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脑卒中是一种突发性疾病,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如果救治不及时,会引起脑功能不可逆性损伤,已成为危险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伤残的首位因素[1-2]。该病理想的救治效果是在发病后6 h之内[3],由于病人急诊入院经初步处理后为明确诊断需要转运到其他科室进行相关检查或接受专科治疗,而转运途中易发生与病人的呼吸、循环、神经系统方面的病情变化以及与转运人员、设备等相关的不良事件[4-5]。有文献[6-7]报道,其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46.2%~79.8%。因此,为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转运质量,针对急性脑卒中的多发性及病情复杂性特点,自2018年2月起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运用护理转运标准化流程对急性脑卒中病人实行院内转运,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作报道。
-
将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行院内检查的急性脑卒中病人5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5~87岁;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行院内检查转运的急性脑卒中病人5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47~87岁。2组病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脑卒中类型、病情[国际早期预警评分系统(NEWS)得分]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项目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0) χ2 P 年龄(x±s)/岁 69.80±8.97 71.28±9.16 0.82* > 0.05 性别 男 30 34 0.65 > 0.05 女 20 16 婚姻状况 已婚 44 41 0.77 > 0.05 未婚 1 2 其他 5 7 脑卒中类型 缺血性 49 48 0.34 > 0.05 出血性 1 2 NEWS得分/分 0~3 22 22 0.33 > 0.05 4~6 18 20 6~10 10 8 *示t值 表 1 一般资料的比较(n)
-
对照组院内检查采用常规方式转运,即医护人员首诊接待,体格检查、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心电监护、安排护工陪同到相关科室检查等。观察组运用标准化护理转运流程模式进行转运,具体如下:(1)构建标准化护理转运流程。利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组建由急诊科、骨科、神经内外科、呼吸科、心内科、普外科10名护理资深专家组成的团队,以NEWS为基础,经第一轮讨论建立标准化流程初稿;第二轮把初稿再次发给函询专家征求意见。经专家组同意后构建由NEWS评分建立的标准化风险评估、转运分级、转运中人员和设备的准备以及指标检测等标准化的护理转运流程。(2)标准化转运护理流程的应用。①标准化风险评估。根据NEWS评分量表(见表 2)对病人的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如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意识、瞳孔等不同状况分别赋分,由分值确定能否转运及转运等级。即≤10分可以转运,转运前将病人的病情、转运风险、转运目的客观告知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10分提示转运风险极高需留观、抢救,等病情好转再重新评估。②根据转运分级配备转运人员和设备。NEWS得分0~3分为低风险转运病人,由专业护工、实习同学护送,物品准备根据病情;NEWS得分4~6分或任一指标≥3分为中风险转运病人,由责任护士与医生协调护送,携带监护仪、氧气袋、输液装置、急救箱等;NEWS得分6~10分为高风险转运病人,由急救组长与医生共同护送,除携带以上物品外还需准备呼吸球囊、口咽通气管等。③建立标准化转运中监测指标。根据转运分级制定转运途中需要监测的生理指标、用药、导管和仪器设备参数等。即低风险病人主要监测生命体征;中风险病人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吸氧、输液通路及各种管道等;高风险病人除监测以上指标外还要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和呼吸机参数等, 同时保持气道通畅、体位舒适,车速平稳。
项目 0分 1分 2分 3分 心率/(次/分) 51~100 41~50或101~110 111~129 ≤40或≥130 收缩压/mmHg 130~200 100~129 201~220 >220 呼吸频率/(次/分) 16~20 10~15 21~25 ≤10或>25 血氧饱和度/% ≥95 90~94 81~89 ≤80 瞳孔情况 正常 — — 不正常 意识情况 清楚 对呼叫有反应 对疼痛有反应 无反应 表 2 NEWS评分量表
-
记录2组病人在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2种转运流程的安全性;对行院内转运的病人或/及家属按照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进行问卷调查,比较2组转运流程的就医感受。
-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
观察组病人技术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2组病人病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分组 n 输液管道滑脱/堵塞 呼吸道堵塞/窒息 供氧中断 坠床 总发生[n;百分率(%)] χ2 P 对照组 50 8 1 2 1 12(24.00) 6.35 < 0.05 观察组 50 2 0 1 0 3(6.00) 合计 100 10 1 3 1 15(15.00) 表 3 2组转运方式病人发生技术性不良事件情况比较(n)
分组 n 氧饱和度降低 血压升高/出血加重 心跳骤停/休克 总发生[n;百分率/%] χ2 P 对照组 50 2 9 1 12(24.00) 3.47 > 0.05 观察组 50 1 4 0 5(10.00) 合计 100 3 13 1 17(17.00) 表 4 2组转运方式病人发生病情不良事件情况比较(n)
-
观察组转运护理工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 5)。
分组 n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n;百分率(%)] χ2 P 观察组 50 35 13 2 48(93.30) 8.31 < 0.01 对照组 50 18 20 12 38(73.30) 合计 100 53 33 14 86(86.00) 表 5 2组病人转运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n)
-
急性脑卒中病人急诊入院后需实施转运进行CT、MRI、B超等辅助检查或转到神经内科接受专科治疗。对于急危重症病人来说,转运不是简单的护送而是集治疗、护理、监护为一体的综合性过程[8]。急诊转运中的救治能力可以反映一个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9-10],而科学规范的转运流程是确保病人转运安全和提高转运效率的首要步骤。
转运前的标准化评估有助于前瞻性的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转运过程涉及很多环节,严格保证每一环节安全高效是降低不良事件的重要举措[11]。急性脑卒中病人在转运过程中会因烦躁引起血压升高,氧饱和度下降等加重出血现象。转运前应用NEWS评分表标准化的对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瞳孔、氧饱和度等给于赋分,根据得分进行风险分级,再综合评估、分析病人转运的获益风险比,作出转运决策和转运分级,避免盲目转运的风险,保证转运使病人利益获得最大化[12],减少极高风险转运而引起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将转运风险、必要性及注意事项告知病人或家属,给于心理支持,取得患方的信任和配合,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避免因沟通不畅或对转运风险认识不足引起的医疗纠纷[13]。本研究显示,按标准化转运流程转运的观察组不良事件仅发生8例,对照组共发生24例,其中观察组病人技术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病人病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转运前的标准化准备,包括:(1)转运人员配置。转运人员的资质与能力,是控制转运风险,确保转运安全的重要保障[14]。转运途中导管滑脱、窒息及坠床等不良事件均与转运人员的监测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紧密相关。有专家[15]指出,转运是一项临床技能,必须由接受过培训且责任心强的专业人员参与实施。本研究组成立专业团队,成员均接受转运流程、抢救技能及转运中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等专业培训和演练,经考核合格具备转运资质者人员组成。转运时根据风险级别配置相应的专业工人、责任护士、责任医生及急救组长等陪同转运,大大保障了在转运中的应急水平和操作技能。(2)携带物品准备。BERGMAN等[4]认为,转运中与设备有关的不良事件有三分之一。观察组根据转运前评分配备相应的氧气袋、输液装置、监护仪等物品,且保证物品、仪器设备功能完好、电量充足;急救药品数量齐全、有效。转运人员按照流程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的使用,降低了因设备故障、电量不足或急救药品不全等引起的不良事件。临床实践表明,根据标准化评估为院内转运配置标准化的转运人员和设备能有效降低因人员、设备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质量[12]。
病人的生理指标监测可及时干预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不良事件。急性脑卒中病人大多合并高血压病史,急性发病期间常伴有颅内压增高现象,在院内转运中因搬动、烦躁、紧张等因素可引起生理指标的波动,如血压升高会直接引起再出血,加重病情加大转运风险;烦躁引起坠床、管道滑脱等。为此,观察组制定了标准化的转运流程,首先在借鉴传统的NEWS的基础上结合急性脑卒中病人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新的NEWS评分,根据评分观察病情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一方面让转运人员有秩序的对生命体征、导管、血氧饱和度、意识、瞳孔及呼吸机参数等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的监测,可以精准判断病人的病情变化从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因病情变化引起的血压升高、氧饱和度下降和心跳骤停等严重不良事件。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转运人员的警惕意识,避免因责任心不强引起的窒息、供氧中断、导管阻塞滑脱等技术性不良事件。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转运工作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安全转运标准化的建立提高了急性脑卒中病人的院内转运质量,这种优化流程的转运方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急性脑卒中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标准化的建立与应用评价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evaluation of hospital safe transportation standardizat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apoplexy
-
摘要:
目的探讨建立急性脑卒中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标准化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以常规护理方式转运的5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使用标准化转运流程转运的5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病人转运效果。 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共发生8例,对照组共发生24例;其中观察组技术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6.00%)低于对照组(48.00%),病人就医感受满意率(93.30%)高于对照组(7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和P < 0.01)。 结论标准化转运流程可有效减少急性脑卒中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了病人的安全,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就医感受。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establishing the standardization of hospital safe transport for acute stroke patients. MethodsFifty acute stroke patients transported by conventional nursing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were set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50 acute stroke patients transported by standardized transport process from February 2018 to February 2019 were set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effect of transport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A total of 8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24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technical adverse ev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16.00%)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48.00%), and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patients' experience in medical treatment in observation group(93.30%)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73.30%) (P < 0.05 and P < 0.01). ConclusionsStandardized transport proces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intrahospital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ensure the safety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s feeling of seeing a doctor. -
Key words:
- acute stroke /
-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
- standardization /
- adverse event
-
表 1 一般资料的比较(n)
项目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0) χ2 P 年龄(x±s)/岁 69.80±8.97 71.28±9.16 0.82* > 0.05 性别 男 30 34 0.65 > 0.05 女 20 16 婚姻状况 已婚 44 41 0.77 > 0.05 未婚 1 2 其他 5 7 脑卒中类型 缺血性 49 48 0.34 > 0.05 出血性 1 2 NEWS得分/分 0~3 22 22 0.33 > 0.05 4~6 18 20 6~10 10 8 *示t值 表 2 NEWS评分量表
项目 0分 1分 2分 3分 心率/(次/分) 51~100 41~50或101~110 111~129 ≤40或≥130 收缩压/mmHg 130~200 100~129 201~220 >220 呼吸频率/(次/分) 16~20 10~15 21~25 ≤10或>25 血氧饱和度/% ≥95 90~94 81~89 ≤80 瞳孔情况 正常 — — 不正常 意识情况 清楚 对呼叫有反应 对疼痛有反应 无反应 表 3 2组转运方式病人发生技术性不良事件情况比较(n)
分组 n 输液管道滑脱/堵塞 呼吸道堵塞/窒息 供氧中断 坠床 总发生[n;百分率(%)] χ2 P 对照组 50 8 1 2 1 12(24.00) 6.35 < 0.05 观察组 50 2 0 1 0 3(6.00) 合计 100 10 1 3 1 15(15.00) 表 4 2组转运方式病人发生病情不良事件情况比较(n)
分组 n 氧饱和度降低 血压升高/出血加重 心跳骤停/休克 总发生[n;百分率/%] χ2 P 对照组 50 2 9 1 12(24.00) 3.47 > 0.05 观察组 50 1 4 0 5(10.00) 合计 100 3 13 1 17(17.00) 表 5 2组病人转运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n)
分组 n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n;百分率(%)] χ2 P 观察组 50 35 13 2 48(93.30) 8.31 < 0.01 对照组 50 18 20 12 38(73.30) 合计 100 53 33 14 86(86.00) -
[1] 周青.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19, 35(35): 135. [2] SMAJLOVIC' D. Strokes in young aduits: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J]. Vasc Health Risk Manag, 2015, 11: 157. [3] 于少丹. 急诊快速护理通道对急性脑卒中救治时间及治疗效果影响研究[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11: 131. [4] BERGMAN LM, PETTERSSON ME, CHABOYER WP, et al. Safety hazard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a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Crit Care Med, 2017, 45(10): el043. [5] MARTIN M, COOK F, LOBO D, et al. Secondary insults and adverse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injured patients[J]. Neurocrit Care, 2017, 26(1): 87. doi: 10.1007/s12028-016-0291-5 [6] HAJJEJ Z, GHARSALLAH H, BOUSSAIDI I, et al. Risk of mishap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Tunis Med, 2015.93(11): 708. [7] JIA L, WANG H, GAO Y, et al. High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during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new related risk factor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in China[J]. Crit Care, 2016, 2012. [8] 许乐芬, 张丽, 刘岱, 等. 介绍一种急诊患者护理记录单[J].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41(2): 112. [9] 伍慧红, 卓燕容.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 广州医药, 2016, 41(6): 65. [10] 张桂萍, 李丽.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安全隐患分析和护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41(6): 65. [11] 裘文娟, 陈肖敏, 俞永美. 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 中国护理管理, 2016, 16(1): 58. [12] 张伟英, 肖松梅, 周如女, 等.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研究进展[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9, 36(1): 51. [13] 许颖琪, 刘可. 安全管理模式的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对急诊不良事件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 37(8): 1078. [14] 郑寒, 陈岚, 叶向红, 等. 基于NEWS评分构建急诊患者院内转运分级标准的应用研究[J]. 护理与康复, 2019, 18(6): 77. [15] HARISH MM, JANARTHANAN S, SIDDIQUI SS, et al. Complications and benefits of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adult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J]. Indian J Crit Care Med, 2016, 20(8): 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