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连接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桥梁课程。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探讨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和机制,在揭示疾病的本质的同时,它更能够为如何预防和诊疗某一种疾病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第一次系统学习各种疾病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等知识,因而造成学生理解和掌握病理生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比较困难。本课题组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病理生理教学中,将微课作为灵活的组件嵌入相对应的教学环节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作报道。
-
选择蚌埠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为教学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为对照班(120人),另一班为实验班(122人)。两班学生均通过全国高等教育入学考试选拔,随机分班。两班学生的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和学习能力均具有可比性。
-
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建枝、钱睿哲主编的《病理生理学》,选取第9章“应激”共6学时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学目标、课件及教学视频等资源通过QQ群和考试酷平台与学生共享。两班由同一教师授课,教学大纲、教学时数、教学目标均相同,具有可比性。
-
采取传统的“以课程讲授为主、案例分析为辅”的方法进行授课。教学模式为“案例导入-概念分析-机制探讨”,结合多媒体课件对应激的相关内容进行讲授,有步骤地将应激的概念、机体的功能代谢改变及机制,以及应激与疾病的相关知识讲授给学生。课后,学生按要求完成考试酷平台的习题。
-
采取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
-
将教材内容分解成独立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又具有内在逻辑,同时将微课作为教学环节的灵活组件嵌入其中,形成微课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将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小组讨论以及课后复习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体化教学[1]。
-
以“应激”一节为例,将“应激”分为“概念、机制、病例”3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微课制作的内容不同,微课内容主要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启发思考、资源文献、基础理论、案例分析和问题解答等,根据教学进程在不同教学环节阶段推送给学生。在制作方面,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既可以自己亲自制作,也可在网上寻找相关资源,或者通过同业互助形式进行分享制作。微课时长控制在5~10 min,容量多在10~20 M,重点以视频、图片、典型临床案例等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以问题、讨论等启发学生从现象中总结、归纳出结论。
-
教师在课前将部分微课内容、教学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上传到考试酷平台和班级QQ群中,同学们自行下载后用于预习和复习。在课堂上利用微课导入问题:制造应激情境,感知应激时的躯体反应,同时利用耳熟能详的故事类比应激过程,引出在应激反应中,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到底会出现哪些改变及其发生机制。将同学分组,各组自行讨论,对理论知识不太理解的同学可自行观看基础理论类的微课,讨论结束后各组回答问题,教师进一步讲解有关理论知识。授课教师在每次课堂教学和讨论结束后对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重难点进行提示;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答疑。课后,要求同学通过观看微课,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加深理解。总之,学生学习的基本环节是“发现问题-知识背景-解决方案-发散思考”(见图 1),老师按照课程节奏推送微课组件,引导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完成教学内容。
-
采用t检验。
-
实验班学生两类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P < 0.01)(见表 1)。
分组 n 理论成绩 案例分析成绩 对照班 120 85.16±7.52 87.39 ±10.26 实验班 122 74.28±11.21 71.78±12.17 t — 8.85 10.78 P — < 0.01 < 0.01 表 1 实验班与对照班阶段性测试成绩比较(x±s;分)
-
实验班学生对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均达90%以上,满意度高(见表 2)。
项目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差 激发学习兴趣 92.13 6.19 1.68 0.00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91.33 6.03 1.81 0.83 课程知识掌握程度 90.45 7.23 1.32 1.00 知识面扩大程度 91.29 6.74 1.33 0.64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90.01 7.57 1.48 0.94 团队协作创新能力 90.74 7.58 1.02 0.66 表 2 实验班对微课嵌入式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
-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创造性人才必须掌握和学习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如何通过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终身学习,养成科学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态度。所以,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传统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跟大多数学科一样,有以下几个相同的特点:机械、枯燥和灌输记忆。在这种教学中,教师一般根据教学大纲备课,结合幻灯片,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即使是对于重点内容需要知识延伸和强化时,也不会超出教材和大纲范围,通常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积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教学方法改革的目标。在信息及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通过微课进行有机地融合,通过网络手段完成教学,尤其是通过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是适应医学教学改革趋势的。微课是一种零散的课程资源,它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技术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一般时间控制在10 min之内。而“嵌入式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嵌入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讲授型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提升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混合式教学模式过渡进程中的教育培养目标[3-4]。
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不同于传统单一类型的教学资源,它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微课嵌入式教学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引入微课嵌入式教学法,根据教学的内容与重、难点来设计微课内容,对问题进行详细的探究,通过微课内容的筛选,列举与临床工作或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掌握病理生理学中一些难懂的、深奥的知识。另外此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当前学生中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早已经普及,学生更容易接受利用此类终端,利用平时零碎时间,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传统教学方式明显不同,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的侧重点可集中在讲解知识体系中最复杂难懂的部分,可以组织学生集中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迅速理解重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综上,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相比,不但提高了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是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能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进行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实践能有效提升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总之,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更像是问路石,通过总结其在实施过程中好的意见与建议,使我们的教学方案和具体组织实施更加合理,为进一步提高病理生理学教学质量提供依据。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已展现出巨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将之普遍引入病理生理学教学是适应医学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的。
《病理生理学》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摘要:
目的对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采用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进行病理生理学教学;另一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课程结束后对两个班学生进行阶段性理论测试、临床病例分析能力测试及学习满意度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 结果与对照班比较,实验班理论考试成绩和病例分析测试成绩均得到显著提升(P < 0.01),课程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对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均达90%以上。 结论微课嵌入式教学模式对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效果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 -
表 1 实验班与对照班阶段性测试成绩比较(x±s;分)
分组 n 理论成绩 案例分析成绩 对照班 120 85.16±7.52 87.39 ±10.26 实验班 122 74.28±11.21 71.78±12.17 t — 8.85 10.78 P — < 0.01 < 0.01 表 2 实验班对微课嵌入式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
项目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差 激发学习兴趣 92.13 6.19 1.68 0.00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91.33 6.03 1.81 0.83 课程知识掌握程度 90.45 7.23 1.32 1.00 知识面扩大程度 91.29 6.74 1.33 0.64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90.01 7.57 1.48 0.94 团队协作创新能力 90.74 7.58 1.02 0.66 -
[1] 曹月洲, 黄华兴, 封益飞.微课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才智, 2017(33):96. [2] 孙燕晨.浅议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7(6):44. [3] 刘勃然.嵌入式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现代交际, 2017(24):144. [4] 赵艳丽, 董宏伟, 马丽华, 等.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式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26):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