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氨甲环酸灌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失血的疗效观察

王志焘 张晓东 刁天华 张敬标 吴帅 郑志远

引用本文:
Citation:

氨甲环酸灌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失血的疗效观察

    作者简介: 王志焘(1982-), 男, 硕士, 主治医师
  • 中图分类号: R687.3

Effect of tranexamic acid per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bleeding of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 CLC number: R687.3

  • 摘要: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局部灌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失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复杂胫骨平台骨折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2组病人均由同一手术组医师完成手术,观察组切口局部灌注氨甲环酸溶液,对照组灌注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病人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2组病人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和肢体周径变化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所有病人术后10 d均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均无静脉血栓形成,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心、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氨甲环酸局部灌注能够明显减少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且不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表 1  2组病人失血量的比较(x±s;mL)

    分组 n 总失血量 显性失血量 隐性失血量
    观察组 37 1098.6±367.6 143.7±66.1 610.7±179.8
    对照组 36 1478.2±784.5 158.3±65.6 868.7±213.6
    t 2.63* 0.95 5.59
    P < 0.05 >0.05 < 0.01
    *示t′值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病人术后引流量和肢体周径变化差的比较(x±s)

    分组 n 术后引流量/mL 肢体周径变化差/mm
    观察组 37 261.9±78.3 11.1±2.8
    对照组 36 421.3±106.7 21.5±2.9
    t 7.29 15.59
    P < 0.01 < 0.01
    下载: 导出CSV
  • [1] 周保军.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11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J].中国临床研究, 2014, 11(27):1368.
    [2] 连海荣, 魏增永, 罗建成, 等.氨甲环酸对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J].山东医药, 2014, 32(54):68.
    [3] 闵令田, 翁文杰, 邱勇, 等.关节腔内灌注氨甲环酸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出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CD].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4):482.
    [4] 林锦秀, 孙东, 郑潇, 等.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干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54(1):67.
    [5] 及松洁, 周一新, 李玉军, 等.不同氨甲环酸给药途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出血量影响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 2015, 31(44):4367.
    [6] 马金辉, 孙伟, 高福强, 等.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者的失血量及肢体周径变化:随机对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35(18):5577.
    [7] SANGASOONGSONG P, WONGSAK S, CHANPLAKORN P, et al.Efficacy of low-dose intra-articular tranexamic acid in total knee replacement:a prospective triple-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13, 14(1):340. doi: 10.1186/1471-2474-14-340
  • [1] 赵纲驿 . 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玻璃酸钠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综合应激状态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1): 1500-150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1.018
    [2] 胡海 .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继发骨性关节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9): 1177-1179, 118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9.009
    [3] 霍仁斌王强陈鹏涛 . 前外侧单切口三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的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2): 1643-164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2.018
    [4] 郭东辉李晓明马世强赵云超郭彬芳王旭洋陈建业韩广普 . 氨甲环酸联合自体血回吸收系统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2): 169-17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2.007
    [5] 朱成润金卫国刘立明曹燕庆 . 胫骨平台骨折36例治疗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5): 451-452.
    [6] 孙晓亮张结合赵鸣 . 两种胫骨平台关节面复位方式治疗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5): 638-64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5.021
    [7] 陈旭兵 . 手术复位钛板内固定治疗成人髁状突骨折27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 89-9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1.030
    [8] 朱益品张建浦宋勤圆杨名飞 . 同侧胫骨上端松质骨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SchatzkerⅢ型骨折18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8): 968-969.
    [9] 董新明 . T型或L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8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2): 143-144.
    [10] 王海洋葛武吕增亮毕正宾 . 改良双切口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5): 628-629,63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5.020
    [11] 李洪法管戈王开舫徐沫 . 不同方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0): 1368-1370,137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0.023
    [12] 徐名洪李景光黄爱民傅智平杨学明 . 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效果.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4): 508-51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4.020
    [13] 张晓珑何伟民 .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手术复位及植骨治疗.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3): 347-349.
    [14] 张庆黄明郑延贵戴永立方贵明 . 关节镜手术治疗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5): 616-618.
    [15] 赵炎平孙宏伟 . 手法复位夹板固定配合中药封包外敷治疗踝关节骨折54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6): 757-759.
    [16] 邓英虎汪康佘迪张韬程珺夏良政 . 徒手牵引复位髓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5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39(7): 879-88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7.014
    [17] 邵全安刘长征吴建生 . 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12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5): 487-489.
    [18] 朱孝勇杨科 .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8): 1076-107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8.014
    [19] 韩冠生袁伶俐李振伟 .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结合经皮穿针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2): 181-18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2.014
    [20] 殷刚杨雷刘海峰赵小强朱建国 . 多发伤并股骨干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治疗时机选择及疗效比较.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2): 1600-1601,160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2.019
  • 加载中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22
  • HTML全文浏览量:  2281
  • PDF下载量:  2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1-02
  • 录用日期:  2017-09-28
  • 刊出日期:  2019-11-15

氨甲环酸灌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失血的疗效观察

    作者简介: 王志焘(1982-), 男, 硕士, 主治医师
  • 安徽省利辛县人民医院 骨一科, 236700

摘要: 目的研究氨甲环酸局部灌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失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复杂胫骨平台骨折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2组病人均由同一手术组医师完成手术,观察组切口局部灌注氨甲环酸溶液,对照组灌注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病人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2组病人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和肢体周径变化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所有病人术后10 d均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均无静脉血栓形成,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心、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氨甲环酸局部灌注能够明显减少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且不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English Abstract

  •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骨折粉碎,合并软组织损伤严重,手术创伤较大,失血较多,常由此而导致术后功能锻炼延迟,恢复不佳[1]。为了减少出血,骨折复位固定手术中常使用止血带,但其术后出血较多,机体组织反应严重,不利于病人恢复及功能锻炼。氨甲环酸为赖氨酸合成衍生物,能够可逆性阻断纤溶酶原分子上的赖氨酸结合点,从而使纤溶酶原失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能力,使纤溶活性受到限制,发挥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减少术后出血,减少机体及局部组织反应,促进病人术后恢复[2]。目前氨甲环酸在髋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应用较多,临床效果较好,而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仍鲜有报道,为了测试氨甲环酸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我们设计并进行随机对比性临床研究。现作报道。

    • 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我科收治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病人81例,经严格筛选后纳入研究73例,随机分组,分组结果以密封形式交于主管医师。其中观察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19~69岁;骨折分型SchatzkerⅤ型30例,SchatzkerⅥ型7例;三柱分型两柱骨折11例,三柱骨折26例。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18~67岁;SchatzkerⅤ型32例,SchatzkerⅥ型4例;三柱分型两柱骨折13例,三柱骨折23例。2组病人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及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 所有病人手术均由同一手术组医师完成。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下,病人采用漂浮体位,常规使用气囊止血带,压力设置为300 mmHg。手术采用后内侧倒L形和前外侧弧形切口,根据骨折粉碎采用适度切口,完成骨折复位固定,放置两负压引流管,常规分层缝合切口。在松开止血带前观察组予氨甲环酸3 g加入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由负压引流管灌注于切口中。对照组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灌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切口,夹闭负压引流管2 h。2组病人术后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每日1次,至术后2周。且24 h液体补充不超过2 000 mL,以减少短期内血容量改变造成的计算公式偏差。如病人术后血红蛋白低于80 g/L,给予输血治疗纠正至100 g/L以上。

    • 入院时及术后第1、3、5天分别进行血细胞分析,以术后第5天病人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积,计算红细胞容量,并进一步计算病人围手术期的失血量。病人总失血量为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即术中失血量与术后失血量之和。总失血量=术前血容量×(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后红细胞压积)。术前血容量(BV)=k1×h3+k2×m+k3,其中h为身高(m),m为体质量(kg),男性病人k1=0.366 9,k2=0.0322,k3=0.604 1,女性病人k1=0.356 1,k2=0.033 1,k3=0.183 3。显性失血量为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患肢加压包扎为止时,吸引器瓶内血量及纱布称质量计算的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异体血输注量。引流量即为拔管之前每日引流量的累计值,拔管标准为每24 h负压引流量 < 10 mL。肢体周径变化为术后第1、3、5天手术侧肢体周径(髌骨下10 cm)的平均值与术前手术侧肢体周径之差。

    • 采用t(或t′)检验。

    • 观察组病人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2组病人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分组 n 总失血量 显性失血量 隐性失血量
      观察组 37 1098.6±367.6 143.7±66.1 610.7±179.8
      对照组 36 1478.2±784.5 158.3±65.6 868.7±213.6
      t 2.63* 0.95 5.59
      P < 0.05 >0.05 < 0.01
      *示t′值

      表 1  2组病人失血量的比较(x±s;mL)

    • 观察组术后引流量和肢体周径变化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见表 2)。

      分组 n 术后引流量/mL 肢体周径变化差/mm
      观察组 37 261.9±78.3 11.1±2.8
      对照组 36 421.3±106.7 21.5±2.9
      t 7.29 15.59
      P < 0.01 < 0.01

      表 2  2组病人术后引流量和肢体周径变化差的比较(x±s)

    • 所有病人术后10 d均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2组病人未发现静脉血栓形成,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心、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尤其是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多为高能量创伤所致,由于创伤能量大,骨折粉碎严重,关节面劈裂,粉碎及塌陷严重,常为两柱或者三柱骨折,并且可累及干骺端,常需要采用后内侧和前外侧双切口进行复位,行双钢板或三钢板固定,方能重建关节面,达到理想内固定效果[1]。在复杂胫骨平台手术中,为减少术中出血量、创造清晰的术野,避免对重要组织损伤,常在大腿近端使用充气止血带。但使用止血带并不能减少病人总的出血量,且止血带松解后会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脏负荷和人脑的血液灌注量,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而言,有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此外,止血带还可能造成局部组织的缺氧和酸中毒,刺激机体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并活化血小板,当松解止血带后,极易造成机体的高凝状态,增加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3]

      由于膝关节周围血管网丰富,手术切口暴露范围广泛,术中软组织剥离,止血带使用致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均可导致术后切口隐性失血及组织渗出增多,加重局部炎性反应及组织液吸收回流障碍,使膝关节局部发生剧烈肿胀,不但影响创伤组织的修复,引起切口并发症,而且会使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变性、粘连和挛缩,甚至致肌肉萎缩,致使病人膝关节僵硬甚至失去功能。因此,减少术后切口隐性失血,不但有利于病人整体恢复,而且能够促进局部组织修复,提高患肢关节功能恢复。

      氨甲环酸是赖氨酸的人工合成衍生物,通过与纤溶酶原分子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可逆性结合,使纤溶酶原的赖氨酸结合位点饱和,竞争性阻断纤维蛋白的赖氨酸残基与纤溶酶原或纤溶酶结合,抑制纤溶酶将纤维蛋白凝块裂解,从而产生止血的效果[2]。目前氨甲环酸作为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一线用药,广泛应用于膝、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文献[4]报道,氨甲环酸能够有效减少术中术后出血,也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氨甲环酸给药途径,目前文献[5]认为,术中静脉和局部使用均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但是由于氨甲环酸拮抗纤溶系统作用,理论上静脉给药会导致血栓形成可能, 并且这种作用与给药浓度呈正相关。较之静脉给药,本研究采用氨甲环酸局部灌注的方法,首先,药物可以直接到达作用区域,并且能够维持较长的有效作用时间,最大程度降低出血量;其次,局部灌注更有利于维持氨甲环酸的局部组织浓度,避免静脉给药浓度过高带来的并发症风险;最后,局部灌注较之全身静脉途径而言更加经济方便。有研究[6]显示,1.5%和3.0%氨甲环酸膝关节局部应用可减少了20%~25%或300~400 mL失血量,增加血红蛋白,且并不引起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另有研究[7]显示,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减少病人失血量存在剂量依赖效应。因此,本研究采用3.0 g氨甲环酸溶于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应用,联合引流管夹闭2 h延长药物与组织的接触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较对照组减少,且并未增加病人血栓事件风险。提示氨甲环酸灌注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中应用安全有效。

      综上,氨甲环酸局部灌注使用能够有效减少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并有助于减少术后引流量及患肢周径变化差,并不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率,有利于病人围手术期安全及患肢早期功能锻炼,从而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该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实惠,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是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