    • 观察组患儿咳嗽、气促、肺部湿罗音等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 < 0.05~P < 0.01)(见表 2)。

      分组 n 咳嗽 气促 湿罗音 住院时间
      观察组 30 4.20±1.52 5.22±1.61 4.98±1.83 8.59±2.50
      对照组 30 5.31±1.50 6.65±1.64 6.28±1.66 10.05±2.59
      t 2.85 3.41 2.88 2.22
      P < 0.01 < 0.01 < 0.01 < 0.05

      表 2  2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比较(x±s; d)

    • 观察组患儿临床显效率56.67%高于对照组的16.67%,临床总有效率90.00%, 亦高于对照组的63.33%(P < 0.01和P < 0.05)(见表 3)。

      分组 n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显效率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0 7 10 10 3 17(56.67) 27(90.00)
      对照组 30 1 4 14 11 5(16.67) 19(63.33)
      χ2 10.34 5.96
      P < 0.01 < 0.05

      表 3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百分率(%)]

    • 转变体位是指病人在卧床上选择非常规仰卧的体位姿势,而是根据治疗目的、个体舒适等需要而进行新的体位姿势改变[8],周海群等[9]探讨不同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肺炎患儿的影响,指出采取转动体位的观察组患儿其临床症状如肺部罗音、哮鸣音、发热、咳嗽和咳痰等不仅消失时间明显较常规仰卧位患儿减少,而且还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护理效果,认为转动体位护理是促进新生儿肺炎恢复更为合理的护理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转变体位护理的观察组患儿在入院第1、3、5、7天的SpO2、HR及RR均明显优于常规仰卧位的对照组。这是因为研究中我们按照不同情况对观察组患儿进行相应的体位转变,其中头高脚低俯卧位是利用了流体动力学和重力的作用使患儿的胃由水平位变为下垂,这一方面促进了患儿的胃排空,确保胃内容物进入肠道,避免或降低了患儿胃食管反流的发生[10]。谢惠娟等[11]也指出新生儿在喂奶后给予头高脚低俯卧位,能有效减少患儿的哭闹发生,并认为该体位是新生儿的安全舒适体位。本研究采取转变体位后,患儿由于舒适度和安全感提高后,其生命体征也趋于平稳,因此观察组患儿的SpO2、HR及RR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证实了转变体位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证实了通过积极的转变体位使得观察组患儿咳嗽、气促、肺部湿罗音等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这与护理人员在本研究中针对新生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的特点以及长时间的单一卧位容易造成胎粪和痰液在气管内的滞结现象,通过对观察组患儿进行翻身、拍背以及左、右侧卧位等形式多样的体位转变的护理干预措施息息相关。分析认为通过上述护理干预措施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气管排出管腔内异物,另一方面通过拍背使原本黏附在肺泡周围及气管内的痰液发生松动并脱落排出;而且对患儿进行左、右侧卧位的改变,还能有效提高患儿膈肌收缩力,促进其肺通气的进一步改善,并显著减少肺不张的发生率[12]

      综上所述,临床对于新生儿肺炎患儿实施积极的转变体位护理,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SpO2、HR及RR,而且有效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