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深度烧伤病人效果

王林 刘君 李天成

引用本文:
Citation: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深度烧伤病人效果

    作者简介: 王林(1979-), 男, 主治医师
  • 中图分类号: R644

Effect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n the treatment of deep burn

  • CLC number: R644

  • 摘要: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深度烧伤病人效果。方法选取100例Ⅱ度烧伤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2组病人创面清洗完成后,采用VSD装置对创面进行封闭,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采用表皮生长因子溶液冲洗吸引装置及病人的创面。比较2组病人的创面愈合情况和炎症应激反应情况。结果治疗5 d后,2组创面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素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10 d、15 d后2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瘢痕愈合数及感染数均低于对照组(P < 0.05~ P < 0.01)。结论VSD技术结合表皮生长因子能促进深度烧伤病人的创面愈合,减轻病人的炎症应激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表 1  2组病人治疗后创面愈合率比较(x±s)

    分组 n 治疗后5 d 治疗后10 d 治疗后15 d F P MS组内
    观察组 50 0.163 2±0.024 8 0.477 2±0.026 7** 0.781 2±0.026 4** 7 074.00 < 0.01 0.000 1
    对照组 50 0.155 8±0.017 8 0.426 2±0.023 9** 0.732 1±0.028 9** 7 236.00 < 0.01 0.000 1
    t 1.71 10.06 8.87
    P >0.05 < 0.05 < 0.05
    q检验:与治疗后5 d比较**P <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病人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比较(n)

    分组 n 愈合时间/d 感染 瘢痕愈合
    观察组 50 18.9±1.9 2 7
    对照组 50 27.8±3.6 12 17
    χ2 15.46* 8.31 5.21
    P < 0.05 < 0.01 < 0.05
    *示t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组病人治疗后炎症及应激反应情况比较

    分组 n IL-1/(μg/L) TNF-α/(μg/L) E/(ng/mL) NE/(ng/mL) R/(pg/mL)
    观察组 50 46.9±1.3 3.8±0.5 102.7±13.5 98.9±13.6 3.1±0.4
    对照组 50 67.4±3.7 7.6±1.1 179.2±21.7 172.9±18.5 6.2±0.6
    t 36.96 22.24 21.17 22.79 30.40
    P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下载: 导出CSV
  • [1] 董运凤, 张静涛, 李红英, 等.烧伤病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9):2265.
    [2] FAGAN SP, BILODEAU ML, GOVERMAN J.Burn intensive care.[J].Surg Clin North Am, 2014, 94(4):765. doi: 10.1016/j.suc.2014.05.004
    [3] 黄跃生.加强烧伤创面处理是防治并发症的重要措施[J].中华烧伤杂志, 2014, 30(3):191.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4.03.001
    [4] 汤文彬, 李孝建, 邓忠远, 等.统一创面手术方案对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治疗结果的影响[J].中华烧伤杂志, 2015, 31(4):254.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4.004
    [5] 宁勇, 刘明锁, 刘文文, 等.持续个性化康复治疗在深度烧伤后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 2014, 16(3):413. doi: 10.3760/cma.j.issn.1008-1372.2014.03.046
    [6] 尚新志, 钟辉, 唐乾利.中药冲洗+VSD结合手术治疗烧伤后胫骨外露创面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1):40. 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14.01.014
    [7] NAGELSCHMIDT M, BECKER D, AGELSCHMIDT M, et al.Effect of fibronectin therapy and fibronectin deficiency on wound healing:a study in rats[J].J Trauma, 1987, 27(11):1267.
    [8] 王进勇, 邹飞扬, 李莉莉, 等.烧伤病人早期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18):4445.
    [9] 张建利, 姜英令.大面积烧伤中晚期感染创面的修复[J].山东医药, 2015, 55(11):57. doi: 10.3969/j.issn.1002-266X.2015.11.022
    [10] XU XP, CAI XH, ZHANG L, et al.Clinical efficacy of vacuum-sealing drainage in treatment of Fournier's gangrene[J].J Oral Rehabilitat, 2015, 23(2):339.
    [11] 伍国胜, 陈郑礼, 朱世辉, 等.深Ⅱ度烧伤创面植皮术后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效果[J].中华烧伤杂志, 2015, 31(2):102. doi: 10.3760/cma.j.issn.1009-2587.2015.02.006
    [12] 余林薪, 段洪, 刘晓天, 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肢体重度创伤中的运用体会[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14, 11(1):35. doi: 10.3969/j.issn.1672-5972.2014.01.010
    [13] 杨萍, 闫洪伟, 龚慧, 等.生物泡沫敷料覆盖封闭负压引流加速慢性创面愈合中活性明胶酶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25):4064.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5.25.025
    [14] ANDRES C, HASENAUER J, AHN HS, et al.Wound-healing growth factor, basic FGF, induces Erk1/2-dependent mechanical hyperalgesia[J].Pain, 2013, 154(10):2216. doi: 10.1016/j.pain.2013.07.005
    [15] WANG L, WU X, SHI T, et al.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induced corneal epithelial wound healing; through nuclear factor kappa B subtype-regulated CCCTC binding factor(CTCF) activation[J].J Biolog Chem, 2013, 288(34):24363. doi: 10.1074/jbc.M113.458141
    [16] 刘军, 李武全, 韩亚龙, 等.多黏菌素B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治疗烧伤病人感染创面的疗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12(4):886.
    [17] 朱永康, 何鹏, 许岩磊, 等.疮灵液对模型大鼠血管新生与创面炎症反应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4, 36(5):43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246.2014.05.012
    [18] ROCHA J, EDUARDO-FIGUEIRA M, BARATEIRO A, et al.Erythropoietin reduces acute lung injury and multiple organ failure/dysfunction associated to a scald-burn inflammatory injury in the rat[J].Inflammation, 2015, 38(1):312.. doi: 10.1007/s10753-014-0035-7
    [19] 闵小佳, 厉碧荣, 李劼.不同治疗方法对子宫腺肌症病人的卵巢功能、应激状态及血清MMP含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15, 26(13):1976. doi: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3.0714
    [20] 曾杰, 陈宁波.白介素6、白介素8和白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21(6):28. doi: 10.3969/j.issn.1008-5971.2013.06.014
    [21] 李伟强, 张彩丽, 陈渭良.陈渭良伤科油对急性软组织损伤部位IL-1β及PGE2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3, 24(3):242. doi: 10.3969/j.issn.1003-9783.2013.03.008
  • [1] 卢朋松倪鹏赵飞龙潘浩斌董向梅 . 纳米银敷料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制剂对深Ⅱ度烧伤创面溶痂及愈合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7): 902-905, 90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020.07.016
    [2] 许杰艺 . 颈部巨大甲状腺癌术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 48-5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1.014
    [3] 严雪芹罗彩凤柏素萍严志新邢唯 . 烧伤科护士对应激相关障碍的认知及管理现状调查.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4): 552-55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4.032
    [4] 罗丽 .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重度烧伤病人心理康复的效果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7): 954-95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7.031
    [5] 刘继松赵经纬杜娟章祥洲方勇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凝胶对深Ⅱ度烧伤创面溶痂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849-851.
    [6] 袁媛张耀龙范宏娟宋旭东于增荣 . 半乳糖凝集素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846-848.
    [7] 赵众 .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治疗中小面积烧伤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1): 1431-1433.
    [8] 王萍赵凤娟杨艳丽杨静 . 重度呼吸道烧伤16例气管切开后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3): 306-308.
    [9] 杨艳丽赵凤娟王萍 . 手部深度烧伤后瘢痕畸形的防治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0): 1260-1261.
    [10] 刘继松章祥洲徐东卫李方奇卓丹 . 纳米银无菌敷料在小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0): 1270-1271.
    [11] 王逸娟刘曼曼徐淑秀吴丹吴炜彭曦 . 早期肠内营养促进烧伤后肠道增殖修复的实验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2): 1607-1610,1614.
    [12] 罗雪平周云黄支密 . 烧伤患者创面细菌感染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9): 1247-124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9.038
    [13] 刘群英 . 烧伤患者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7): 896-89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7.019
    [14] 刘曼曼王逸娟吴炜徐淑秀彭曦 . 烧伤大鼠肠黏膜损伤肠内营养实施时机的选择.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3): 326-32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3.010
    [15] 刘继松宋德恒章祥洲李勇杜娟 . 人工真皮修复儿童四肢烧伤后瘢痕挛缩的临床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0): 1374-137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0.025
    [16] 刘继松张开俊章祥洲徐东卫杜娟 . 儿童烧伤656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1): 59-61.
    [17] 赵凤德孙伟韩明锋时建 . 火药爆炸特重度烧伤合并肺冲击伤、吸入性肺损伤的临床诊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2): 196-198.
    [18] 于晓锋徐庆连 . 安徽省阜阳农村地区0~14岁儿童烧伤患病率调查.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9): 1208-1210.
    [19] 刘勇赵遵江张保德章荣涛梁其国王修坤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结合自体皮移植术在老年重度烧伤病人治疗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8): 1079-108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8.028
    [20] 傅敏 . 大面积烧伤患者浸浴治疗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3): 276-277.
  • 加载中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35
  • HTML全文浏览量:  2007
  • PDF下载量:  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7-25
  • 录用日期:  2017-01-19
  • 刊出日期:  2020-02-25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深度烧伤病人效果

    作者简介: 王林(1979-), 男, 主治医师
  • 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 整形美容烧伤科, 635000

摘要: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深度烧伤病人效果。方法选取100例Ⅱ度烧伤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2组病人创面清洗完成后,采用VSD装置对创面进行封闭,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采用表皮生长因子溶液冲洗吸引装置及病人的创面。比较2组病人的创面愈合情况和炎症应激反应情况。结果治疗5 d后,2组创面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素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治疗10 d、15 d后2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瘢痕愈合数及感染数均低于对照组(P < 0.05~ P < 0.01)。结论VSD技术结合表皮生长因子能促进深度烧伤病人的创面愈合,减轻病人的炎症应激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English Abstract

  • 烧伤属于临床上比较多见的外伤类型之一,可致使皮肤灼伤以及缺失等症状,在对其治疗的全部过程中需要始终进行创面处理[1-2]。烧伤创面改变,常是影响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所以治疗烧伤重点就是展开创面的正确处理[3]。深度烧伤的病人,由于坏死的组织常遗留于烧伤创面上,可造成烧伤创面持续的炎症反应,不仅能引发即时损害,还能够抑制组织细胞的生长[4]。由于病人本身对自己情况了解、烧伤后的局部环境以及处理方式不同,烧伤结果以及疗程差异较大,这是烧伤治疗学的难点[5]。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炎症既能起促进作用,也能起抑制作用。促进的炎症反应包括保护机体避免微生物损害,加快清除细胞残骸。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能使创面持续处于负压状态,属于一种新型的促进病人创面愈合的疗法,临床上该方法疗效得到高度肯定[6]。本文就VSD技术联合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深度烧伤病人对创面愈合及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作一报道。

    •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Ⅱ度烧伤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22~54岁,烧伤面积为3%~10%。观察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22~53岁,烧伤面积为4%~9%。2组病人年龄、性别、烧伤面积等均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年龄20~60岁;确诊为Ⅱ度烧伤;伤后1 d内入院治疗;烧伤面积3%~10%。排除标准:糖尿病史;静脉血栓病史;电击伤、化学灼伤;创面发生侵袭性感染;创面发生脓毒症。

    • 2组病人均进行创面清洗。采用VSD装置对创面进行封闭,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溶液,观察组采用表皮生长因子溶液冲洗吸引装置及病人创面。具体方法:先将装置的负压状态解除,每1%创面面积采用5 mL冲洗液,冲洗液通过装置的冲洗口注入,维持20 min,打开负压装置引流管,重新恢复装置的负压状态进行引流;每天冲洗2次。伤后5、10、15 d更换装置,期间如发现创面已经愈合,则VSD治疗终止。

    • 创面愈合率:病人治疗前及治疗后5、10和15 d更换装置时对创面的愈合情况进行观察,并按照NAGELSCHMIDT等[7]提出的方法计算愈合率。具体步骤:将透明薄膜敷于创面上,描绘其边缘,治疗前的面积为初始对照,再将透明薄膜附于硬纸板上,剪裁成对应面积的硬纸板,称重,按公式计算不同时间的愈合率:创面愈合率=(初始对照创面面积-不同时间点创面面积)/初始对照创面面积×100%。创面愈合时间:通过肉眼观察创面从最初接受治疗至完全上皮化的时间。对病人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记录创面感染例数及瘢痕愈合例数。

    • 治疗5 d,采集2组病人的外周血,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肾素(R)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试剂盒购于Roche公司。严格按照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结束后以空白调零,用酶标仪读出450 nm处的吸光度值,或者通过A450nm-A630nm计算吸光度值,通过该吸光度值判定检测结果。

    • 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χ2检验和t检验。

    • 治疗后5 d,2组创面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d、15 d后2组创面愈合率均升高(P < 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1);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瘢痕愈合数及感染数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见表 2)。

      分组 n 治疗后5 d 治疗后10 d 治疗后15 d F P MS组内
      观察组 50 0.163 2±0.024 8 0.477 2±0.026 7** 0.781 2±0.026 4** 7 074.00 < 0.01 0.000 1
      对照组 50 0.155 8±0.017 8 0.426 2±0.023 9** 0.732 1±0.028 9** 7 236.00 < 0.01 0.000 1
      t 1.71 10.06 8.87
      P >0.05 < 0.05 < 0.05
      q检验:与治疗后5 d比较**P < 0.01

      表 1  2组病人治疗后创面愈合率比较(x±s)

      分组 n 愈合时间/d 感染 瘢痕愈合
      观察组 50 18.9±1.9 2 7
      对照组 50 27.8±3.6 12 17
      χ2 15.46* 8.31 5.21
      P < 0.05 < 0.01 < 0.05
      *示t

      表 2  2组病人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比较(n)

    • 术后5 d,观察组IL-1和TNF-α及E、NE和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1)(见表 3)。

      分组 n IL-1/(μg/L) TNF-α/(μg/L) E/(ng/mL) NE/(ng/mL) R/(pg/mL)
      观察组 50 46.9±1.3 3.8±0.5 102.7±13.5 98.9±13.6 3.1±0.4
      对照组 50 67.4±3.7 7.6±1.1 179.2±21.7 172.9±18.5 6.2±0.6
      t 36.96 22.24 21.17 22.79 30.40
      P < 0.01 < 0.01 < 0.01 < 0.01 < 0.01

      表 3  2组病人治疗后炎症及应激反应情况比较

    • 烧伤创面的物理屏障消失,创面渗出大量组织液以及残留的坏死组织,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培养条件[8],如不能及时对创面进行处理,则会导致创面感染,从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9]。因此,正确并及时处理烧伤创面并减少细菌的感染是烧伤治疗的重要内容。

      VSD技术在临床上因其疗效显著而用于各种创伤后的创面治疗[10]。该技术具备的优点有:(1)所采用的负压封闭环境能显著该改善创面的微循环和局部血流,加快受损组织皮肤的再生,降低外周组织发生水肿的概率,并缩短愈合时间[11]。(2)病人烧伤的创面常被革兰阳性菌等病原菌所感染,并且病原菌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而VSD技术所采用的封闭环境,阻止了创面与外部的接触,从而降低了病原菌的感染,使组织的抗感染能力增强[12]。(3)负压封闭环境能激发创面组织的修复因子大量表达,促进机体各种酶和激活物的释放,保护创面形成的胶原成分,防止其流失,并抑制其降解,使创面的愈合时间缩短[13]。(4)该技术减少了病人的换药次数,进而减轻病人痛苦。但在使用该技术时,创面的大量坏死组织会吸引进入负压装置,尤其当创面的清洁不到位时,此时需对吸引装置进行冲洗或更换。而频繁更换则会加重病人的身体疼痛和经济负担,因此应定期对吸引装置进行冲洗。目前对冲洗溶液的选择不一,而不同的冲洗溶液所达到的创面治疗效果也不一样。

      创面愈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由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过程[14]。已有报道[15]表明,表皮生长因子能显著促进创面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增殖,促进表皮再生和真皮细胞角质化,使创面愈合速度加快,防止形成大量瘢痕。研究[16]表明,表皮生长因子还能促进组织功能和结构的恢复。本文观察组采用表皮生长因子溶液对负压引流装置进行冲洗,并对创面进行定期冲洗。结果表明,2组病人治疗后5 d创面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10 d、15 d时,观察组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创面感染数及瘢痕愈合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此外,烧伤的创面可诱发机体产生各种炎症应激反应[17],此过程中,一方面炎症细胞增多,TNF-α和白细胞介素的分泌增多,从而调控机体发生水肿和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18];另一方面,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进行刺激,释放儿茶酚胺激素,引起外周血管收缩。R、E和NE均属于儿茶酚胺类激素,可直接调节交感神经和应激反应,是应激反应检测指标[19]。TNF-α和IL-1都是比较重要的炎症因子。TNF-α在创伤刚发生时就已发生改变,不仅与损伤组织进行直接接触,还能激活其他白细胞介素,如IL-6、IL-8等[20]。IL-1也在创伤早期改变,其表达水平与组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21]。由于TNF-α和IL-1均于创伤早期即发生改变,本研究通过检测治疗后5 d的炎症因子水平,反映机体的炎症应激反应,结果显示观察组烧伤病人治疗后体内炎症因子及应激反应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VSD技术结合表皮生长因子能更有效缓解病人的炎症应激反应,促进伤口愈合。

参考文献 (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