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早期危险因素的识别

黄明静 许崇玉

引用本文:
Citation: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早期危险因素的识别

    作者简介: 黄明静(1984-), 女, 主治医师
  • 中图分类号: R512.7

Identification of early risk factors in children with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 CLC number: R512.7

  • 摘要: 目的检测EB病毒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定量、乳酸脱氢酶(LDH)及乳酸(LAC)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0例感染EB病毒致IM患儿作为回顾研究对象,IM患儿常规抗病毒支持治疗不能控制或合并较重并发症44例作为观察组,IM患儿常规抗病毒支持治疗病情顺利缓解46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第1~2天检测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3-CD19+、NK细胞)、免疫球蛋白(IgG、IgA、IgM)、LDH及LAC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外周血CD3+、CD8+、LDH表达升高,CD4+、NK细胞表达降低(P<0.05~P<0.01);2组CD3-CD19+、LAC、IgG、IgA和IgM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注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尤其是CD3+、CD4+、CD8+、NK细胞以及LDH的表达,有助于早期识别IM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积极合理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 表 1  2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n)

    分组 n 年龄/岁
    观察组 44 31 13 4.4±2.67
    对照组 46 28 18 3.5±1.80
    χ2 0.92 1.90*
    P >0.05 >0.05
    *示t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比较(x±s)

    分组 n CD3+/% CD4+/% CD8+/% CD3-CD19+/% NK细胞/%
    观察组 44 85.057±6.284 14.198±6.864 64.814±12.752 7.018±4.788 6.546±2.675
    对照组 46 81.430±7.096 18.915±6.762 56.670±11.548 8.241±4.262 7.761±2.707
    t 2.56 3.28 3.18 1.28 2.14
    P < 0.05 < 0.01 < 0.01 >0.05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组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结果(x±s)

    分组 n IgG/(g/L) IgA/(g/L) IgM/(g/L)
    观察组 44 12.09±3.40 1.57±0.82 1.90±0.56
    对照组 46 11.40±3.39 1.50±0.87 1.73±0.66
    t 0.88 0.38 1.29
    P >0.05 >0.05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4  2组患儿外周血LDH及LAC结果比较(x±s)

    分组 n LDH/(IU/L) LAC/(mg/L)
    观察组 44 645.84±499.94 263.18±103.89
    对照组 46 487.50±9.59 230.29±77.53
    t 2.10* 1.71
    P < 0.05 >0.05
    *示t
    下载: 导出CSV
  •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 全国儿童EB病毒感染协作组. 儿童主要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建议[J]. 中华儿科杂志, 2016, 54(8): 563. doi: 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6.08.002
    [2] 张莉, 朱红胜, 马钧, 等. 血清ADA、LDH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联合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价值[J]. 检验医学, 2020, 9(35): 882.
    [3] 颜海鹏, 卢秀兰, 仇君, 等. 血乳酸在脓毒症患儿病情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6, 18(6): 506.
    [4] 王群, 谢正德. 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 5(10): 706.
    [5] CHENG CC, CHANG LY, SHAO PL, et al.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virus load in Taiwanese children with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J].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07, 40(3): 216.
    [6] 杨勇, 张丽丽.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 当代医学, 2011, 19(1): 51.
    [7] HISLOP AD, TAYLOR GS. T-cell responses to EBV[J]. 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 2015, 391: 325.
    [8] NING RJ, XU XQ, CHAN KH, et al. Long-term carriers generate Epstein-Barr virus(EBV)-specific CD4(+) and CD8(+) polyfunctional T-cell responses which show immunodominance hierarchies of EBV proteins[J]. Immunology, 2011, 134(2): 161. doi: 10.1111/j.1365-2567.2011.03476.x
    [9] 高健, 李玢. EB病毒感染儿童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变化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9, 11(6): 509. doi: 10.3969/j.issn.1674-3865.2019.06.015
    [10] TAGAW T, ALBANES M, MICKAЁL B, et al. Epstein-Barr viral miRNAs inhibit antiviral CD4+ T cell responses targeting IL-12 and peptide processing[J]. J Exp Med, 2016, 213(10): 2065. doi: 10.1084/jem.20160248
    [11] 祁正红, 陈雪夏, 林先耀, 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TLRs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 30(12): 57.
    [12] CAVALCANTE P, BARZAGO C, BAGGI F, et al. Toll-like receptors 7 and 9 in myasthenia gravis thymus: amplifiers of autoimmunity?[J]. Ann N Y Acad Sci, 2018, 1413(1): 11. doi: 10.1111/nyas.13534
    [13] 马颖. 儿童呼吸道感染EB病毒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J]. 罕少疾病杂志, 2019, 26(5): 24.
    [14] 陶小娟, 成胜权, 钱新宏, 等. 儿童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血清学和免疫学特征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7, 24(6): 434.
    [15] 周玉兰, 李菲, 张荣艳, 等. 59例成人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0, 28(2): 657.
    [16] 郭霞, 李强, 周晨燕, 等.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1): 69.
    [17] 陶佳, 陈福雄, 陈德辉, 等. 儿童EB病毒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3, 28(3): 200.
    [18] 李卫阳, 程涛, 马群, 等. 血乳酸、降钙素原以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联合检测对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3): 543.
    [19] LIU W, PENG L, HUA S.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dynamic monitoring of blood lactic acid, oxygenation index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neumonia[J]. Exp Ther Med, 2015, 10(5): 1824.
  • [1] 邱敏季然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60例临床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8): 1083-108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8.022
    [2] 易婉婉孙奋勇 . 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Meta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4): 438-44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4.005
    [3] 骆二红胡建国吕合作 . SD大鼠脊髓损伤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6): 621-623,626.
    [4] 沙莎武文君冯崴 . 不同治疗途径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变化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7): 868-87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020.07.007
    [5] 吴迪王璐瑶刘海燕王贵红司磊左正才 . 塞来昔布对强直性脊柱炎病人血清IL-1β、IL-2R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10): 1356-136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10.006
    [6] 涂远航李珊珊陈策丁秀丽 . 共信号分子CD28、ICOS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3): 302-30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03.006
    [7] 杨燕周争光李玉梅汪蕊刘静吴穷 . 肺癌中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联合检测的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6): 716-71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06.005
    [8] 张胜高辉王杨彭传梅陈婉婷郭紫轩卫波 . 住院儿童EB病毒感染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1): 1453-1455,146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1.007
    [9] 钟辉刘锦钰龙璐雯 . 人乳头状瘤病毒和EB病毒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7): 765-768.
    [10] 王卫国马芳李玉云张夏郭进京王伟伟 .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11): 1557-1558,1561.
    [11] 王湘琼蒋业忠曲学青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人血CHE、GGT、LDH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9): 1178-118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9.007
    [12] 刘晓瑜韩明锋张健辛克锋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检验指标在病情评估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6): 711-71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06.004
    [13] 汪山林 .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8(5): 619-621.
    [14] 赵瑾杨卫东汪思应 . 四逆汤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脑组织损伤的影响.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1): 18-20.
    [15] 许春奇钟平王辉岳磊马争飞 . 心肌肌钙蛋白-Ⅰ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对脑-心综合征判断的应用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1): 1104-1105,1109.
    [16] 邵丽娜王传珍谢凤云 . 血清LDH、UA、钙离子水平预测妊娠期高血压不良孕产结局的效能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9): 1240-124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9.014
    [17] 李慧平侯宝洲魏思忱穆宗玮李丽娟田树英 . 血清VEGF、TK-1和T淋巴细胞亚群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发生和进展的关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0): 1393-139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10.014
    [18] 梁华梁友宝李柏青 . 人外周血白介素-22产生细胞在不同淋巴细胞亚群中的比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5): 441-444.
    [19] 梁友宝梁华李柏青 . 白介素-9产生细胞在不同淋巴细胞亚群中的比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5): 437-440.
    [20] 张兰芳胡正山浩明 .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6): 798-80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6.033
  • 加载中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00
  • HTML全文浏览量:  2366
  • PDF下载量:  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0-30
  • 录用日期:  2021-03-10
  • 刊出日期:  2021-07-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早期危险因素的识别

    作者简介: 黄明静(1984-), 女, 主治医师
  • 安徽省儿童医院 呼吸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要: 目的检测EB病毒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定量、乳酸脱氢酶(LDH)及乳酸(LAC)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0例感染EB病毒致IM患儿作为回顾研究对象,IM患儿常规抗病毒支持治疗不能控制或合并较重并发症44例作为观察组,IM患儿常规抗病毒支持治疗病情顺利缓解46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第1~2天检测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3-CD19+、NK细胞)、免疫球蛋白(IgG、IgA、IgM)、LDH及LAC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外周血CD3+、CD8+、LDH表达升高,CD4+、NK细胞表达降低(P<0.05~P<0.01);2组CD3-CD19+、LAC、IgG、IgA和IgM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注IM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尤其是CD3+、CD4+、CD8+、NK细胞以及LDH的表达,有助于早期识别IM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积极合理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English Abstract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原发性EB病毒感染引起,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咽扁桃体炎、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眼睑水肿,部分合并肝脾增大及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1]。IM多预后良好,但少数可并发重症,治疗上需要予以激素和/或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甚至免疫抑制剂处理。有学者报道,IM患儿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明显,且乳酸脱氢酶(LDH)、免疫球蛋白有所升高[2],但在病情不易控制或合并并发症中的IM患儿是否存在明显变化,尚不明确。乳酸(LAC)常在重症疾病患儿中有明显升高[3],但在IM患儿中报道较少。如何从诊断为IM患儿中早期识别出并发或发展为重症的患儿,及时采取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IM常规抗病毒支持治疗不能控制或合并较重并发症患儿的早期淋巴细胞亚群、LDH、免疫球蛋白及LAC变化,为临床对该疾病的预后提供早期预判线索。

    •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90例感染EB病毒致IM患儿作为回顾研究对象,常规抗病毒支持治疗病情不能控制或合并并发症44例作为观察组,常规抗病毒支持治疗病情顺利缓解4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儿男31例,女13例;年龄1~10岁;IM患儿反复高热在常规治疗不易控制者30例,IM合并血小板减少(<30×109/L)4例,IM合并白细胞异常增高3例,IM合并神经系统病变3例,IM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2例(死亡1例),IM合并重症肺炎2例。对照组患儿男28例,女18例;年龄1~9岁。纳入标准:(1)符合《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4]中临床诊断及实验室诊断标准;(2)观察组:符合IM诊断同时合并有反复高热不易控制、神经系统病变、血小板异常减少、嗜血综合征、重症肺炎,其中一项或多项;常规抗病毒(更昔络韦每次5 mg/kg,每12 h一次,14 d或者阿昔洛韦10 mg/kg,每8 h一次,10 d)、补液支持治疗不能控制需要激素治疗,甚至需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3)对照组:符合IM诊断,常规治疗卧床休息、补液、更昔络韦或者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较快缓解。排除标准:(1)先天性免疫缺陷或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既往有变态反应疾病史;(2)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3)入组前3个月服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性药物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本研究经安徽省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 流式细胞仪校准后进行检测,由FITC标记CD3细胞、21PE-Cy7标记CD4细胞、APC-Cy7标记CD8细胞;使用BD VacutainerTM血样采集管,取外周全血每管50 μL,分别加入不同的荧光素标记抗体,轻轻混匀后暗室下孵育,后离心洗涤后在流式细胞仪上分析。试剂盒及BD FACSCanto Ⅱ流式细胞仪均为美国BD公司产品。

    • LDH采用乳酸底物法进行测定,LAC采取乳酸氧化酶法,免疫球蛋白IgG、IgA、IgM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试剂盒均由北京万泰德瑞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 患儿均于入院后1~2 d采集静脉血,使用以上检测方法分别检测观察组及对照组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8+、CD3-CD19+、NK细胞的百分比;同时检测生化标本LDH、LAC及免疫球蛋白定量(IgG、IgA、IgM)的结果。

    • 采用t(或t)检验和χ2检验。

    • 2组患儿在性别构成比及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分组 n 年龄/岁
      观察组 44 31 13 4.4±2.67
      对照组 46 28 18 3.5±1.80
      χ2 0.92 1.90*
      P >0.05 >0.05
      *示t

      表 1  2组患儿基本资料比较(n)

    •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外周血CD3+、CD8+、LDH表达升高,CD4+、NK细胞表达降低(P<0.05);2组CD3-CD19+、LAC、IgG、IgA和IgM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4)。

      分组 n CD3+/% CD4+/% CD8+/% CD3-CD19+/% NK细胞/%
      观察组 44 85.057±6.284 14.198±6.864 64.814±12.752 7.018±4.788 6.546±2.675
      对照组 46 81.430±7.096 18.915±6.762 56.670±11.548 8.241±4.262 7.761±2.707
      t 2.56 3.28 3.18 1.28 2.14
      P < 0.05 < 0.01 < 0.01 >0.05 < 0.05

      表 2  2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比较(x±s)

      分组 n IgG/(g/L) IgA/(g/L) IgM/(g/L)
      观察组 44 12.09±3.40 1.57±0.82 1.90±0.56
      对照组 46 11.40±3.39 1.50±0.87 1.73±0.66
      t 0.88 0.38 1.29
      P >0.05 >0.05 >0.05

      表 3  2组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结果(x±s)

      分组 n LDH/(IU/L) LAC/(mg/L)
      观察组 44 645.84±499.94 263.18±103.89
      对照组 46 487.50±9.59 230.29±77.53
      t 2.10* 1.71
      P < 0.05 >0.05
      *示t

      表 4  2组患儿外周血LDH及LAC结果比较(x±s)

    • 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有报道[5-6]称,IM的并发症有肝炎(75.4%)、肝大(66.7%)、脾大(47.8%)、胃肠道症状(44.9%)、黄疸(21.4%);另外并发脾破裂、上呼吸道梗阻、免疫性脑炎及嗜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生率虽较低,但病情凶险,延误诊治病死率高。早期识别IM中的重症患儿,需了解EB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分析IM患儿的外周血指标的变化,预判该患儿的疾病转归,指导合理治疗时机。

      IM发病机制与免疫功能异常相关,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在EB病毒感染及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B淋巴细胞表面存在EB病毒受体,EB病毒原发感染后被B淋巴细胞携带,并在外周血中增殖,引起全身感染;被EB病毒感染的B细胞同时也会引发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产生EB病毒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主要为CD8+T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多方对感染进行调控[7];其次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及被激活的NK细胞攻击受感染的B细胞,使之破坏分解[8]。另外EB病毒原发感染后刺激机体分泌产生免疫球蛋白,保护机体免受EB病毒抗原的进一步感染[9]。但EB病毒同时也可以抑制CD4+T细胞分化,还可以抑制病毒特异性的CD8+T细胞对被感染的B细胞的清除,从而尽可能逃避CD4+T细胞及CD8+T细胞的监测[10],引发临床症状。

      本研究发现,在IM患儿常规抗病毒治疗不能控制或合并较重并发症组,其早期检查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8+表达升高,CD4+、NK细胞表达较对照组降低,这与祁正红等[11]研究一致,这表明IM患儿外周血CD3+、CD8+比例升高、CD4+、NK比例降低对提示重症患儿有一定的临床意义。CD3-CD19+是B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糖基化跨膜蛋白分子[12],本研究发现, CD3-CD19+的表达在观察组及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因大部分被EB病毒感染的B细胞被CTL清除,只有少部分B细胞被激活去参与刺激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故CD3-CD19+的表达特点与IM的严重程度是否相关需进一步证实。

      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免疫球蛋白定量结果无明显变化,这可能与人体感染EB病毒后,体液免疫发挥的效应较细胞免疫弱有关[13-14],但IM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与免疫球蛋白的表达是否相关,目前尚不能完全确定,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LDH存在于组织细胞的胞质中,是参与糖代谢的酶类,当组织细胞被破坏时,LDH释放入血,引起血浆LDH升高。初诊IM患儿LDH水平≥600 U/L是影响IM患儿预后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5],LDH进行性升高>1 000 U/L是IM患儿发生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危险因素之一[16]。本研究结果显示LDH在观察组IM患儿中明显升高,这与陶佳等[17]研究结果一致,提示LDH可能是反映IM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在早期识别重症IM患儿中有临床意义。

      LAC在危重症疾病中明显表达,尤其感染性休克患儿中有明显升高[18]。LAC属于体内糖代谢的中间产物,是反应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较为敏感的指标[19]。本研究中,IM患儿LAC结果在疾病进展组较轻症缓解组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故监测LAC来识别重症IM患儿的临床价值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关注IM患儿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及LDH变化,对早期识别IM患儿中病情不易控制病例,及早制定积极治疗方案,如激素和/或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阻断炎症介质、封闭效应细胞Fc受体,减少患儿及家长心理、经济负担,减少死亡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中的观察指标是常规检验中早期容易获得的检验结果,尤其在基层中也普遍开展,易于获得。不足之处是入选病例数相对较少,因此,今后仍需增加样本量以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参考文献 (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