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自然流产女性117例染色体结构稳定性研究

熊延靖 杨成 陈其御 王倩

引用本文:
Citation:

自然流产女性117例染色体结构稳定性研究

    作者简介: 熊延靖(1983-), 女, 硕士, 副教授
    通讯作者: 王倩, 33428981@qq.com
  • 基金项目:

    皖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 WK201909

  • 中图分类号: R714.21

Study on the stability of chromosome structures in 117 women with spontaneous abor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Qian, 33428981@qq.com
  • CLC number: R714.21

  • 摘要: 目的观察自然流产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chromatid exchange, SCE)频率,探讨SCE与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自然流产女性117例为观察组,收集同期健康育龄女性50名为对照组,按SCE检测方法检测2组受试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SCE互换频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SCE互换频率分别为(8.04±2.30)次和(6.43±1.50)次,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女性自然流产可能与SCE互换频率异常有关。
  • 图 1  健康正常女性SCE形态

    图 2  自然流产女性SCE形态

    表 1  观察组与对照组SCE互换频率比较

    分组 n 细胞数/个 SCE互换总数/次 SCE互换频率
    观察组 117 3 510 28 221 8.04±2.33
    对照组 50 1 800 11 597 6.43±1.51
    t 4.55
    P < 0.01
    下载: 导出CSV
  • [1] 于敏, 张水平, 刘楚阳, 等. 出生缺陷的遗传和/或环境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9, 27(2): 97.
    [2] 杨保胜, 丰慧根. 医学遗传学——原理与应用[M]. 北京: 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3: 40.
    [3] 慕明涛, 霍满鹏, 刘俊俊. 染色体技术诊断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应用[J]. 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11): 1524.
    [4] 陈姣娥, 陈贤均. 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效果相关因素的研究与改进[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3(11): 870.
    [5] 张劲松, 慕明涛. 低剂量医用电离辐射作业的习惯性流产妇女淋巴细胞遗传损伤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2, 20(10): 38.
    [6] 王雪霞, 张合民. 75例高龄孕妇早期复发性流产原因回顾性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 8(12): 2235.
    [7] 李亚丽, 余小平, 王方娜, 等. 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组织物的遗传学分析[J]. 遗传与优生, 2016, 31(3): 536.
  • [1] 庞宇王朝红唐俊湘王森林朱健生 . 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测序联合STR分型在流产物遗传学分析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2, 47(12): 1719-172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2.12.023
    [2] 赵雪芬王静 . 自然流产408例危险因素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0): 1340-134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0.026
    [3] 闫林萍高玲娟钟天鹰 . 球状C1q受体在自然流产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8, 43(1): 4-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8.01.002
    [4] 张鼎胡小梅胡爱武 . 男性不育患者266例细胞遗传学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3): 241-242.
    [5] 王素侠卜强陈娟玉 . 改良外周血染色体培养效果的评价.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2): 1681-168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2.028
    [6] 鲍明升熊素梅吴守伟梁玉华刘高峰 . 大Y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及其临床效应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4): 341-342.
    [7] 张美华盖凌张艳萍于小洁李娟 . 染色体多态性与不良妊娠的关系及其核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2): 206-207.
    [8] 曹旭梁玉郭姗姗李玉华 . 孕中期羊膜腔穿刺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的临床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6): 779-78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6.024
    [9] 王清玫曹旭梁玉 . 1134例不同指征的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产前诊断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1): 1505-150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1.019
    [10] 王细宏 . 改良R显带技术在恶性血液病染色体核型鉴定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2): 154-156.
    [11] 刘俊生 .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血透患者合并主动脉夹层1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10): 1459-1460.
    [12] 石莉吴栋才符小艳 . 孤立性肾盂扩张胎儿全基因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测序结果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0, 45(10): 1322-1324, 132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0.10.003
    [13] 邵晨闫冬梅王艳娟赵亚丽杨舒婷王志伟刘双仝娇王雷雷 .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在不明原因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患儿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1, 46(4): 468-47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1.04.012
    [14] 李洁王生兰赵得雄黄军兰哈灵侠 . 染色体微阵列对颈项透明层增厚胎儿的产前诊断价值.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10): 1370-137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10.009
    [15] 李扬吴晓茜文晓燕焦红燕崔照领 . 产前血清学四联筛查后联合NIPT产筛模式在胎儿染色体筛查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4, 49(2): 207-21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4.02.015
    [16] 宫继勇毕早斌田万林 . 细胞化学染色在急性白血病分型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2): 212-213.
    [17] 王小莉李亮方强崔洁郭凯沈继龙 . 染色法鉴别旋毛形线虫成虫死活的实验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 36(10): 1041-1042,1046.
    [18] 胡涛丁晓娟黄升海 . 改良卡介苗痰涂片抗酸染色实验的教学应用研究.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10): 1416-141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10.033
    [19] 杨蕾 . 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护理.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3): 313-314.
    [20] 李恒高霞 . 脂蛋白(a)在心肌梗死自然过程的作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6): 669-671.
  • 加载中
图(2)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45
  • HTML全文浏览量:  885
  • PDF下载量:  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12-05
  • 录用日期:  2020-04-20
  • 刊出日期:  2023-03-15

自然流产女性117例染色体结构稳定性研究

    通讯作者: 王倩, 33428981@qq.com
    作者简介: 熊延靖(1983-), 女, 硕士, 副教授
  • 1. 皖南医学院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安徽 芜湖 241002
  • 2. 皖南医学院 优生优育研究所, 安徽 芜湖 241002
  • 3. 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 妇产科, 233000
基金项目:  皖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 WK201909

摘要: 目的观察自然流产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chromatid exchange, SCE)频率,探讨SCE与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自然流产女性117例为观察组,收集同期健康育龄女性50名为对照组,按SCE检测方法检测2组受试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SCE互换频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SCE互换频率分别为(8.04±2.30)次和(6.43±1.50)次,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女性自然流产可能与SCE互换频率异常有关。

English Abstract

  • 自然流产指因自然因素导致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质量不足1 000 g而终止妊娠者,占全部妊娠的10%~15%,其中80%以上是早期流产。若连续2次怀孕在同一妊娠周发生自然流产的现象,称为习惯性流产或反复自然流产,是妇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属于不育症的范畴。其发病原因除母体感染、免疫因素、胎盘内分泌功能不足外,还包括染色体畸变[1]。引起染色体畸变的因素较多,包括物理胁迫因子(如射线、噪音等)、化学胁迫因子(如重金属、诱变剂等)、生物胁迫因子(如细菌、病毒等)等[2]。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chromatid exchange,SCE)是从细胞水平进行的细胞遗传学技术[3],目前广泛应用于检测各种环境诱变因素和致癌因素对DNA损伤,评价染色体的稳定性,探讨染色体断裂和修复机制[3]。本研究通过观察自然流产女性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变化,探讨SCE与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高生育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 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皖南医学院优生优育研究所专科门诊就诊的不明原因自然流产女性117例为观察组,年龄(26.8±3.4)岁。随机选择同期健康育龄女性50名为对照组,年龄(26.5±3.1)岁。2组研究对象均无传染性疾病、感染、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无不良嗜好,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所有受检者均知情同意。

    • 淋巴细胞培养液,广州白云山拜迪生物医药有限公司;5-溴脱氧尿嘧啶,美国Sigma公司;37 ℃恒温细胞培养箱,紫外灯,Motic数字显微镜。

    • 常规采受试者外周静脉血0.3 mL于淋巴细胞培养液中,置37 ℃恒温细胞培养箱培养24 h后,加入5-溴脱氧尿嘧啶,终浓度为10 μg/mL。继之避光培养至72 h。收获细胞前2 h加入秋水仙素,终浓度为0.2 μg/mL。

    • 将收获的淋巴细胞用0.75 mol/L KCl低渗处理30 min后取出。用固定液甲醇: 冰醋酸(3:1)固定3次,离心收集细胞后每份标本制片4张,放置37 ℃恒温细胞培养箱24 h进行老化。

    • 将制好的玻片标本置于载板上,用2×SSC溶液封片,在55 ℃用30 W紫外光管距标本垂直距离10 cm处照射30 min。照射完毕后蒸馏水清洗标本,Giemsa染色10 min后水洗、干燥、镜检。

    • 选择分散、染色良好、数目为46条染色体的中期分裂相细胞进行观察,每份标本计数30个细胞。在染色体端部发生互换者计为1次SCE,在中间互换者计为2次SCE,在着丝点处互换者计为1次SCE。

    • 采用t检验。

    • 中期分裂相细胞SCE形态见图 1~2。2组受试者SCE互换频率结果见表 1,观察组和对照组SCE互换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图  1  健康正常女性SCE形态

      图  2  自然流产女性SCE形态

      分组 n 细胞数/个 SCE互换总数/次 SCE互换频率
      观察组 117 3 510 28 221 8.04±2.33
      对照组 50 1 800 11 597 6.43±1.51
      t 4.55
      P < 0.01

      表 1  观察组与对照组SCE互换频率比较

    • SCE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继染色体显带技术之后,细胞遗传学研究中创立的又一重要技术。该技术能清晰地显示姐妹染色单体在相同位置上同源片段的交换,是检测染色体不稳定性和DNA损伤较为敏感的指标。

      SCE的形成与DNA的稳定性有关。正常情况下,DNA有自身修复能力,可以使损伤的DNA得以复原。但受损伤的DNA是不稳定的,虽然可依靠自身的修复能力复原,但并非都能修复为原本的结构,此时容易导致染色体出现异常[5]。一般人群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在0.47%~0.84%,由胚胎染色体异常导致自然流产者占全部自然流产的50%~60%[6],流产发生越早,胚胎染色体异常率越高。相关资料[7]显示胚胎染色体异常在早期自然流产中占53%左右,而在晚期自然流产中约占36%。男女双方或其中任何一方染色体异常均可导致流产。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互换总数和互换率较之对照组均明显升高。提示女性自然流产可能与SCE互换频率异常有关。

      染色体异常可能是导致畸形、死胎和习惯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临床上不明原因的不孕不育、流产、死胎、生育畸形儿,应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异常者再次生育时,应作产前诊断,防止染色体异常的患儿出生,提高人口生育质量。

参考文献 (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