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高校优秀期刊
  •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48卷  第4期

基础医学
Periostin调控AKT信号通路激活胃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
金良玉, 耿志军, 张小凤, 宋雪, 李静
2023, 48(4): 421-42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01
摘要:
目的探讨Periostin (POSTN)调控AKT信号通路激活胃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机制。方法选取胃癌病人的癌旁、原发灶、转移灶以及不同临床分期的原发灶胃癌组织标本, 采用POSTN与CD44共同免疫荧光染色。选择人胃癌细胞MGC 803细胞, 并分别过表达和敲除POSTN基因, 分别添加AKT抑制剂LY294002进行孵育培养, 采用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的POSTN、CD44和EMT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采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各组细胞的POSTN、CD44和EMT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采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水平; 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胃癌病人的转移灶中POSTN表达高于原发灶, 且原发灶中POSTN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与MGC 803细胞相比, 过表达POSTN基因的胃癌细胞中POSTN、CD44、α-sma、snail、slug、Vimentin表达升高和E-Cadherin表达降低以及增殖活性、迁移和侵袭能力升高; 敲除POSTN基因的胃癌细胞中CD44、α-sma、snail、slug、Vimentin表达降低以及E-Cadherin表达升高以及增殖活性、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 添加LY294002会显著地改善胃癌细胞中过表达POSTN基因引起的α-sma、snail、slug、Vimentin、E-Cadherin表达变化和增殖活性及迁移与侵袭能力的改变(P < 0.01)。结论胃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POSTN表达上调且临床分期越晚的原发灶中POSTN表达越高; POSTN通过调控AKT信号通路激活胃癌细胞的EMT, 进而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低分子质量肝素联合顺铂对肝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吴宣宣, 张俊丽, 商玲, 燕善军, 武文娟
2023, 48(4): 426-43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02
摘要:
目的探讨低分子质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联合顺铂(cisplatin, DDP)对BEL-7404人肝癌细胞自噬的影响和机制。方法用不同质量浓度的LMWH、DDP单独或联合处理肝癌BEL-7404细胞48 h, 并分为4组: 对照组、LMWH组、DDP组及L+D组。CCK-8法测其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单丹磺酰尸胺荧光染色法观察自噬水平; RT-PCR检测自噬蛋白mRNA的表达; 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蛋白及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L+D组的细胞增殖能力较其他组明显下降(P < 0.01), 绿色荧光自噬体显著增多、自噬相关蛋白LC3Ⅱ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P < 0.01), p62明显降低(P < 0.01), P-AMPK/AMPK、P-ULK1/ULK1以及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 < 0.05~P < 0.01)。结论LMWH与DDP联合作用显著提高了BEL-7404细胞自噬, 可能是通过激活AMPK-ULK1-Beclin1信号通路而实现。
白细胞介素-35和叉头样转录因子3在大鼠根尖周炎中的表达
刘青, 朱永娜, 姜丽娜, 郑银竹, 薛魁, 张晓东, 刘茜
2023, 48(4): 432-43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03
摘要: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根尖周炎中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 IL-35)与叉头样转录因子3(foxhead box p3, Foxp3)的动态表达情况, 探讨IL-35在根尖周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只SPF级SD大鼠, 随机分为5组, 单侧下颌第一磨牙开髓进行根尖周炎造模, 分别于术后0、7、14、21、28 d各随机处死一组, 下颌骨拍摄X线片, 观察根尖周变化情况。取下颌第一磨牙根尖周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real-time qPCR, RT-qPCR)动态检测根尖周病损组织中IL-35和Foxp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X线和HE染色显示随着牙髓暴露时间的延长, 根尖部炎症程度逐渐加重, 待髓腔开放21~28 d时炎症则趋于稳定, 从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两方面证实了大鼠根尖周炎造模成功。RT-qPCR结果显示: IL-35和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在术后不同时期均呈波动性升高趋势(P < 0.01), 术后0~7 d迅速上升, 7~21 d表达量呈下降趋势(P < 0.05), 21~28 d又呈上升趋势(P < 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 IL-35mRNA与Foxp3mRNA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r=0.609, P < 0.05)。结论IL-35在大鼠根尖周炎中的表达量与炎症程度成反比, 可能通过调控Treg的表达参与根尖周炎的发生发展。
circPTPRA靶向miR-140-5p调控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迁移的机制研究
张兵, 王孝玉, 朱亚辉
2023, 48(4): 436-44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04
摘要:
目的探讨circPTPRA对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对miR-140-5p的调控作用。方法原代分离培养人正常滑膜成纤维细胞与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 将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分为NC组(不转染)、si-NC组(转染si-NC)、si-circPTPRA组(转染si-circPTPRA)、miR-NC组(转染miR-NC)、miR-140-5p组(转染miR-140-5p mimics)、anti-miR-NC+si-circPTPRA组(共转染anti-miR-NC和si-circPTPRA)、anti-miR-140-5p+si-circPTPRA组(共转染anti-miR-140-5p和si-circPTPRA)。qRT-PCR检测circPTPRA与miR-140-5p的表达量; 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 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circPTPRA与miR-140-5p的靶向关系。结果与正常滑膜成纤维细胞比较,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中circPTPRA的表达量升高, miR-140-5p的表达量降低(P < 0.01);与si-NC组比较, si-circPTPRA组细胞活力降低, 迁移细胞数减少(P < 0.05);与miR-NC组比较, miR-140-5p组细胞活力降低, 迁移细胞数减少(P < 0.01);circPTPRA可靶向调控miR-140-5p;与anti-miR-NC+si-circPTPRA组比较, anti-miR-140-5p+si-circPTPRA组细胞活力升高, 迁移细胞数增多(P < 0.01)。结论干扰circPTPRA表达可通过靶向调控miR-140-5p的表达而抑制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迁移。
临床医学
以PSA筛查为基础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与治疗的研究
殷桂草, 田浩宇, 田锋, 李俊辉, 周正西, 李一帆, 王小祥, 祁乐中, 潘翔, 何龙, 荣新
2023, 48(4): 441-44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05
摘要:
目的了解扬州地区60岁以上老年男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 探讨PSA筛查与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与治疗之间的联系。方法制定详细的入选与排除标准, 选取扬州地区2020年5-7月体检的60岁以上老年男性3 102例, 均具有完整随访信息。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体检者血清PSA水平, 对符合前列腺癌穿刺标准者, 进行B超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组织穿刺活检并进行Gleason评分。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 PSA水平异常的比例明显增高(P < 0.01)。共有62名老年人接受了前列腺穿刺活检, 其中PSA在4~10 ng/mL 38人, 穿刺诊断为癌14人(36.8%); PSA>10 ng/mL 24人, 穿刺诊断为癌15个(62.5%)。随着PSA水平的升高, 前列腺穿刺阳性的比例升高(P < 0.05)。对穿刺阳性对象的肿瘤分期发现, 随着PSA的升高, 肿瘤的Gleason评分越高, 危险系数越大(P < 0.05)。结论随年龄增加, PSA呈现上升趋势, 且PSA水平升高, 前列腺癌的发生可能性越大, 恶性程度也随之增加。对于老年男性建议进行早期、定期PSA检查。
淋巴细胞CD4+与CD8+比值、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白细胞介素6对感染性休克病人预后评估的价值
杜伟娜, 于勇, 任乐豪
2023, 48(4): 445-44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06
摘要: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CD4+与CD8+比值(CD4+/CD8+)、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白细胞介素6(IL-6)对感染性休克病人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感染性休克病人77例进行前瞻性研究, 检测病人诊断感染性休克第一个24 h内的CD4+/CD8+、NT-proBNP及IL-6、最高乳酸(Lac)水平, 并记录病人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是否合并基础病等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病人发生死亡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 将CD4+/CD8+、NT-proBNP及IL-6分别与APACHE Ⅱ评分进行直线相关回归分析; 绘制受试者工作特(ROC)曲线分析CD4+/CD8+、NT-proBNP及IL-6对感染性休克病人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感染性休克死亡组NT-proBNP及IL-6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 < 0.05), CD4+/CD8+明显低于存活组;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PACHE Ⅱ评分、基础病、Lac、NT-proBNP及IL-6均为感染性休克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CD4+/CD8+是病人的保护因素; IL-6、NT-proBNP、与APACHE Ⅱ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 < 0.01), CD4+/CD8+与APACHEⅡ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ROC曲线显示第1天血清NT-proBNP、IL-6、血液CD4+/CD8+对感染性休克病人死亡的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0.678、0.708(P < 0.05);三项指标联合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为0.840(P < 0.05)。结论CD4+/CD8+、NT-proBNP及IL-6与感染性休克病人严重程度及预后明显相关, 三项综合对脓毒症病人的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贝利尤单抗在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缓解过程中的作用及安全性
郭文静, 王信, 王健, 张嵩, 孙超, 杨慧敏, 谢长好
2023, 48(4): 448-452.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07
摘要:
目的了解贝利尤单抗在诱导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缓解过程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SLE病人31例作为观察组, 在病情活动期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贝利尤单抗3~6个月; 选取同期常规治疗的SLE病人作为对照组, 比较2组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糖皮质激素剂量的变化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统计学分析2组的病情变化与安全性观测指标。结果治疗3个月后, 2组CRP、ESR、IgG、ANA定量、dsDNA定量、抗核小体抗体定量、SLEDAI评分及泼尼松剂量均低于治疗前, C3、C4、血小板计数高于治疗前, 且治疗后的观察组C4水平、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 dsDNA定量水平、SLEDAI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观察组20例应用贝利尤单抗6个月, 其CRP、ESR、IgG、C3、C4、dsDNA定量、抗核小体抗体定量、SLEDAI评分及泼尼松剂量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2组在治疗随访期间耐受性较好。结论贝利尤单抗联合常规治疗应用于SLE病人, 可以提升治疗效果, 使病情早期得到改善, 持续性治疗, 获益率更高, 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吸入用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左西替利嗪治疗6~12岁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建刚, 杨泽民, 桑旭, 王磊, 赵武
2023, 48(4): 453-45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08
摘要:
目的探讨吸入用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左西替利嗪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6~12岁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采取吸入用布地奈德吸入气雾剂吸入治疗及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孟鲁司特钠及左西替利嗪治疗。通过测定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及肺功能指标, 并记录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72.50%(P < 0.01)。治疗前, 2组患儿的炎症因子水平及肺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与对照组IgE、IL-4、IL-13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1), 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 < 0.01), 治疗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肺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 0.01), 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7.50%与对照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吸入用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左西替利嗪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能够显著提升有效率, 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改善肺功能,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替罗非班结合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凝血纤溶状态、炎症反应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影响
张宁, 张庆华, 靳二冬, 李凯, 高雯
2023, 48(4): 457-46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09
摘要: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结合法舒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凝血纤溶状态、炎症反应及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PCI治疗的AMI病人206例,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3例。治疗期间对照组使用替罗非班,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法舒地尔。对比2组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心肌灌注分级(TMPG)、不良反应、术后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 以及术前、术后3 d、术后7 d凝血纤溶指标[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炎症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术前、术后7 d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TIMI分级3级率与TMPG分级3级率均较对照组高(P < 0.05)。2组术后3 d、7 d的PT、APTT水平均较术前提高, FIB、PAI-1、TNF-α、IL-6、hs-CRP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 < 0.05),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1)。2组术后7 d的LVEF、CI水平均较术前提高, LVEDD、LVESD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 < 0.05), 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替罗非班联合法舒地尔治疗可改善AMI病人PCI手术整体治疗效果, 降低MACE发生风险, 且安全性具有保证。
CHA2DS2-VASc评分、NIHSS评分联合NLR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马博, 李理, 骆嵩, 李玉玉, 谢静, 许文芳, 刘晓林, 许力
2023, 48(4): 462-46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10
摘要: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基线NIHSS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8-2020年住院的NVAF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 完整收集所有病人临床资料, 按照发病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病人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 比较2组相关资料的差异, 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并根据ROC曲线的结果评估CHA2DS2-VASc评分、基线NIHSS评分、NLR单个指标以及三者联合对NVAF合并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38例病人, 其中预后不良组90例, 预后良好组148例。2组年龄、性别、合并肺部感染率、基线NIHSS评分、CHA2DS2-VASc评分、NLR、尿酸、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CHA2DS2-VASc评分、基线NIHSS评分和NLR均为NVAF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人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P < 0.01)。三项指标及联合预测对NVAF合并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6、0.885、0.726和0.932(P < 0.01)。结论CHA2DS2-VASc评分、NIHSS评分联合NLR对NVAF合并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可用于病人早期病情评估并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
血清氧化三甲胺水平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邢团结, 娄焕堃, 李鹏, 梅佳慧, 王勋, 韩翠敏, 王怡练, 孙黎明
2023, 48(4): 466-46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11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与冠心病(CHD)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治的病人390例, 其中CHD组285例, 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173例、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组112例; 经CAG排除CHD的病人105例为对照组。其中ACS病人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三个亚组; 按照Gensini评分标准将CHD病人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TMAO水平, 比较各组一般资料及血清TMAO水平。结果3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尿素氮、血糖、糖尿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 ACS组和CCS组病人患高血压比例、吸烟比例、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脑钠肽(BNP)、TMAO水平明显升高(P < 0.01), 且ACS组病人总胆固醇(TC)、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与CCS组比较, ACS组TC、IL-6、hs-CRP、Lp-PLA2、TMAO水平明显高于CCS组(P < 0.01)。ACS 3个亚组间血清TMA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MAO、TC、Lp-PLA2、吸烟、高血压均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MAO诊断CHD的最佳临界值为13.80 μmol/L时, AUC为0.702,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70%和62.90%;TMAO+IL-6+Lp-PLA2+hs-CRP四者联合的AUC为0.792,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60%、74.30%。中度和重度狭窄组TMAO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组, 重度组显著高于中度组(P < 0.01)。结论CHD病人血清TMAO水平较高, 且ACS病人高于CCS病人, 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 可作为CHD诊断和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潜在性指标。
不同合并类型的脑小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陈英道, 李育英, 张岐平, 李海宁, 梁炳松, 饶源, 陈小玲
2023, 48(4): 470-47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1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合并类型的脑小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门诊、住院的脑小血管病病人96例为观察组, 经认知功能测定及影像学检查均无异常的正常人90例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入组后均采用GE Signa 3.0T EXCITE HDMR系统进行头颅MRI平扫+DWI+SWI+MRA检查, 由2个副主任医师级别的磁共振专科医生进行读片, 按照头颅MRI检查结果, 将研究对象分为单一类型脑小血管病组、合并2种类型脑小血管病组、合并3种类型脑小血管病组、合并4种类型脑小血管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并对研究对象采用采用蒙特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定。比较不同研究对象MoCA及MMSE水平, 并对脑小血管病复杂程度与MoCA、MMS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病人MoCA及MMS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不同类型脑小血管病病人MoCA及MMSE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MoCA及MMSE得分依次为单一脑小血管病组>合并2种类型脑小血管病组>合并3种类型脑小血管病组>合并4种类型脑小血管病组(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小血管病复杂程度与MoCA、MMSE均呈负相关关系(P < 0.01)。结论脑小血管病病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且随脑小血管病复杂程度升高而更严重。
3种模型系统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陈家盛, 苏天皎, 马沙沙, 陈慧娟
2023, 48(4): 474-47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13
摘要:
目的评价中国重型乙型肝炎研究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系统(COSSH-ACLF)、肝病终末期模型(MELD)、亚太肝病研究学会研究联盟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系统(AARC-ACLF)3种模型系统对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人工肝治疗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行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病人44例, 其中好转组27例, 进展组17例, 并对2组间相关指标和模型系统评分进行比较, 对P < 0.05的指标绘制ROC曲线, 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进展组凝血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MELD、COSSH-ACLF、AARC-ACLF三种综合评分系统评分均高于好转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 INR与MELD、COSSH-ACLF、AARC-ACLF三种模型系统对行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病人短期预后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801、0.834、0.796、0.709, P < 0.05~P < 0.01), 且三种模型系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LD、COSSH-ACLF、AARC-ACLF三种模型系统对于行人工肝治疗的HBV-ACLF病人的预后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和糖化血红蛋白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史琼, 王静, 陆明
2023, 48(4): 478-48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14
摘要:
目的探讨血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血糖波动性、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的关系。方法根据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 将142例2型糖尿病(T2DM)病人分为DMAP组和对照组(NDMAP组)。比较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资料和动态血糖指标。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DMAP与各指标的相关性。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DMAP的影响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HbA1c、TIR对DMAP的预测价值。结果DMAP组和NDMAP组比较, 病程、HbA1c、总胆固醇(TC)、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TI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 DMAP与TIR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24, P < 0.01), 与HbA1c、MBG、SDBG、MAGE呈正相关关系(r=0.471, 0.314, 0.371, 0.233, P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HbA1c是DMAP的危险因素, TIR是DMAP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 HbA1c、TIR预测DMAP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和0.763。结论HbA1c、TIR均与DMAP相关, 且可预测DMAP发生的风险。
小剂量骨化三醇联合碳酸司维拉姆对血液透析病人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的影响
施小俊, 陈天浩, 万华, 崇晓凤
2023, 48(4): 482-48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15
摘要:
目的探究小剂量骨化三醇联合碳酸司维拉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病人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MH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病人血液透析治疗和碳酸司维拉姆口服, 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联合小剂量骨化三醇口服, 持续治疗2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临床疗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磷、血钙和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腹主动脉钙化(AAC)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持续治疗2个月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88.10%高于对照组的69.05%(P <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病人治疗1个月及2个月后血清hs-CRP、血磷、iPTH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血钙水平明显提高(P < 0.05~P < 0.01), 且观察组血清hs-CRP、血磷、血钙和iPT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AAC积分均有所提高(P < 0.01), 但观察组提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14%与对照组的1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HD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小剂量骨化三醇和碳酸司维拉姆能够有效降低血磷和iPTH水平, 改善微炎症状态, 延缓血管钙化, 提高治疗效果, 安全性良好。
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单中心36例病人通畅率分析
陈静, 刘莉华, 马胜银, 高军, 宫峰
2023, 48(4): 486-48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16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 AVG)狭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分析PTA术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AVG发生狭窄采用PTA治疗前后内瘘狭窄处内径、透析血流量, 肱动脉血流量变化, 评估治疗效果。术后每3个月定期复查通畅情况。结果36例病人手术均成功, 术前36例病人狭窄处内径(1.58±0.35) mm, 透析血流量(144.13±19.12) mL/min, 肱动脉血流量(352.30±42.01) mL/min; PTA术后狭窄处内径(3.71±0.62) mm, 透析血流量(275.75±14.29) mL/min, 肱动脉血流量(616.83±45.92) mL/min,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治疗有效。术后随访3、6、9、12个月, 初级和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0.6%、66.7%、47.2%、38.9%和88.9%、75.0%、69.4%、58.3%。各随访时间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年通畅组的年龄低于非通畅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是治疗人AVG狭窄的有效方法, 且年龄越大, 术后通畅率越低。
NLR、PLR和SII对多发性骨髓瘤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
吴祥宇, 刘桂玲
2023, 48(4): 490-49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17
摘要:
目的讨论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59例初诊MM病人治疗半年后, 根据病人转归情况分为缓解组(n=34)和未缓解组(n=25)。探讨NLR、PLR、SII与MM病人转归的关系, 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绘制ROC曲线评估预后价值。结果缓解组与未缓解组间PLR、基础疾病、年龄、性别、血钙浓度、肌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的NLR、SII均低于未缓解组(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SII高水平是M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5, P < 0.05)。ROC曲线提示, SII对病人生存预测时曲线下面积为0.754, 特异度为85.3%;NLR对病人生存预测时曲线下面积为0.722, 特异度为79.4%。结论NLR与SII可用于MM预后的评估, 且SII的预后诊断价值优于NLR。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左心室重塑指标及心功能的影响
侯琳琳, 冯俊
2023, 48(4): 493-49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18
摘要: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左心室重塑指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6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病人均急诊行PCI, 术后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 分别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和贝那普利, 治疗12个月。2组病人在出院前1 d, 出院后1、3、6、12个月分别记录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 同时记录病人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生活质量量表(KCCQ)评分、6 min步行实验(6MWT)、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LVEDD在出院后1、3、6、12个月较对照组降低(P < 0.05~P < 0.01);观察组LVEF在出院后1、3、6、12个月均较出院前1 d升高(P < 0.05), 对照组LVEF在出院后6、12个月亦较出院前1 d增加(P < 0.05), 观察组LVMI在出院后3、6、12个月较对照组降低(P < 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2组病人NT-proBNP逐渐下降(P < 0.05), 且观察组在出院后1、3个月较对照组下降(P < 0.05和P < 0.01);2组病人KCCQ在出院后3、6、12个月较出院前1 d升高(P < 0.05), 2组病人6MWT在出院后1、3、6、12个月与出院前1 d比较明显增加(P < 0.05)。2组病人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和贝那普利治疗急诊行PCI术后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 都能够很好地延缓心室重塑及改善心功能, 且安全性相当, 但对于延缓左心室重塑程度及心功能改善速度方面, 沙库巴曲缬沙坦优于贝那普利。
改良休克指数对脓毒症休克病人预后风险的预测价值
陈刚, 汪文婧, 程储记
2023, 48(4): 498-50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19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休克指数(MSI)与脓毒症休克病人心功能障碍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脓毒症休克病人139例, 收集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指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心功能指标, 计算入院时休克指数(SI)、平均动脉压(MAP)和MSI, 根据其1个月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应用Pearson相关模型分析MSI与脓毒症休克病人心功能的相关性, 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脓毒血症休克预后的危险因素, 使用ROC曲线分析MSI对脓毒症休克病人预后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生存组病人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死亡组, 而心率、APACHE-Ⅱ评分均低于死亡组(P < 0.01)。生存组病人MAP、心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死亡组(P < 0.01), 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SI、MSI均低于死亡组(P < 0.01)。MSI与脓毒症休克病人的NT-proBNP、LVEDV水平呈正相关(r=0.601、0.598, P < 0.01), 与CI和LVEF呈负相关(r=-0.683、-0.659, P < 0.01)。APACHE-Ⅱ、SI、MSI、和LVEF升高均是脓毒症休克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OR=1.668、55.070、9.077×105、1.259, P < 0.05~P < 0.01);MAP、CI和LVEDV升高均是脓毒症休克病人死亡的保护因素(OR=0.861、0.191、0.941, P < 0.05~P < 0.01)。结论对于脓毒症休克病人而言, MSI越高病人心功能越差; 同时MSI是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可将MSI作为心功能障碍及预后的预测因子。
精神卫生
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与童年期心理创伤相关性研究
张勤, 胡淑文, 曹小梅, 莫大明, 陈彬彬, 钟慧
2023, 48(4): 502-506.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20
摘要: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与其童年期心理创伤之间关系。方法选取70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 依据有无NSSI, 分为NSSI组和非NSSI组各35例, 并选择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青少年35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渥太华自伤量表、童年创伤问卷(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结果NSSI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及CTQ量表总分评分均高于非NSSI组, 且2组上述3个评分及躯体虐待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 两抑郁障碍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I组性虐待、躯体忽视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1)。NSSI组非自杀性自伤频率与CTQ中情感忽视评分、HAMD量表认知障碍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NSSI与童年期心理创伤存在相关。
上海市某区小学生学校适应影响因素分析
朱智佩, 方黎, 裘建萍, 李泽兵, 周国权, 谢红涛, 鲁威
2023, 48(4): 507-51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21
摘要:
目的调查上海市某区小学生学校适应的综合状况及影响因素, 为后续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所学校二至五年级小学生2 580名, 由学校老师填写教师-学生评定量表, 了解学生学校适应水平, 家长填写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家庭功能量表, 小学生填写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社会期望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学校、年级、性别对学校适应情况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父母填写和是否单亲对学生学校适应除自表能力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除客观支持与任务取向无相关性(P>0.05), 家庭社会支持水平与学生学校适应及分量表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家庭功能量表中问题解决因子与学生学校适应及分量表呈负相关关系(P < 0.01), 与沟通因子、总的功能无相关性(P>0.05), 与其他各分量表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儿童社交焦虑及分量表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与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呈负相关关系, 儿童社会期望水平与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则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儿童自我意识及行为、智力与学校、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各因子与学生学校适应总量表、分量表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 幸福与满足与学校适应分量表中任务取向、行为控制、同辈社交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智力与学校、性别、年级、问题解决、儿童社会期望、情感介入、儿童社交焦虑、父亲祖籍、客观支持、躯体外貌与属性、幸福与满足是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P < 0.05~P < 0.01)。结论小学生学校适应受家庭环境、儿童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提示今后在干预方面应加强发挥这些重要因素的作用。
实习护生心理弹性在情绪智力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王旭美
2023, 48(4): 512-51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22
摘要:
目的调查实习护生职业倦怠现状, 探讨实习护生情绪智力、心理弹性与职业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 为预防实习护生职业倦怠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方法采用中文版马氏职业倦怠量表、情绪智力量表及心理弹性量表对某市5所三级医院880名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习护生情感耗竭均分为(18.78±8.24)分, 去人格化均分为(8.75±5.39)分, 个人成就感降低均分为(29.76±8.94)分; 情绪智力、心理弹性均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P < 0.01), 且心理弹性在护生的职业倦怠与情绪智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的作用, 中介效应量为27.4%。结论实习护生的职业倦怠状况不容乐观, 可以通过提高护生的心理弹性与情绪智力水平, 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
护理学
自我表露在乳腺癌幸存者病耻感和孤独感间的中介效应
姜梦凡, 高瑾, 杨柳, 卢友敏, 钱静, 李金芝
2023, 48(4): 516-520.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23
摘要:
目的基于社会渗透理论探讨乳腺癌幸存者自我表露在病耻感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为开展干预计划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基本治疗进入随访阶段的220例乳腺癌幸存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影响量表(SIS)、痛苦表露指数(DDI)量表、孤独感量表(UCLA-8)进行问卷调查, 分析各变量间的相关性, 检验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结果乳腺癌幸存者平均得分SIS (63.24±7.28)分、DDI (38.28±8.76)分、UCLA-8(18.59±4.37)分。病耻感与孤独感呈正相关关系(r=0.595, P < 0.01), 自我表露与病耻感和孤独感呈负相关关系(r=-0.405、-0.487, P < 0.01);自我表露在病耻感和孤独感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中介效应量为21%。结论孤独感在乳腺癌幸存者中普遍存在, 自我表露和病耻感与其息息相关, 医护人员应联合家庭、社会资源实施针对性措施, 减轻患者病耻感、促进自我表露, 以降低孤独感, 提升整体生活质量。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病人心理弹性、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孤独感的相关性研究
周慧赟, 王磊, 雷婷婷
2023, 48(4): 521-525.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24
摘要:
目的探讨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病人的心理弹性、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孤独感的相关性。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 选取106例行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调查病人的一般资料, 采用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ISC)评价病人的心理弹性水平, 并使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及孤独感自评量表(UCLA)进行调查问卷。结果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病人孤独感量表得分为(40.01±8.63)分, 心理弹性量表得分为(61.79±14.54)分,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得分为(116.32±18.80)分; 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的孤独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不同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心理弹性得分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106例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肿瘤病人的孤独感量表得分和心理弹性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912, P < 0.01), 心理弹性量表得分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84, P < 0.01), 孤独感量表得分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07, P < 0.01);纳入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心理弹性得分、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得分进行孤独感影响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得分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肿瘤病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及早对孤独感程度进行评估并提前进行有效干预, 改善病人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情况, 对于降低其孤独感程度具有显著效果, 对促进病人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风险评估下序贯式综合性康复训练方案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应用
蒋家银, 宣蕊洁, 李启伟, 薛礼
2023, 48(4): 526-529.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25
摘要: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下序贯式综合性康复训练方案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6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 按照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锻炼护理, 观察组应用风险评估下序贯式综合性康复训练。比较2组病人干预1个月后运动恐惧感、运动依从性、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3个月后生活质量及再次入院率。结果干预前, 2组病人运动依从率、运动恐惧评分和6MWD、LVEF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 观察组运动依从率和6MWD、LVEF均高于对照组(P < 0.05), 运动恐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干预3个月后, 观察组QOL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 观察组病人再次入院率为0.00%(0/28), 低于对照组的17.86%(5/28)(P < 0.05)。结论风险评估下序贯式综合性康复训练方案可有效缓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锻炼过程中的恐惧情绪, 促进康复训练运动依从性, 改善心脏功能的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再次入院率。
基于康复风险评估的心脏康复训练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术后病人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宋晓培, 徐重萍, 朱正芳, 张爱华
2023, 48(4): 530-53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26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康复风险评估的心脏康复训练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病人心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ACS行PCI病人149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74例)和观察组(75例), 对照组实施PCI术后常规心脏康复训练, 观察组实施基于康复风险评估的心脏康复训练。3个月后比较2组病人的心功能、MACE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康复训练3个月后, 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N末端脑肽钠以及6 min步行试验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基于康复风险评估的心脏康复训练用于ACS行PCI术后病人, 有助于改善病人心功能, 降低MACE发生率, 促进病人心脏康复和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间歇性充气加压不同治疗压力对预防重症长期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
李响, 王姝, 赵士莹, 朱红艳, 叶云
2023, 48(4): 534-538.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27
摘要: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IPC)装置不同治疗压力对重症长期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以120例重症长期卧床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采取30 mmHg, 试验1组采取45 mmHg, 试验2组采取60 mmHg, 比较3组病人15 d内DVT发生率、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D-D)水平、双下肢股静脉峰值血流量及气压治疗套筒内深部组织损伤发生率。结果3组病人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 治疗后3组病人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P < 0.05), 组间比较发现3组病人D-二聚体降低幅度为试验2组>试验1组>对照组(P < 0.05);治疗前3组病人双下肢股静脉血流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试验1组与试验2组的股静脉血流峰值较于对照组均明显增快(P < 0.05和P < 0.01);对照组深部组织损伤发生0例(0%), 试验1组1例(2.5%), 试验2组7例(17.5%), 试验2组深部组织损伤发生率远高于对照组及试验1组(P < 0.01和P < 0.05)。结论长期气压治疗的病人压力参数更推荐45 mmHg, 可降低DVT发生率, 改善机体凝血功能及病人下肢血液循环, 同时避免深部组织损伤的发生。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衰弱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杨亮, 程润, 窦俊凯, 刘欢, 周志庆
2023, 48(4): 538-543.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28
摘要: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衰弱发生的影响因素, 并建立衰弱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222例, 根据是否发生衰弱分为衰弱组(n=85)和非衰弱组(n=137)。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衰弱的危险因素。采用Bootstrap进行模型内部验证。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Homst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合并校准曲线图、临床决策曲线图分别对模型进行性能评价。结果22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中发生衰弱共85例, 衰弱发生率为38.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年龄≥ 60岁(OR=3.460, 95%CI: 1.775~6.747)、透析并发症个数(OR=1.644, 95%CI: 1.192~2.268)、白蛋白水平(OR=0.904, 95%CI: 0.838~0.976)、锻炼(OR=0.567, 95%CI: 0.430~0.748)、夜间睡眠时间(OR=0.488, 95%CI: 0.325~0.731)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基于5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MHD病人衰弱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29(95%CI: 0.777~0.882), Bootstrap重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后, 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812。列线图模型拟合度较好(P>0.05);校准曲线图显示, 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发生率的相关性良好。临床决策曲线图表明模型阈值概率在0.03~0.83时, 此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衰弱的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一致性与临床实用性, 可为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衰弱的发生提供指导。
动静脉内瘘操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衰弱水平的影响
徐静, 冯婉娟, 熊婷, 王敏
2023, 48(4): 544-54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29
摘要:
目的研究动静脉内瘘操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及衰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为研究对象, 按入院先后时间分为对照组31例和运动干预组3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指导, 运动干预组采用动静脉内瘘操进行16周的运动干预指导。比较2组干预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和衰弱水平。结果干预后运动干预组上肢运动功能状态量表总分、肩部、肘与前臂和手腕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 且明显高于干预前(P < 0.01);干预后对照组上肢运动功能状态量表总分、肩部、肘与前臂和手腕部评分与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运动干预组衰弱量表总分、躯体衰弱和心理衰弱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 且低于干预前(P < 0.05);干预后2组社会衰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与干预前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TFI总分、躯体衰弱、心理衰弱和社会衰弱评分与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静脉内瘘操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16周干预后, 病人上肢运动功能显著提高, 衰弱水平有所缓解。
症状管理动态模型在鼻咽癌同步放化疗病人口咽部症状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马倩倩, 王国栋, 李淑华
2023, 48(4): 548-554.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30
摘要:
目的探讨症状管理动态模型对鼻咽癌同步放化疗病人口咽部症状群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04例鼻咽癌同步放化疗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53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症状管理日志,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症状管理动态模型进行干预。干预从病人放疗第1天开始, 至病人出院后2周结束, 共8周。比较2组病人在干预实施后第2、4、6周末及出院后第2周末4个时间点, 各种口咽部症状严重程度的差异, 以及2组病人在干预实施前、干预结束后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2组病人的疼痛、味觉异常、吞咽困难、唾液黏稠及口干症状得分均存在时间、组间效应, 疼痛、味觉异常症状得分同时有交互效应(P < 0.05~P < 0.01)。干预后干预组病人生活质量在躯体、认知、情绪等领域均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干预后病人生活质量在社会、躯体、角色功能等领域高于干预前(P < 0.05)。结论症状管理动态模型能够显著降低鼻咽癌同步放化疗病人口咽部症状群的严重程度,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医学教育
线上交互式教学联合标准化病人在胸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王安生, 王祖义, 张从利, 任志, 桑海威, 李其才
2023, 48(4): 554-557.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31
摘要:
目的探讨线上交互式教学与标准化病人(SP)联合的教学模式在胸外科创新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年级医学生40名, 按照教学方法分为线上传统教学组(对照组)和线上交互式教学联合SP组(观察组), 各20名。对照组采用线上传统教学方法授课, 观察组通过微课、微视频等智能移动终端安排SP进行交互式教学。通过线上考核和微信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2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水平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 医患沟通、病情分析、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自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教学效果评价中, 观察组学生在思考积极性、课堂专注度、内容掌握度、临床思维、合作交流方面评价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线上交互式教学联合SP应用于胸外科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 启发临床诊断思维, 培养理论结合实践能力,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
基于CTA数据源3D打印技术联合多媒体教学在腹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教学的运用
官泽宇, 卢冉, 余朝文, 郭飞, 韩洋
2023, 48(4): 558-561. doi: 10.13898/j.cnki.issn.1000-2200.2023.04.032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CT血管造影(CTA)数据源3D打印技术联合多媒体教学在腹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硕士、规培生及本科实习生共60人, 采用随机数表法抽样分组, 双盲法, 根据随机数字分配法将所有入选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人。选取于院内由于腹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进行血管介入治疗的典型病例4例。4例病例术前均进行过CTA检查, 依据CTA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实体模型。对照组采用传统多媒体教学方法, 观察组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联合基于CTA数据源3D打印技术辅助教学进行学习。结果观察组总分高于对照组(P < 0.05), 且观察组在腹主动脉解剖方面测试成绩、腹主动脉扩张性疾病介入治疗方案选择和介入治疗适应证及禁忌证方面测试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学生对血管系统解剖结构的了解、对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特征的了解、对腔内手术器具和过程的了解、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0.00%, 高于对照组的60.00%(P < 0.05)。结论基于CTA数据源3D打印技术联合多媒体教学在腹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教学中, 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提高满意度, 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适合推广。