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艾昕 苏杰 姚美 白华 杨鹏

引用本文:
Citation: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简介: 艾昕(1981-),女,主管护师
    通讯作者: 杨鹏, yangpeng.ts@163.com
  • 基金项目: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项目 20191134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研究指导性计划项目 MTKJ2018-271

  • 中图分类号: R651.1

Analysis on the incidence rate and related factors of poor prognosis in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after neuroendoscopic hematoma removal

    Corresponding author: YANG Peng, yangpeng.ts@163.com
  • CLC number: R651.1

  • 摘要: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病人的预后不良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152例HICH病人临床资料,均获得超过12个月随访。根据术后1年Barthel指数(BI)将病人分为预后良好组(BI>60分)98例和预后不良组(BI≤60分)54例。比较2组病人年龄、性别、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发生中线偏移、术前出血量、出血部位、手术时机、手术时间、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术后颅内压、血肿清除率、术前合并症进,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神经内镜术后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术前出血量、发生中线偏移率、手术时机在晚期比例和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均少于预后不良组(P < 0.05~P < 0.01),GCS评分和血肿清除率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 < 0.05和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出血量多(OR=1.638)、GCS评分低(OR=0.612)、手术时机晚(OR=2.750)和发生中线偏移(OR=3.677)均为HICH病人神经内镜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HICH病人神经内镜术前可通过缩短病人等待时间和减少出血量来提高预后效果。
  • 表 1  HICH病人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n=30;x±s)

    因素 预后良好组(n=98) 预后不良组(n=54) t P
    年龄/岁 52.6±17.1 53.7±18.0 0.37 >0.05
    性别
      男 62(63.27) 33(61.11) 0.07* >0.05
      女 36(36.63) 21(38.89)
    术前出血量/mL 34.8±4.3 39.5±5.1 6.03 < 0.01
    GCS评分/分 7.5±1.2 7.1±1.0 2.08 < 0.05
    手术时间/min 87.2±14.4 89.5±14.9 0.93 >0.05
    手术时机
      超早期 32(32.65) 15(27.78) 2.55 < 0.05
      早期 55(56.13) 19(35.19)
      晚期 11(11.22) 21(38.89)
    出血部位
      基底节区 37(37.76) 14(25.93) 2.19* >0.05
      脑室 28(28.57) 18(33.33)
      额/枕/颞叶 33(33.67) 22(40.74)
    中线偏移
      是 34(34.69) 28(51.85) 4.25* < 0.05
      否 64(65.31) 26(48.15)
    血肿清除率/% 86.8±6.1 82.2±5.6 4.58 < 0.01
    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h 4.5±0.7 4.8±0.9 2.28 < 0.05
    颅内压/cmH2O 26.7±4.5 28.2±4.9 1.91 >0.05
    术前合并慢性病
      有 35(35.71) 18(33.33) 0.09* >0.05
      无 63(64.29) 36(66.67)
    *示χ2值;△示uc
    下载: 导出CSV

    表 2  HICH病人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指标 B SE Waldχ2 P OR 95%CI
    术前出血量/mL 1.506 0.771 8.622 < 0.01 1.638 0.030~0.430
    GCS评分/分 -2.121 1.059 5.465 < 0.05 0.612 0.256~0.937
    手术时机 1.056 0.407 3.431 < 0.05 2.750 1.126~3.558
    中线偏移 0.973 0.556 4.029 < 0.05 3.677 1.362~6.889
    血肿清除率/% -2.587 1.421 3.738 >0.05 0.069 0.032~3.781
    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h 1.432 1.673 0.812 >0.05 4.573 3.286~7.995
    下载: 导出CSV
  • [1] SUN G, LI X, CHEN X, et al. Comparison of keyhole endoscopy and cranio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J]. Medicine(Baltimore), 2019, 98(2): e14123.
    [2] 胡海成, 黄好峰, 李习珍, 等. 不同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4): 458.
    [3] 魏建辉, 田亚楠, 赵旺淼, 等.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研究[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9, 35(4): 347.
    [4] 叶建忠, 张宏伟, 王守利, 等. 神经内镜下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的对比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 21(7): 733.
    [5] 裴云龙, 王宏利. 神经内镜微创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 2019, 25(4): 37.
    [6] 蒋文荣. 21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J]. 海南医学, 2014, 25(23): 3521. doi: 10.3969/j.issn.1003-6350.2014.23.1374
    [7]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52(12): 994.
    [8] 刘双江. 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8): 1042.
    [9] 石爽, 张彪, 杨刚, 等.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 16(21): 51.
    [10] 钱章林, 郑勇, 吴永刚, 等. 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CD].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6, 10(7): 919.
    [11] 李毅钊, 钟志坚, 孙海鹰, 等. 丘脑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6, 43(1): 12.
    [12] AKPINAR E, GVRBVZ MS, BERKMAN MZ. Factors affecting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under 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J]. J Craniofac Surg, 2019, 30(7): e667.
    [13] 管诚, 管义祥, 陆正, 等. 脑出血治疗中神经内镜使用对术后恢复与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8, 41(2): 166.
    [14] CAMPS-RENOM P, MÉNDEZ J, GRANELL E, et al. Transcranial Duplex Sonography Predicts Outcome following a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7, 38(8): 1543.
  • [1] 常奎徐敬斌马思贤 . 软通道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0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2): 203-20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2.021
    [2] 程旭史双瑜 . 神经内镜辅助下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4, 29(1): 45-47.
    [3] 武宏 . 神经内镜辅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0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8): 1091-1092.
    [4] 董永林刘天吕惊雷 . 应用软通道介入治疗高血压脑出血93例临床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11): 1326-1328.
    [5] 马骥温振东苏杰周钟阳 . 神经内镜辅助听神经鞘瘤显微手术11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2): 180-181.
    [6] 翟红洁韩冠达娄飞云李磊董小辉邓明亮 . 完全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23, 48(10): 1387-139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10.013
    [7] 丁伟 . 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再出血防治.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9): 1226-122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9.034
    [8] 孙文杰 . 围手术期舒适护理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7, 42(12): 1714-171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7.12.046
    [9] 袁五一 . 神经内镜治疗症状性中颅窝蛛网膜囊肿12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36(9): 1076-1077.
    [10] 孙静 . 路径式护理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应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11): 1528-153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11.042
    [11] 马骥温振东 . 经岛叶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54例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4): 325-326.
    [12] 郭荣贞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术的护理体会.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5, 30(3): 272-273.
    [13] 汤家才王武斌朱国庆高宏斌刘铭 . 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疗效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8): 1065-1067.
    [14] 宣善井田绪平张辉巢青吴春花朱国兰 . 超早期大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38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7(5): 560-562.
    [15] 梁卫东钱令涛王永志李严宁亮 . 直切口小骨瓣开颅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应用44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4, 39(7): 884-885,889.
    [16] 于强黄好峰李习珍胡海成李春张成韩超曹祥记 . 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气管切开手术时机及预后探讨.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5): 609-61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5.05.015
    [17] 徐晓静王静 . 两种麻醉方法在老年高血压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9, 44(5): 623-62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9.05.017
    [18] 刘枭赵永清陈文香王辉 . 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10): 1030-1032.
    [19] 林凡菊陈莉芳 . 护理干预对颅脑血肿清除术后昏迷患者的作用及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其指导意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8): 1089-109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16.08.038
    [20] 王斌 . 高血压性脑出血昼夜发生率分析.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8, 33(5): 524-525.
  • 加载中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16
  • HTML全文浏览量:  960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2-20
  • 录用日期:  2020-08-18
  • 刊出日期:  2023-03-15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通讯作者: 杨鹏, yangpeng.ts@163.com
    作者简介: 艾昕(1981-),女,主管护师
  • 1.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手术室, 河北 唐山 063000
  • 2.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眼科, 河北 唐山 063000
  • 3.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心内科, 河北 唐山 063000
  • 4.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神经外科, 河北 唐山 063000
基金项目: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项目 20191134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研究指导性计划项目 MTKJ2018-271

摘要: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病人的预后不良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152例HICH病人临床资料,均获得超过12个月随访。根据术后1年Barthel指数(BI)将病人分为预后良好组(BI>60分)98例和预后不良组(BI≤60分)54例。比较2组病人年龄、性别、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发生中线偏移、术前出血量、出血部位、手术时机、手术时间、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术后颅内压、血肿清除率、术前合并症进,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神经内镜术后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术前出血量、发生中线偏移率、手术时机在晚期比例和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均少于预后不良组(P < 0.05~P < 0.01),GCS评分和血肿清除率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 < 0.05和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出血量多(OR=1.638)、GCS评分低(OR=0.612)、手术时机晚(OR=2.750)和发生中线偏移(OR=3.677)均为HICH病人神经内镜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HICH病人神经内镜术前可通过缩短病人等待时间和减少出血量来提高预后效果。

English Abstract

  •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神经外科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出血性疾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点[1]。对临床确诊的HICH病人,应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来降低颅内压力,缓解神经组织压迫,恢复脑脊液循环,减少继发性脑损害,最大程度挽救受损的神经功能。临床上对于出血量>50 mL且有脑疝表现病人,多采用开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2];对于出血量30~50 mL的脑出血病人,其治疗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1, 3-4]。其中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和疗效确切等优点[1, 3-5]。而HICH病人即便得到及时手术治疗,死亡率仍高达31.9%[6],术后预后不良病人比例更高,但查阅相关文献,未发现相关的临床数据。因此,我们对在我院接受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的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预后不良发生率及影响HICH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现作报道。

    •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接受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HICH病人237例的临床资料,将其中152例获得超过12个月随访病人纳入研究。其中男95例,女57例;年龄33~75岁;出血部位: 基底节区51例,脑室46例,额、枕、颞叶55例。根据术后1年时病人Barthel指数(BI)分为预后良好组(BI>60分)和预后不良组(BI≤60分)。此研究获得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 (1)病人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关于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中HICH的诊断标准[7];(2)有高血压病史;(3)出血量30~60 mL,无脑疝发生;(4)获得随访时间>12个月。排除标准: (1)因脑外伤、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破裂导致的脑出血;(2)颅内多发出血;(3)凝血功能障碍者;(4)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

    • 病人全麻后取仰卧位,根据CT定位血肿并确定皮肤切口,切开显露颅骨皮质,钻取直径1.5 cm骨孔,并根据情况适当扩大至2.0~3.0 cm,十字形切开硬脑膜,向靶点方向导入穿刺针,轻旋导入脑牵开器,拔除管芯置入神经内镜与吸引器,采用0°和30°内镜及其成像系统,清除脑室内血肿,电凝活动性出血,止血材料覆盖于腔壁,缝合硬脑膜及头皮。

    • 术后1年时采用BI指数评估病人日常生活功能状态。Ⅰ级(100分): 生活可自理,不需要照顾;Ⅱ级(61~99分): 轻度功能障碍,生活基本自理;Ⅲ级(41~60分): 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要帮助;Ⅳ级(≤40分): 重度功能障碍,生活明显/完全依赖。其中Ⅰ级和Ⅱ级认定为预后良好,Ⅲ级和Ⅳ级认定为预后不良[1]。预后不良发生率=预后不良病例数/纳入总病例数×100%。

      比较2组病人年龄、性别比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发生中线偏移、术前出血量、出血部位、手术时机、手术时间、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术后1 d颅内压、血肿清除率、术前合并症(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等指标。

      其中手术时机划分为超早期、早期和晚期[8]。超早期: 发病至手术时间≤6 h;早期: 发病至手术时间6~24 h;晚期: 发病至手术时间>24 h。

      血肿清除率: 分别于术前、术后1 d行头颅CT扫描,获取颅内血肿量;血肿清除率=(术前血肿量-术后血肿量)/术前血肿量×100%[4]

    • 采用t检验、χ2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12~19个月。152例HICH病人中98例评定为预后良好,54例病人评定为预后不良,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5.5%(54/152)。2组病人年龄、性别比例、手术时间、出血部位、术后颅内压及是否有合并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术前出血量、发生中线偏移率、手术时机在晚期比例和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均少于预后不良组(P < 0.05~P < 0.01),GCS评分和血肿清除率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 < 0.05和P < 0.01)(见表 1)。

      因素 预后良好组(n=98) 预后不良组(n=54) t P
      年龄/岁 52.6±17.1 53.7±18.0 0.37 >0.05
      性别
        男 62(63.27) 33(61.11) 0.07* >0.05
        女 36(36.63) 21(38.89)
      术前出血量/mL 34.8±4.3 39.5±5.1 6.03 < 0.01
      GCS评分/分 7.5±1.2 7.1±1.0 2.08 < 0.05
      手术时间/min 87.2±14.4 89.5±14.9 0.93 >0.05
      手术时机
        超早期 32(32.65) 15(27.78) 2.55 < 0.05
        早期 55(56.13) 19(35.19)
        晚期 11(11.22) 21(38.89)
      出血部位
        基底节区 37(37.76) 14(25.93) 2.19* >0.05
        脑室 28(28.57) 18(33.33)
        额/枕/颞叶 33(33.67) 22(40.74)
      中线偏移
        是 34(34.69) 28(51.85) 4.25* < 0.05
        否 64(65.31) 26(48.15)
      血肿清除率/% 86.8±6.1 82.2±5.6 4.58 < 0.01
      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h 4.5±0.7 4.8±0.9 2.28 < 0.05
      颅内压/cmH2O 26.7±4.5 28.2±4.9 1.91 >0.05
      术前合并慢性病
        有 35(35.71) 18(33.33) 0.09* >0.05
        无 63(64.29) 36(66.67)
      *示χ2值;△示uc

      表 1  HICH病人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n=30;x±s)

    • 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指标作为自变量,HICH预后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出血量多、GCS评分低、手术时机晚和发生中线偏移均为HICH病人神经内镜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见表 2)。

      指标 B SE Waldχ2 P OR 95%CI
      术前出血量/mL 1.506 0.771 8.622 < 0.01 1.638 0.030~0.430
      GCS评分/分 -2.121 1.059 5.465 < 0.05 0.612 0.256~0.937
      手术时机 1.056 0.407 3.431 < 0.05 2.750 1.126~3.558
      中线偏移 0.973 0.556 4.029 < 0.05 3.677 1.362~6.889
      血肿清除率/% -2.587 1.421 3.738 >0.05 0.069 0.032~3.781
      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h 1.432 1.673 0.812 >0.05 4.573 3.286~7.995

      表 2  HICH病人预后不良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HICH的发生与血管的解剖结构和病理改变有关。首先,颅内的穿支动脉多直接由大动脉垂直发出,因此,血管壁承受的压力较大;其次,在血压升高这一内在因素的作用下,小动脉的血管博易发生玻璃样变或纤维样变性,这样会增加穿支血管的脆性并降低其弹性,待血压因情绪和劳累升高后诱发血管破裂出血[9]。HICH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颅内血肿会直接压迫脑组织及脑神经,导致脑脊液循环和脑代谢发生障碍[1];其次,血凝块可以释放凝血酶和红细胞代谢产物,不仅引发脑组织代谢紊乱,还可作用到脑细胞可导致神经细胞坏死或凋亡;再次,脑室内的出血会导致第三、四脑室梗阻,严重者会因脑脊液循环通路急性梗阻而出现中心型脑疝[3]。因此,治疗HICH的首要方案是及时有效地清除颅内血肿,解除脑组织压迫,挽救濒临缺失的神经功能[8]

      神经内镜技术是“微创神经外科”理念的典型代表,其最大优势的视野清晰和创伤小,近年来该技术在治疗HICH方面已趋于成熟。国内外文献[1, 4-5]报道,在“压力梯度”作用下,神经内镜对血肿的清除率要优于钻孔引流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因此术后疗效更佳。即便如此,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神经内镜术后部分病人的预后并不理想,部分仍达不到生活自理的能力。导致HICH术后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目前仍不清楚。钱章林等[10]通过临床分析发现,年龄、术前血糖、血肿量、脑室积血、二次手术、肺部感染等是影响病人短期(1个月)预后的独立因素。李毅钊等[11]则认为,年龄、GCS评分和手术方式与预后无明显关系,而血肿量、中线移位超过10 mm、血肿破入脑室和手术时机与病人预后密切相关。

      笔者认为,术后短期(1个月)效果尚不能代表最终预后,病人还可通过康复锻炼获得更好恢复,而李毅钊等[11]研究中并未给出预后好坏的分界点就得出上述结论,其结果有待商榷。故在本研究中,笔者在病人接受神经内镜术后1年时,充分参考Barthel指数[1]分级标准后对病人预后进行划分,将Ⅰ级、Ⅱ级作为预后良好组,Ⅲ级、Ⅳ级作为预后不良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组间相关因素的比较。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出血量、GCS评分、手术时机、出现中线偏移、血肿清除率及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出血量、GCS评分、手术时机、出现中线偏移均为HICH病人术后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在有关HICH的诸多研究中,出血量是被认为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1-2, 4-5, 8]。出血量越大,其占位效应也越大,可使脑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轻者出现脑水肿,重者可出现中线偏移甚至脑疝形成[5]。有文献[12]报道,脑组织移位越大,所受的机械损伤和缺血缺氧可能性越大,病人死亡率越高。钱章林等[10]研究证实,病人入院时颅内出血量每增加1 mL,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5.1倍。脑出血量和中线偏移看似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存在紧密联系,是对血肿大小的直接和间接反映。李毅钊等[11]认为中线移位超过10 mm则预示者病人预后不良,因为中线结构移位同样代表着脑组织受压严重,会影响局部脑脊液循环并导致脑代谢障碍。血肿清除率被诸多文献[1-2, 4-5, 11-12]认为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但在本研究中,统计分析结果并未将其最终判定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神经内镜对血肿的清除率较高(82.2%~86.8%)有关,少量残存的血肿对脑组织不再形成持续的损害,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血肿会逐步得到吸收。

      GCS评分一直是急性脑外伤病情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病人的意识状态,为临床判断能否实施手术提供重要参考,亦是评估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管诚等[13]认为,GCS评分≥8分的脑出血病人适于行神经内镜手术,当GCS评分≤7分时病人更适合开颅手术。蒋文荣[6]发现,GCS评分≤7分的病人死亡率明显增加。国外研究[14]证实,如果不考虑出血部位,GCS评分是急性脑出血预后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本研究与上述文献结论相同,GCS评分是病人意识状态的量化指标,发病后意识状态和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较低的GCS评分与不良预后相关。对于确诊为HICH的病人,除外手术禁忌情况下尽快行清除血肿已成为神经外科医生的共识。刘双江[8]根据发病至手的时间对病人进行分组比较,发现超早期组(≤6 h)的预后优良率最高(87.5%),延迟组(>24 h)的优良率最低(56.2%),早期组优良率居中(67.9%)。作为影响预后的一项指标,及时有效地清除颅内血肿可以迅速缓解脑组织压迫,减轻炎症反应,最终使病人获得更佳的预后效果。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目前HICH预后的评价标准尚未统一,因此采用BI指数对预后效果进行划分存在数据的偏倚;其次,由于神经内镜独有的特点,常规手术中有意义的指标容易被剔除,因此还需要在多种术式比较下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